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華 胡西厚
摘要: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安國之策”。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產后女性重返職場,其再就業問題也逐漸引起學術界關注。文章對產后女性再就業的相關文獻進行分析與歸納,綜合論述產后女性再就業現狀,多層面分析產后女性再就業影響因素,以期為產后女性再就業對策研究提供借鑒。
關鍵詞: 產后女性;再就業;影響因素;對策
一、引言
產后女性是指女性在婚后,將工作辭去,全身心地投入到撫育孩子和照顧家庭的日常生活中,直到孩子基本自立。而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不少產后女性都希望能夠重返職場,但經歷了長時間的職業空白期,再加上嚴峻的就業形勢,導致產后女性重返職場不易。
二、產后女性再就業現狀
1、就業自主性增強
近些年來女性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得到提升,獨立意識不斷增強,更重要的是女性的人生價值取向逐漸從單純依靠家庭轉變為追求自我發展[1],從而促使越來越多的產后女性重返職場,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而社會各界對女性生育價值的肯定與關注以及社會權益保障機構對女性就業權的重視與保護[2],也推動了產后女性再就業的發展。
2、就業形式多樣化
女性勞動力多處于第三產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單位中,從行業分布來看,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完善為女性就業提供了新的機會和多元化的選擇,拓寬了女性的就業領域[3];同時,以其較強的吸納能力為產后女性提供了就業空間,成為產后女性再就業的主渠道。同時,社區居民家庭服務社會化需求也促進產后女性靈活就業,創辦一系列非正規就業勞動組織,如小飯桌、家庭編織、幼兒托管、養老服務等,不斷豐富產后女性就業形式。而靈活就業由于對文化層次、技能水平、年齡等要求不高,工作形式又比較有彈性,成為產后女性再就業的新選擇[4]。
3、就業選擇趨向穩定與保障
產后女性擇業更趨務實,她們大多是為了提高收入水平,減輕家庭經濟負擔;而產后女性也逐漸意識到,只有融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才能在家庭與社會中具有一定的話語權,而只有不斷發揮個人才能,充實自我,才能擁有自信與獨立,而自信自立的女人才是最美的。并且,受就業穩定性影響,產后女性會優先選擇穩定而又有保障的工作,尋求安全感與穩定感成為其擇業的第一選擇。
可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就業政策的落實,產后女性總的就業趨勢有了明顯好轉,但仍有很多因素影響其再就業。
三、產后女性再就業影響因素
1、家庭因素
“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分工模式根深蒂固[5]。女性被認為應當是溫柔而又賢惠的,應該“夫貴妻榮”,依附于男性生活,撫育孩子和照顧家庭是女性理所應當的事情;現在仍有很多男性對“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高度認同,他們認為女人只要伺候好丈夫,照顧好孩子就行,家庭才是女性最大的事業。受這種傳統思想的禁錮,有些家庭認為女性一旦生育就必須得安心在家撫育孩子,導致很多產后女性成為家庭主婦,而工作的主動權則交到丈夫手上。而有的產后女性由于家庭與生活等原因,不得不放棄工作,退出職場,獨自承擔起撫育孩子的重擔。
2、個人因素
陳舊的擇業觀念、脆弱的心理素質和不高的文化素質是影響產后女性再就業的三大個人因素。產后女性就業時想找輕松而又錢多、離家近、方便照顧孩子的工作,如果工作不符合她們的期望值,很多產后女性還是會選擇呆在家里。同時,產后女性由于長時間脫離職場,心理壓力大,非常不自信,缺乏重新步入職場的勇氣,遲遲不敢就業[6]。而她們平常將所有時間和精力全部用在撫育孩子和照顧家庭上,思想、知識和技能都沒有及時地更新和豐富,導致其思想認識、工作能力、技術能力和溝通能力都相對退步,在勞動力市場上競爭力不強。因此,產后女性必須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做好重返職場的心理調適,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才是實現再就業的關鍵。
3、社會因素
目前尚未形成規范有序、調控有力、性別平等的就業機制與市場。許多用人單位對女性要求嚴格,不愿招收女性、男女同工不同酬、隨意辭退女工等現象時有發生,這嚴重挫傷了產后女性的自信心和尊嚴,是對女性就業的不公平對待。同時,現行法律政策有缺失,導致女性勞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女性生育補償制度使企業負擔加重,從而導致企業不愿招收女性就業,因此,應盡快完善生育保險制度,使女性的生育價值和特殊利益得到重視。而政府應優化女性再就業環境,為產后女性提供公平而又和諧的就業環境,消除性別歧視、男女不平等問題,為維護女性權益提供法律保障。
四、產后女性失業影響
1、家庭影響
(1)加重經濟負擔。現代社會競爭壓力大,單靠丈夫外出工作,勢必會加重其負擔,如果想要緩解一方的壓力,減輕家庭經濟重擔,產后女性必須重返職場,為家庭貢獻自己的力量,墊上一份較為關鍵的收入。(2)激發家庭矛盾。產后女性長期呆在家里,逐漸地游離于社交之外,缺少社會歸屬感,容易發脾氣,會時常感到焦慮和不安,對生活的滿意度下降;同時,自身的悲觀與消極情緒容易導致與丈夫溝通不暢,引發矛盾,不利于構建和諧的家庭關系。
2、個人影響
(1)與社會脫軌。產后女性長時間脫離職場,會導致其跟不上社會變遷的節奏,無法掌握社會實時信息,缺乏處理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與人溝通的能力,慢慢地會消磨掉其重返職場的信心,再就業受挫。(2)經濟不獨立。女性是市場的主要消費群體之一,沒有固定收入使女性不得不依附于男性生活,缺少自立與自信;而長時間脫離職場,導致其自身價值得不到實現,最終會引起女性參與經濟發展能力和社會地位下降,影響女性個人發展。
3、社會影響
就業是女性參與經濟發展以及融入社會的主要形式,是女性獨立發展的基本前提,也是女性提高社會地位并獲得歸屬感的重要條件。而產后女性失業,會導致社會失業人數增多,失業率增大,加重社會失業保險負擔,從而使社會負擔加重;同時,產后女性再就業問題關系到改革發展的大局,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女性的參與與奉獻,女性的發展與社會發展休戚相關,大批產后女性與社會經濟發展相脫離,不僅影響到女性的自立與自信,也對女性長期發展不利,最終勢必影響和諧社會的構建與發展。
五、產后女性再就業對策
1、轉變就業觀念
幫助產后女性改變傳統的就業觀,為產后女性提高創新意識、自立意識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7]。產后女性要挑戰自我,激勵自我,樹立靈活選擇、敢于創業、自強自立的新觀念,改變依賴政府、等待和依靠的舊觀念,積極進取,奮發向上,開創職場新局面;同時,要以產后女性就業成功者為榜樣,積極投身于再就業的實踐中,不斷充實自我,發揮個人才能,實現自我價值。
2、提高職業技能
大部分產后女性文化程度不高,而且職業技能單一,其重返職場必須根據社會變化與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培訓項目,重新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為再就業做好準備。對產后女性進行培訓,要將職業培訓、職業指導、職業介紹、職業見習相結合[8],開辦形式多樣的培訓班,對表現良好的產后女性予以激勵,使其積極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強化職業技巧,了解職業需求,熟悉市場發展規律,提高再就業技能。同時,應堅持職業培訓的連續性,使產后女性形成終身學習和終身受教育的理念,以適應日益變化的社會形勢需要,實現自身的能力和價值[9]。
3、開展就業扶持
日本政府制定女性再挑戰支援政策,通過在一定時期內給予重新開始研究工作的產后女研究人員一些經濟援助,減輕相關研究機構的經費負擔,幫助生產、育兒結束后的女性回歸社會,從而促進女研究人員產后再就業。
我國政府通過項目扶持、稅費減免、小額貸款、社保補貼、培訓補貼等優惠政策,積極促進產后女性自主創業和在新的用人單位實現就業。同時,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采取積極的措施逐步改善女性就業弱勢狀況[10],開拓適合女性特點的就業領域,大力實施就業援助,開發公益性崗位安排就業[11]。如合肥市人社局將采取稅收減免、設置生育返崗培訓基金等措施,幫助產后女性重返工作崗位,還會考慮公益性崗位向產后女性等就業困難群體傾斜。
4、實行政策激勵
日本政府對積極吸納女性就業和進入管理層、支持女性邊育兒邊工作的企業,實行政策優待,從而改善女性就業環境;并實行延長產假和育兒假以及實行夫妻可輪休育兒假制度,支持女性產后重返職場;同時,充實保育設施,為產后女性邊工作邊照顧家庭創造條件。我國政府也開始關注產后女性再就業問題。針對產后女性再就業比例偏低的現實,政府促進就業的勞動和社會保障職能部門,通過優化就業環境、提供技能培訓和就業信息,促進產后女性再就業[12]。財政部門為促進產后女性就業和創業提供直接的財政支持。
同時,鼓勵用工企業積極招收女性,并從稅收方面給予優惠,資金方面給予補貼。而全國婦聯副主席洪天慧建議對企業內女性就業人數達到規定比例、持續雇傭產后女性的企業,實行經濟補償,并提出構建企業生育保險激勵機制,減輕企業生育負擔,促進女性平等就業。因此,全社會必須重新認識女性生育的社會價值,明確女性的生育行為對任何企業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企業理應為此承擔一定的代價,應積極改革和推行女性生育社會保障制度,保障女性的就業權益,加強改革的配套措施[13]。
5、促進創業
通過對產后女性進行管理能力培訓,在技能、信息及資金方面促進產后女性自主創業,并運用小額信貸、企業孵化器等助推力,促進產后女性彈性就業,帶動產后女性創業發展[14]。同時,建設產后女性創業基金,為女性創業和就業提供經濟支持,促進女性創業和就業活動的順利開展[15]。
6、發揮婦聯作用
作為準政府組織和人民團體的婦聯要充分發揮其雙重優勢,加強與各政府部門的溝通與聯系,促進產后女性就業和創業[16]。同時,要發揮其紐帶作用,做好聯系與溝通工作,通過開展信息咨詢、就業介紹,女性人才招聘會等活動,幫助產后女性就業[17]。
7、提供社區支持
社區具有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促進居民再就業,保障社會穩定的職能,因此,社區不僅需要為產后女性提供就業培訓和免費的再就業信息服務,還應該為產后女性提供支持。社區可以通過促進幼兒護理與看護,老年養老、家政等社區社會化體系建設,將產后女性從家庭和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減輕產后女性負擔,促進產后女性社區內創業;社區也可以聯合婦聯和有關部門打造為社區服務的特色商品街, 在維護好社區環境的同時,為產后女性就業和創業提供發展機會,促進產后女性就業和創業。
8、規范彈性就業機制
目前很多產后女性選擇彈性就業,但存在就業報酬少,沒有社會保障、用工制度不規范等現象,亟需政府出臺政策來規范管理,以促進更多的產后女性進入彈性就業領域,便于其既能夠兼顧家庭和孩子,又能夠重返職場,增加家庭經濟收入,實現自我價值與追求。因此,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彈性就業規定與細則,完善彈性社會保障制度,捍衛產后女性的正當權益[18]。
[參考文獻]
[1]路遙.和諧社會與女性家庭地位的提升[J].群文天地.2012(1).
[2]郝冉.我國女性就業的影響因素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09(1).
[3]張秋儉.女性就業現狀與前景調查[J].社會學研究,1996(4).
[4]邵芬,楊晉玲.城鎮女性再就業的政策扶助研究--昆明市女性再就業的政策扶助問題調研[J].學術探索.2003(9).
[5]陳桂蓉.城市失業女性生存狀態研究——以福建省為例[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8).
[6]幸葉.女性就業的現狀與思考[J].經濟管理.2003(5).
[7]齊小玉.女性就業與生育社會保障問題及其對策[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1999(1).
[8]許宏報.中德女性就業合作項目的主要做法和成效[C].//2004年職業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4.
[9]汪潔.職業技能儲備——女性就業、再就業的新理念[J].現代技能開發.2001(6).
[10]天津市女性聯合會.在實施國際項目中創出一條女性創業的新路[J].中國經貿導刊.2004(1).
[11]廣州市婦聯課題組.廣州市失業女性再就業對策研究[J].婦女研究論叢.2003(12).
[12]任遠,翁文磊.從“就業與再就業”到“就業與創業”——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的就業促進與女性發展[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7(2).
[13]劉仙梅.女性就業問題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7(16).
[14]蘭玲.失業女性的主體意識與再就業的關系[J].行政與法.2004(4).
[15]任遠,翁文磊.從“就業與再就業”到“就業與創業”——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的就業促進與女性發展[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7(2).
[16]任遠,翁文磊.從“就業與再就業”到“就業與創業”——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的就業促進與女性發展[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7(2).
[17]劉玉芝.重視婦女就業再就業工作[J].實踐.2003(12).
[18]林毓銘.女性再就業與彈性就業[J].探索與爭鳴.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