郭一宵 李書日 劉淮引
摘 要:幾個月前,一則題為《溫州上百人圍觀廠房火災僅有兩人撥打報警電話》的新聞報道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5月31日下午1點08分,溫州平陽縣昆陽鎮后陽村馬路邊一排廠房著火,廠房內存有大量的印刷制品,且有兩個液化罐。火災發生10分鐘后,包括記者在內僅有兩人撥打119電話,而整個現場圍觀看熱鬧的有上百人。而就在幾天后6月4日下午,該縣消防對火災無人報警的消息進行辟謠并有數據顯示,當天發生火災后,13點13分48秒時平陽消防接到第一個報警電話,至13點21分38秒,在不到8分鐘內,縣消防總共接到7個報警電話。由于報警人數多,還有的報警電話因線路忙而沒有接通,在排隊等待,并非此前報道所說的“10分鐘內僅2人撥打119點話”。這無疑是一篇暖心的新聞,再聯想起幾年前的“小悅悅”事件,會發現我們其實是無形戴上了“旁觀者效應”的緊箍,而我們的良知良能并沒有泯滅,我們的社會責任心沒有喪失殆盡,我們正從集體冷漠中蘇醒過來。
關鍵詞:旁觀者效應;溫州火災
1 旁觀者效應
(一)旁觀者效應概念:旁觀者效應是指在一個突發事件中,旁觀者的數量會影響親社會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即救助行為出現的可能性與在場旁觀者人數成反比。
(二)旁觀者效應引起關注:這個現象最先引起心理學家關注是1964年在美國紐約昆士鎮的克尤公園發生了一起謀殺案,并且很快成為《紐約時報》的頭條新聞,并使全國感到震驚。一位叫基蒂·吉諾維斯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吧間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當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啦!救命!救命!"聽到喊叫聲,附近住戶亮起了燈,打開了窗戶,兇手嚇跑了。當一切恢復平靜后,兇手又返回作案。當她又喊叫時,附近的住戶又打開了電燈,兇手又逃跑了。當她認為已經無事,回到自己家上樓時,兇手又一次出現在她面前,將她殺死在樓梯上。整個過程持續了35分鐘,盡管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有個人的確打了,——在她死后。)
(三)旁觀者效應解釋及實驗驗證:兩位年輕的心理學家約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內對這種旁觀者的無動于衷、見死不救做出了新的解釋:
首先,個人對情境的解釋,往往依賴于其他人的反應。在緊急情況下,如果在場的其他人無動于衷,那么就會讓人懷疑情況是否真的緊急,從而采取和其他人一樣的態度和行為。在社會生活中,他人的行為和態度往往成為人們解釋情境和采取行動的重要依據。因此,他人在場就會產生某種相應的社會抑制作用。并且,當個人越猶豫不決,無法決策時,他人對情境的態度和表現的影響力就會越大,這也是一種“社會影響”。
其次,他人在場可能影響個體對整個情境的知覺和理解。如果在場的他人都表現鎮靜,毫不慌張,則可能產生某種錯誤的引導,使其他個人認為沒有什么危險的事情發生,造成一種認知偏差或理解失誤,稱之為“多數的忽略”。
最后,當他人在場時,個人的見危不救的社會代價,如內疚感、羞恥感和罪惡感就會降低,責任感往往擴散到其他人身上;或者說,是把應承受的這種責任感分給了眾人,自己責任輕了,這種現象稱為“責任擴散”,并且當能提供幫助的人越多,人們傾向于認為自己的責任越小。
為了驗證自己的解釋和說明,他們進行了下面的實驗:
他們讓72名不知真相的參與者分別以一對一和四對一的方式與一假扮的癲癇病患者保持距離,并利用對講機通話。他們要研究的是:在交談過程中,當那個假病人大呼救命時,72名不知真相的參與者所作出的選擇。事后的統計顯示:在一對一通話的那些組,有85%的人沖出工作間去報告有人發病;而在有4個人同時聽到假病人呼救的那些組,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動!因此,兩位心理學家對克尤公園的殺人案沒有人見義勇為的現象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社會心理學解釋,并概括為“旁觀者效應”。
2 科學認識
半個世紀過去了,我們還是沒有徹底擺脫這個效應的怪圈,類似的悲劇還是時有發生,比如小悅悅事件、以及今年的溫州火災。也許,在譴責他人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對“人性”有一個起碼的反省和拷問。每一個看到這些新聞并為之痛心、義憤的人,不妨放下報紙、走下道德審判之臺,捫心自問——要是你,也在圍觀嗎?
社會越發達,人的競爭意識越強,法律的自我保護意識也越高。由此,人們的關愛意識大幅降低,導致人情淡漠,好人難做,幫人成了高危動作,雷鋒竟然成了腦殘代表,敢扶摔倒的老人的才叫真土豪。
作為旁觀者在緊急情況下的冷漠使得人們總是感嘆“世風日下”,許多人把緊急事件中的不干預行為歸因于旁觀者的“人品道德問題”,也有許多人認為這是類似“碰瓷老太太”等案例造成的負面影響,不過其實,在有其他旁觀者在場的情況下,人們更不愿意幫助別人是有心理學原因的。
所以這其實是一個社會心理學問題,而非道德觀問題。這不禁讓我聯想到我們現今的社會,媒體報刊上總是強調民眾道德的缺失,卻很少用科學的眼光來反思“冷漠和麻木現象”,這只會讓百姓對社會的“墮落程度”越來越感到失望,而不是從一個科學的、理性的心態去考慮問題的癥結。認知是道德的引路人。民眾素養提高,僅靠指責和批判是不能奏效的,科學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歷來如此!
幸運的是,約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內的心理實驗告訴了我們解決辦法,如果“旁觀者效應”廣泛宣傳被大眾所熟悉的話,那么,當事人就會意識到,這可能會產生蒙蔽效應,至少我應該挺身而出,去打個電話報警或者采取其他的必要措施,就有可能避免悲劇的發生。
3 不做冷漠路人
“旁觀者效應”并不可怕,人心冷漠才可怕,不要讓旁觀者效應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我們應該克服旁觀者的心理障礙,保持一顆熱情的心,在別人遇到困難時,主動伸出雙手,把幫助別人當作一件快樂的、理所當然的事情。“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多一些幫助別人的人,少一些旁觀者,我們的社會就會更溫暖、更和諧、更團結。那么,我們又該提出哪些建議呢?
首先,是要消除助人的阻止因素。促進助人行為的一個方法就是消除或減少那些阻止助人行為產生的因素。減少情景的不確定性,提高人們的責任感,進行相關的宣傳教育,使人們明白自己身上的社會責任感。
其次,進行助人的社會化。這包括教會道德包容,樹立助人榜樣,將助人行為歸因于利他主義,普及相關的社會心理學知識。樹立助人榜樣是對社會上的好人好事進行宣傳教育,對相關人員進行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
第三,媒體工作者要如實報道,保持正確的價值立場。沒有正確的價值立場,就沒有正確的輿論引導,也就無法用符合人類歷史前進方向的價值觀引導公眾觀察世界,評價社會,分析問題。
我相信,從主觀批判到科學分析,從觀念說教到實際行動,才是提升中國社會道德力量的必由之路。
今年是尤克公園慘案50周年了,你還圍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