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劍鋼 張曉樂 王立新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土地、水資源的緊缺使得城鎮內部更新成為城鎮發展的重要動力機制。同時,產業集聚、城鎮轉型升級也要求城鄉文明建設與發展要更加注重空間的生態和諧與內涵的優化。尤其是對于老城的更新與擴建,必須遵循“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總結國內成功做法,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勇于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1];“美麗中國”已經不再是一種簡單的視覺表達,而是重在“推進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突出城鎮的文化建設。然而,由于過去城鎮更新機制不健全以及在城鎮形象保護中定位偏頗,令許多具有完整歷史形象的老城在更新中傳統風貌“退隱”、本土形象“消亡”。這直接導致當代城鎮形象“千城一面”,風貌特色“嚴重趨同”而喪失了地域文化特征。
在當今消費至上的信息時代,老城的視覺形象也因人的價值觀轉變而偏離傳統自然的審美取向。人變成了消費的機器,而城鎮形象則成了這種消費空間中環境文化的符號表達?;谶@種情況,研究傳統視覺審美要素,并以現代城鎮發展新元素觸媒老城空間形象基點,探尋老城更新中城鎮形象的優化策略,延續老城記憶,塑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城鎮形象就成為新型城鎮化內涵建設中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核心命題。
1.概念
相對于新城而言,老城是指城鎮建成區中因歷史積淀而形成的集中性傳統生活地區。“老城形象”是舊城形態、風貌、民俗、文化等系統要素給予人們的觀感和綜合印象。這種印象由城鎮中物質顯性、非物質隱性要素兩個方面的內容構成:顯性要素是城鎮形象的外在視覺形態,隱性要素是城鎮社會形象的內在關系構成,并以視覺形象昭示城鎮的現象和本質。
2.特征
特征是物種多樣性的內在規定性,事物內在屬性的特殊構成。老城形象具有這樣可識別性的典型特征。在城鎮發展過程中,老城的風貌隨歷史的遷演形成了厚重、古樸、蒼潤、自然而親和的氣質特征,人們很容易從建筑構筑、街巷空間、歷史地段等空間物質形態的構成關系中,從物象斑駁銹蝕、古舊形象的要素中辨識其歷時性的傳統文化與形象風采。
形象的地域性指老城所在地區的鄉土特征。它是傳統城鎮顯性與隱性要素在一定地理、社會環境中受當地民族、民俗文化影響而形成的形象特征。城鎮格局、建筑風貌、民風習俗等形象要素因地域地理形態、自然生態環境、政治經濟條件、民族文化背景等不同而呈現出區域城鎮形象要素關系構成的差異性。地域性是城鎮形象的本質屬性,傳統城鎮、聚落形象正是在各自特定的地理空間和地域單元內形成,并在大的民族文化背景下表現出普遍存在、和諧共生的動態變化特性。
老城形象是城鎮空間結構、社會組織機制的“紋理”表征。老城空間狀態是倫理、道德、等級以及制度等社會關系的物化。古希臘市民的民主化催生了自由流線的雅典衛城,而封建中國的等級制度則延伸出了威嚴的城市中軸線;歐洲教皇的統治,令宗教建筑占據著城市空間的核心,而同時期的中國,社會地位的等級差別涵蓋到了建筑的每一個榫卯。因此,社會性并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城鎮抽象,相反它幾乎滲透于城鎮形象的所有角落。
1.現狀
伴隨著世界性的城鎮化,我國城鄉統籌、一體發展的轉型需求已成為發展的主流趨勢,而消費文化的蔓延,改變了“貧物時代”的“辛勤節儉”理念,強勢的城鎮規模發展令地球資源、能源銳減,生態環境惡化,迫使人們轉變觀念,加強城鎮內部空間優化、形態更新、資源整合,從根本上治理環境生態危機[2]。
在歐洲,以城鎮更新發展尋求新的增長點研究與實踐已近百年。(1)空間生產及消費績效。老城深厚的文化積淀,在空間生產過程中自然轉換成為“文化資本”而參與到整個城鎮更新過程之中,成為城鎮轉型發展時期文化產業的新途徑。同時隨著經濟轉型、擴大內需,刺激空間消費必然導致城鎮形象結構的嬗變,城鎮空間更新正向著精致化和大眾化方向發展(2006,王偉強)。(2)城鎮空間品質提升。老城形象是伴隨城鎮環境與功能更新而更新的。歐斯曼對巴黎老城的改造不僅提升了巴黎城市空間品質與生活質量,也使得巴黎城市形象更加突出鮮明。阮儀三、沈清基也認為城市歷史環境是城市生態環境的組成部分,是維育城市空間品質內涵的重要構成(2003)。程相占則從環境美學視角出發,認為提高人的參與以及生存境遇是城鎮空間再造的主要方向(2009)。(3)城鎮社會結構優化。芝加哥學派認為城鎮舊區更新不僅是功能與環境的更新,更是社會結構以及文化價值取向的更新,由此產生的空間形態和內涵都將決定著老城形象的走向;同時,老城復雜的社會結構,以及社會生態學的引入,促使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多元化和差異性。
近年來,形象要素導入城市更新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引起學界關注:如:城鎮局部更新動態構成要素及其關系的研究(王廣和2002);袁焱、袁源(2003)則從使用者的角度分析城鎮港埠的非固定、半固定、固定三種要素,提出濱水空間更新開發策略;隨著數字生存時代的到來, GIS技術手段為歷史街區更新創建了要素信息平臺(胡明星,董衛,2004)。而在國內的一些案例實證中,廣東中山小欖鎮舊城更新中的綜合要素組織設計(金剛,2009),連云港城市特色研究(敬東,2008)等等,為中國城鎮更新的問題研究在視覺審美價值判斷、建立數字分析平臺、開辟了城鎮更新的新視點,增添了活力,豐富了手段。
2.問題
然而,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的快速提升,西方發達國家曾經出現的城鎮風貌破壞、形象迷失和文化同質化發展問題也逐漸演化成為我國現階段必須正視和解決的關鍵問題。因為,城鄉一體化的理念、模式、途徑是否適時、適度、正確,將決定我國延續千年的原始文化細胞——鄉村聚落的存留與否與民俗文化的斷送與傳承。在當前城鎮發展中,根據老城形象更新的顯性要素和隱性要素關系,需要梳理各類資源,加強形態要素間的聯系、轉化與整合,從而達到優化和提升老城形象的目的。
老城形象更新中的基本問題是:(1)環境景觀品質下降。老城基礎設施落后、建筑破敗、道路狹窄擁擠、居住環境惡劣。在老城中盲目“插入移植或抽象變異”現代建筑、景觀元素的做法,導致遭遇老城空間異質化、物象風貌錯雜、品質層次難以提高的瓶頸。(2)形象符號商業性異化。在城鎮的快速發展中,城鎮更新以短期經濟利益、政府政績、地產開發為導向,老城保護受制于商業驅動和“政策性”拆遷,傳統格局、歷史建筑、天際線等顯性要素在更新中遭到破壞。(3)文化內涵遭到“漂白”。全球化與信息化使老城出現盲從和媚外,傳統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逐漸讓城中大眾“脫土、崇洋”而趨同,老城傳統文化遭到遺棄,城鎮的本土形象傳統要素逐漸衰落。(4)缺乏對生存空間的尊重。老城居住形象顯性要素遭到破壞,隱性要素“中道旁落”,傳統風貌、民俗逐漸衰落使老城在更新中喪失了城鎮原有的形態、風韻和識別性。城鎮“千城一面”,生活在老城中的居民對城鎮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減弱,城鎮形象危機日益突出。
老城形象的顯性物質構成,通過城鎮水陸交通網絡與功能分區、天際線、街巷弄堂、歷史性民宅建筑等內容來表現;老城的隱性要素構成,通過傳統文學、民間藝術、宗教信仰、民俗活動等內容來表現。顯隱要素體系概括體現了城鎮傳統“風貌與形象”。所以,老城形象保護、延續更新,需要“顯隱并舉、缺一不可”,具體通過整體策劃、分系統優化引導。形態要素與構成詳見下表:

表1 老城形象的顯性、隱性主體要素構成[3]
對于顯、隱系統的要素分類,可將其貫徹到老城的空間形態與環境氛圍上,以便于對應尋找優化更新形象策略與實施的方法。顯性形態要素可以通過整合空間形態進行傳承;隱性形態要素可以通過保護老城風貌和發揚傳統文化以延續社會文脈。
1.生態形象要素
自然環境是影響老城傳統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自然環境塑造出不同的城鎮面貌和性格。水城蘇州、山城重慶與濱海臨湖沿江城鎮、沙漠戈壁綠洲城鎮形象的差異性就是自然環境造就的直接因素。雖然地形地貌、季相時令、山川水體等自然環境要素在廣闊的區域內表現出相似或相近特征,但是具體到某個城鎮在自然環境中所處的位置、形態以及因民眾的宗親、氏族、部落、民族關系呈現不同特色。世界上沒有哪兩個城鎮的自然、社會環境完全一致,因而成就了每個城鎮獨特的空間特征和形象特征。
2.建筑形象要素
城鎮空間由建筑聚散、參差對比產生,因此將城鎮格局、空間肌理也同時劃入建筑環境要素,以便于對顯性形象要素的分析。老城的建筑形象是城鎮形象的顯性形態,由此形成的形象與老城的整體空間環境有關,是在行政區劃、風水觀念、禮制思想、生產條件等因素引導下順應城鎮自然因素所形成的型制與特征。建筑形象要素既受自然環境制約,也受政治經濟體制、建設條件和社會文化水平制約,受傳統“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建筑形象要素多與自然融合,所謂“中道和合”,講求天人合一。隨著西方城鎮化理念、建筑技術、經濟的影響,傳統建筑形態、風貌受到沖擊,國內許多老城空間、建筑形態在新舊功能對峙與博弈中肌理割裂而破碎,需要進行分類治理,以取得新老建筑風貌對立統一的和諧關系。
3.文化形象要素
倫理、道德、審美、觀念等意識形態是影響老城傳統形象內涵、氣質的重要因素。老城空間格局、街巷肌理、建筑構筑小品等內容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傳統文化的制約。人們在處理建筑與環境關系時總是遵循自然生態優先的原則,用親和的態度去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保持了聚居與自然環境的和諧與適宜。如古代佛寺、道觀、園囿,通過靈活、婉約的路徑穿插布局,因山就勢、因勢利導、因地制宜,臻合于自然山水地貌、協調于人工生態環境,不但景色旖旎,同時也寓情于理,意境深邃。保護和傳承老城的歷史街區、建筑文化,需要通過提高認識、更新觀念的形態策劃、設計來物化作用于老城環境,創造符合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的建筑、雕塑、設施小品等形態要素,使老城的傳統形象濃郁感人,能夠為人們親切識別認同,以達到傳承的目的[4]。
4.社會形象要素
居伊·德波在《景觀社會》一書中指出:在現代生產條件無所不在的社會里,生活本身展現為景觀的龐大堆聚。景觀是社會結構關系的物化,景觀的符號化是導致城鎮形象心理認知的直接構成,社會空間要素將不可避免的參與到老城形象優化更新的過程之中[5]。
老城由于歷史的沉淀,其城鎮結構長期相對穩定,居民之間結成了豐富而源遠流長的社會網絡關系。老城社會網絡的形成一般以坊區為單元,居民長期生活在職業構成復雜的街坊社區內,互助活動頻繁,形成了密切的鄰里、社會關系。因而社會網絡的維持應保護其賴以生存的坊區空間,留住坊區內原住居民,是構筑老城社會生態、保持老城形象原真性不可回避的路徑[6]。
將形象要素關系分析建立在顯、隱要素體系之中,通過城鎮空間、生態環境、建筑形態、民俗文化以及城鎮社會空間要素的關系對比,形成大量的視覺及其他感官信息。(1)生態環境要素是老城形象的基底。(2)建筑形態要素是老城形象的主體。(3)民俗文化要素是老城空間形象的本質,是填充老城形象氛圍顯隱并具的關系構成。(4)社會要素是老城形象的靈魂[7]。
老城形象的內涵豐富而綜合,因此在優化老城形象的過程之中必然要提煉出符合老城自身形象特色的內容以及形成有助于老城空間更新及發展的要素關系,即通過生態、建筑、文化和社會要素的梳理整合而確定保護、更新、傳承老城形象的價值(圖1)。站在歷史性角度來衡量老城形象優化過程中保護與更新的內容,從而準確把握時代信息,構筑符合當代審美取向的老城形象。

圖1 老城形象要素關系分析
在滁州老城過去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已經進行過不同程度的改造和擴建?!巴顤|地區曾經的江淮歷史文化水城”形象特色早已嚴重消蝕,形象問題凸顯。
目前滁州老城基本保留著明清時期“兩湖一河、十字大街、山水相連”的城市格局和輪廓,老城內現有小規模的歷史街區兩處。過去,由于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不合理,大量的歷史遺存遭到破壞,歷史信息支離破碎。老城內用地布局無序,建筑形式雜亂;道路交通擁堵,生活服務設施不完善,居民生活質量受到影響。由于不斷受到城鎮建設活動的影響,如拆除城墻拓寬街巷、拆遷民居建設高樓等(圖2),城鎮水系已經被阻斷,兩湖一河的格局遭到破壞,老城傳統形象和空間風貌正在變異,自然環境與濱水地帶無景觀可言。
如何在積極保護歷史文化的同時滿足現代城鎮建設和發展的需要,是此類老城優化過程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

圖2 滁州老城現狀
1.以水為文,疏理水城骨格
水城格局是滁州老城空間的生態基底,基于形象要素的老城優化需要以水為文(圖4),通過對水源地和以泉河、清水河、侯河、府河為主的城鎮內部水系進行徑流疏浚,治理水污染,改善水質,整治水岸景觀,營造濱水景觀與綠化帶,恢復“兩關四橋”原貌,重構老滁城活體水系,恢復并形成“兩湖一河”的老城生態景觀風貌。

圖3 滁州老城歷史風貌
對自然環境的優化、復原和風貌的傳承的主要途徑為:一是尊重自然環境,在城鎮更新中,新的建設活動以不輕易改變地形地貌,保護城鎮內的山體、水域、植物種群形貌等自然環境要素,秉承生態優先的原則,順應地形地勢,并充分考慮城鎮季相時令特征;二是修復、補償生態環境,在更新中,修復城鎮中已經遭到破壞的自然環境,甚至是治理、恢復、補償已經被破壞、占用、填埋的城鎮水系、水體。修復破損山體,增加區域內綠化種植用地,促進城鎮生態系統有序循環,為老城居民提供宜人的居住環境。
2.人地和諧,保持民居特色
傳統建筑是滁州老城形象的主要風貌形態。在以改造為主的金剛巷和遵陽街等傳統街巷區坊內,基本保持原有的建筑形態與空間尺度,即以低層建筑為主,延續傳統建筑形式及風格,保持親人尺度的沿街商業界面。建筑體量順應自然、和諧環境,保護、保持建筑特色的原真性。
在新建為主的內河歷史文化景觀區域,依據滁州地區傳統建筑特色,因地制宜,以低層為主。建筑尺度與空間環境應符合傳統歷史文化的特色,與金剛巷和遵陽街傳統形象區的建筑肌理及空間尺度相銜接(圖5)。同時,在以新建為主的現代居住環境景觀區域內,應控制建筑高度,街道與建筑之間的比例。建筑空間要求遵循傳統的人體尺度,并通過景觀要素、飾面材料肌理和韻律來表現,以建筑空間的靈活布局,創造出生動感人的街道景觀。同時在更新過程中應盡量避免街區社會結構的“土豪金、紳士化”,保留原有素雅的生活場景。

圖4 滁州老城明清水系和現狀水系

圖5 建筑肌理類型及分布規劃圖
3.多元兼容,構建文化生態
傳統文化是老城形象的隱形元素。滁州老城獨特的地域環境使傳統的賀歲、節慶和禮儀民俗的形式、內容區別于國內其他城市。“城市山林最羨滁,山宜樵牧水宜魚。殘碑斷石猶存古,贏得天閑此附居”(戴金以歐之《醉翁亭記》“環滁皆山”韻漫成四絕),這首詩展現了古滁州城的優美形象。自古以來,滁州宜人的自然環境和敦厚的民風吸引眾多文人墨客光顧,形成了豐富的高雅文化。因此在老城傳統形象的保護中要充分利用豐富的文化資源,將民俗文化與旅游活動開發相結合,達到老城文化的良好傳承(圖6)。

圖6 滁州老城民間藝術
4.場景穿越,展現宋風明韻
滁州老城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居民的社會關系及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比較穩定,長期生活在街坊社區內,居民之間結成了豐富的宗親、街坊、鄰里社會網絡,需要保護原住原真的“市井文化”、限定人口規模、改善環境質量、控制土地功能來維育滁州老城鄰里關系。
在滁州城鎮的發展歷程之中,宋代與明代是城鎮獲得較高知名度的兩個時期。宋代多以文人名士駐守,明代又是王朝的龍興之地,鳳陽縣即是“大明王朝”的搖籃。滁州老城區應集中體現這兩個時代留下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延續歷史記憶,并以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反哺、化育生活于此的新、老滁州人,使之認同環境、融入環境并產生歸屬原住的主人翁、責任感,協力傳承并續寫優美滁州的新篇章。
老城形象是一座城鎮文化的積淀,是城鎮歷史遺產的彰顯,是新型城鎮化語境下城鎮轉型期文化發展的策源地。從形象要素切入老城形象更新將會以“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廣泛凝聚共識,形成改革合力”,更加全面地呈現老城形象的本質,為當今老城更新過程中的歷史遺存消亡、城鎮形象喪失特色等問題提供對策與指導。
在上述研究中,有關空間要素與老城形象的幾點關系需要引起注意:(1)生態形象要素是老城形象的基底;(2)建筑形象要素是老城形象的主體;(3)文化形象要素是老城形象的本質;(4)社會形象要素是老城形象的靈魂。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構筑城鎮更新顯性與隱性形象要素體系的框架,通過對不同要素體系的保護與修建方法探討,運行老城形象優化的策略研究與實踐。對老城形象的優化不僅僅是滿足城鎮內部功能更新的訴求,更重要的是讓城鎮轉型、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永續動力[8]。
[1]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R].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 2013,11,12..
[2]文劍鋼.小城鎮環境與景觀設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12.
[3]張曉樂.老城更新中傳統風貌傳承規劃方法研究——以安徽滁州老城為例[D].碩士論文:蘇州科技學院,2012.
[4]過偉敏,史明.城市景觀形象的視覺設計[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5]王立新,文劍鋼.歷史風貌區審美價值解析及其形象保護與更新策略——以松江倉城歷史風貌區為例[J].城市,2012,5.
[6]王如淵.西方國家城市更新研究綜述[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2.
[7]文劍鋼,文瀚梓.新型城鎮化的基本問題探討——以蘇南城鎮化與鄉村風貌保護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南京2013,6.
[8]吳文英.城市特色與城市競爭力——以福州城市特色景觀環境規劃為例[J].閩江學院學報,2005,4: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