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晶
摘要:據社科院統計,從2010年開始我國就進入了突發性群體事件的高發期,并且在2000年-2013年百人以上的群體事件有871件。突發性群體事件成為我國現階段無法回避的社會問題之一,面對頻繁發生的突發性群體事件,唯有對其發生的原因進行深入探析,才能找到合理有效的應對之策。只有從源頭解決問題才維護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突發性群體事件;原因;對策
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國的經濟進入飛速發展的時期,但同時帶來的是以經濟利益為中心的各種負面因素的不斷累積,當這些負面因素達到一定量時,就會誘使突發性群體事件這一社會固有的社會現象的頻發,從而對我國經濟運行,社會穩定造成嚴重阻礙。正確認識我國突發性群體事件頻發的原因,才能提出合理的對策去解決,這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突發性群體事件頻發的原因
(一) 利益分配不均
楊瑞情、辜靜波曾指出,轉型期社會不公平是引發群體性事件的根本原因。伴隨著中國社會結構和利益結構的轉型,利益分化會加劇引發不同程度的利益矛盾和沖突,也會加大社會貧富懸殊。例如:企業轉制中下崗工人的生活質量下降,農村的征地補償、城市的拆遷補償等都導致了社會矛盾激化。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利益矛盾、沖突的多元化,直接促使利益沖突快速積累。
(二)政府公權力運行不規范
部分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行使公權力時,存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怠于履行監管義務、不作為等情況,這使得官僚腐敗,行政不公、侵犯群眾合法的權益的問題頻發,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群眾對政府不信任的情緒立即升格。在狀告無門的情況下,群眾只能采取鬧事、上訪等非正常的手段表達自己的訴求,最終導致群眾矛盾進一步積累。在貴州甕安事件中,就反映了政府公權力的運行不規范以及政府執政能力的缺失,才讓群眾對政府失去了信心,凸顯出政府與群眾關系的緊張。
(三)法制不健全、不完備
我國的法治環境尚不成熟,法制建設存在較大問題,首先,我國的法制宣傳力度不到位,群眾法律意識淡薄,致使眾多群眾不懂運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而只能尋求一些極端途徑解決自己不滿的情緒。其次,我國法制制度不完善,存在著滯后性,所以對于一些新矛盾,新沖突的出現,時常會出現無法可依的問題。最后,司法腐敗、程序不公正等問題的產生,一定程度上使群眾失去了對法律公正性和尋求司法救濟的信心。
(四)社會心理、心態的失衡
社會心理失衡是催發突發性群體事件的主要原因。我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群眾的權利意識和利益意識不斷的,但隨著社會中金錢等利益的急劇膨脹,利益分配差距的擴大,群眾也不再保持一顆平淡的心,表現出的是群眾對利益的極度渴求和對利益不斷進行攀比的不平衡心態,群眾也出現了一種浮躁的心理。群眾心理、心態的變化,使其開始對社會中的不公平現象有了過度敏感的反映,在某些情況下也容易被不法分子煽動操縱,這成為誘發社會矛盾的頻繁的重要原因。
二、突發性群體事件,通常會對國家的社會秩序秩序造成嚴重的沖擊和破壞,影響社會和諧穩定,采取有效措施應對群體事件,是勢在必行的。故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對策來解決突發性群體事件:
(一)健全利益平衡機制,促進利益均衡分配
健全利益平衡機制需要市場、政府、社會三方的共同努力,在市場對利益進行初次分配的過程中,政府可以通過一定的途徑對其進行干預,調節利益的均衡分配。1、政府在處理利益分配的問題上必須始終堅持客觀公正,公開,盡量做到各方利益的均衡,通過新聞媒體等公開途徑讓群眾及時了解利益的分配情況。2、政府在深入了解利益分配問題的基礎上及時提出利益均衡方案和保證利益訴求暢通,這可以有效地預防利益沖突的激發,并將利益矛盾扼殺在萌芽階段,同時也有利于群眾的利益訴求得到及時解決。
(二)規范政府行政
政府應當建立突發性事件處置預案,在事件發生后,迅速了解事件的基本情況,盡力化解矛盾、平息事件,如在德江案件中,德江縣公安局在發現前兆和了解案件的情況下,立即啟動了處置突發事件工作預案,政府的規范行政較好的控制了事態的發展。政府在行政中必須時刻保持依法行政和公正行政,樹立保障群眾的合法權益為重的觀念,積極主動地監管群眾事件,保證群眾信訪等訴求渠道暢通。據調查有近12%的群體性事件反復2次或2次以上,這表明政府的隨機應對和有膽有識的解決問題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堅決防止群眾合理的利益訴求得不到解決,對政府的信任危機的再次出現是政府行政中重要的職責。
(三)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建設
讓法制與時代同步,及時完善我們的法制框架,使得群眾在尋求司法救濟時有法可依。不僅如此,也要對司法腐敗,違法行政等問題進行嚴處,絕不姑息,恢復群眾對司法行政機關的信任。拓寬司法救濟途徑,避免出現救濟無門的情況也是法制建設的重要對策,如可增加司法人員下鄉,院長信箱等途徑。加大法制的宣傳力度,提高群眾的法律意識,營造一個良好的法治氛圍,可以有效的培養更多的懂法、知法、用法的公民。
(四)營造和諧的社會文化認同氛圍
通過宣傳教育,引導群眾樹立合法、合理、正義的利益獲取觀念,幫助群眾正確認識利益,倡導群眾分享利益,同時在社會中營造一種社會文化認同氛圍,增進彼此之間的信任感和歸屬感,通過潛移默化的文化影響,減少群眾心中的壓抑感和不平衡感。文化的影響是深層次的,從心開始,能夠更有效、合理的解決突發性群眾事件。
突發性群體事件是因社會、經濟、文化等矛盾相互交織而發生的,故其頻繁的發生,將會嚴重危害著社會各個方面秩序。為了社會的和諧穩定,我們要以高度的責任心根據事件的具體問題正確預防和尋求解決群體性事件的具體措施。
[參考文獻]
[1]楊瑞清,辜靜波 關于弱勢群體引發群體性事件的原因透析[J] 求實,2005.
[2]楊瑞清,俞達宏 論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原因及其治理對策[J] 江西社會科學 2005.
[3]付 偉 群體性事件的法律控制研究-以甕安事件為例[J] 2009.
[4]蔡維波 群體性事件的國內研究綜述 法制與社會[J] 2010.
[5]羅裕沖 當前我國群體性事件成因分析[J] 四川經管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