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慶琳+章丞民
摘 要:后危機時代的中小企業經營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機遇與挑戰共存。在金融服務的改革及市場創新上都給中小企業融資帶來了曙光,但經營環境的變化也加大了企業的風險,中小企業必須適應時代潮流,積極尋求創新突破,才能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本文首先介紹了后危機時代中小企業經營環境的特點,并對此背景下重要企業融資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分析。最后,從企業經營出發,提出了在新時代下,如何促進重要企業融資改善的措施建議。
關鍵詞:后危機;中小企業;融資;突破
后危機時代,外部需求極具下降,國際制造業市場競爭加劇,國內產業升級開始真正落實,信貸驟然緊縮,都給中小企業經營帶來巨大挑戰。企業經營風險加劇,融資更加困難。但同時,新型城鎮化,金融市場改革,產業轉型新需求,網絡經濟的普及,又給中小企業的發展帶來機遇。成功實現轉型升級的企業,能夠獲得更好的金融服務。因此,中小企業融資在后危機時代是挑戰與機遇并存,但從企業經營看,更加規范,科學及具有持續競爭力,是促進企業獲得更好金融服務的必要條件。同時,金融市場的改革也努力為重要企業提供更加豐富的金融渠道、產品及服務。
一、后危機時代中小企業的經營環境特點
后危機時代,重要企業的經營環境機遇與挑戰并存。挑戰包括轉型壓力大、競爭加劇而利潤越來越薄、成本及稅負負擔重。
業務轉型壓力大。金融危機后,生產成本及節能減排要求的加強,以及市場需求的升級,大量傳統中小企業的低端產品及生產技術無法滿足消費者及政府的要求,不轉型必然逐漸死亡,但轉不好會導致迅速死亡。2010的企業調查顯示約有45%的企業家認為民營企業進入最困難的時期,這一比例從2008年以來逐年上升。轉型升級不僅對企業本身資金,技術等各方面有較高要求,更面臨極高的淘汰率,畢竟以品牌,技術活服務為核心的競爭模式下整合的概率更大。
競爭加劇,利潤越來越薄。一方面電子商務的發展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市場參與者的數量及產品流通的空間。企業面臨的競爭更加充分,平均利潤率不斷走低。另一方面,國際制造業轉移帶來巨大沖擊,東南亞,拉美及印度等地區更加廉價的資源吸引了國際制造需要;成本及稅負負擔重。人力成本大幅提高致使大量勞動密集型企業用功短缺,如2010年調查顯示,90%的企業表示人工成本是企業經營中面臨的最大困難。此外,我國有針對中小企業的行政收費部門18個,收費門類多大69個大類,子項上千個。我國的納稅成本居于世界前10位。
但同時,產業轉型升級是必然趨勢,國內市場的發展都給中小企業帶來了更加長久的機遇,如城鎮化帶來的巨大內需、產業綠色化及高級化帶來的品牌價值及利潤空間,企業信息化帶來的經營效率提升等。
城鎮化創造巨大內需。新一輪的城鎮化及城市的升級,帶來了各個產業的巨大需求。未來十年國內城鎮人口比重若突破60%,那么社會消費總額將實現翻倍。尤其是未來的高層次需求,給高價值產品和服務供給的企業帶來契機;產業轉型帶來的品牌價值及高附加值。尤其是農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行業,都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及強勁的需求增速;企業信息化提升經營效率。企業應用ERP,信息化辦公系統,在大福降低運營成本的同時還能提高效率,尤其是網絡經濟下,企業大量實體化投資將節省下來,利用信息通信設施就能創造價值;國際化經營提升全球競爭力。國內企業走出國門,尋求國際化的資源整個和市場開拓,對外進行投資,利用國內的產業背景支撐,能夠走出一片天地。
二、后危機時代中小企業融資的困境及出路
金融危機后,央行連續十幾次上調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資金的流動性受到嚴格控制,市場信貸規模銳減。同時,金融危機導致需求銳減,尤其是東部沿海以出口為主的中小企業,倒閉潮不斷出現,企業的經營風險大大增加。例如2012年以來,溫州民間借貸市場動蕩,各類金融風險案例并發,其中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更是風暴的焦點。上述兩個方面原因都加劇了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
在危機下,企業的經營性資金不足,通過本身的資本積累進行再投資基本不可能。而中小企業之間原有的關系性融資,也由于普遍的經營風險加劇而斷裂,尤其是各地報出的民間融資案例使得這種渠道很難走通;直接融資方面,通過股權,債券,風投等進行投資門檻原本就很高,一方面絕大多數中小企業不具備上市要求的條件,另一方面,大量傳統產業的中小企業未來的增長普遍不被看好,因此非銀行金融市場很少接受該類企業的融資需求。目前能夠進行直接融資的,大多數是新型行業企業或轉型升級成功的傳統企業,但這類企業在所有中小企業中的比重很小;商業銀行在金融危機后,原有的信貸已經積累了大量的風險,尤其是近兩年樓市的轉向及地方債的違約,給銀行心系統帶來巨大壓力。因此,經營環境惡化中的中小企業,進行直接融資的難度比以前更大。
本次金融危機后,產業的轉型升級不僅僅只是國家政策的導向,而是市場發展已經到了優勝劣汰的階段。因此,在分析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時,應區分需求是否與產業發展趨勢一致。例如,有些中小企業無法成功實現轉型,對于該類企業應提供退出型的金融服務,而對于某些具有轉型潛力的企業,應根據業務特點導向匹配的渠道,如風投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基于多樣化的融資需求,金融市場無論是機構類型,產品或服務類別,都需要多樣化。從近兩年來看,非銀行金融機構,如基金,風投或網絡小微信貸,在信息產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農業產業化,互聯網服務業等。
除了金融市場外,政府主導的融資平臺也開始發揮作用。在許多創新工業園區內,不斷涌現許多技術研發能力強,具有較高品牌價值的新創企業,如畢業生創建的電子商務服務企業,都是借助政府的優惠政策及啟動資金的幫助。與以往的政府融資平臺不同。越來越多的政府重視本地創新能力的培養,已經意識到可持續發展必須進行優勝劣汰。對于落后產能,如高資源消耗,高污染的企業堅決淘汰或轉型升級。而收到扶持的優質企業帶來高附加值,高品牌認知的回報,也讓地方政府嘗到甜頭,因而更加愿意加大投入。供需雙方的良性互動,促進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市場的繁榮。endprint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后危機時代中小企業融資市場已經開始走上一條正確的道路,加上新一屆領導集體對市場經濟改革的決心,產業升級及金融市場多元化發展,都對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解決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而作為需求者,中小企業需要順應經濟發展的潮流,在困境中尋求突破,力求成功實現轉型升級,才能在金融市場中博得青睞。
三、促進中小企業融資改善的新措施
從根本上看,中小企業融資難得癥結在于需要建立以風險為基礎的風險配對關系,即融資需求與融資供給的多元配對。既有為優質企業提供融資的金融機構和產品,也有針對高風險甚至已出現風險的企業的金融服務機構及產品。這就要求從企業經營和金融市場多元化兩個方面進行探索。
1.中小企業應提升核心競爭力,提高融資話語權
從金融服務供給者角度看,當然希望中小企業能夠具備更優質的資產,穩健的經營及良好的信用。尤其是傳統金融機構如銀行,保險公司等,是金融服務市場中穩健的供給者,只有相對風險較低的中小企業才能與之匹配。因此,中小企業應以金融危機為契機,順應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要求,調整業務結構,致力于核心技術的開發創新,樹立品牌,增加企業可持續發展及抵御風險的能力。
中小企業財務及信用信息的不健全,也是金融服務提供者對其保持謹慎態度的原因之一。企業的風險及價值無法得到準確的評估,銀行等金融機構不敢貿然為之提供信貸。因此,中小企業必須健全經營,財務及信用數據庫,為融資申請提供可靠的支撐。目前,企IT化已逐漸普及,利用計算機及互聯網,企業的所以數據都可以得到清晰的記錄。以此為契機,企業應加強現代企業管理方法的應用,,尤其是財務方面。只有以此提高企業經營的科學性及透明度,才能說服金融服務機構提供匹配的金融解決方案。
2. 加快金融市場多元化建設,優化金融服務市場的結構
我國中小企業金融市場不可回避的問題是中小企業規模龐大,且大量處于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以產品技術落后,創新能力不足,勞動或資源密集型中小企業為主,優質企業規模相對較少。而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型過程中,必然有大量的中小企業被迫轉型,被整合或退出市場。這一轉型過程中,既有優質的先進企業,也有重新起步的轉型企業,更有大量整合或退出的企業,不同企業的風險不同,金融服務需求業也不同。而相對地,我國金融市場的結構仍然處于單極狀態,傳統商業銀行及保險機構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但這些機構的風險接受和市場覆蓋能力有限,無法滿足多元的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因此,我國必須加快金融市場的多元化建設,優化金融服務市場的結構,為中小企業提供針對性強,匹配度高的融資渠道及產品,服務。
3. 創新融資模式,降低金融風險。
單個中小企業勢單力薄,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難以抵擋較大的風險,而如果以企業集群為單位,形成具有地域性品牌特征的集合,不僅能夠共同抵御金融風險,還便于金融服務的供給。企業集群的作用在于集群的競爭力及集群管理組織,如商會,政府主導的監管單位,協會等,能夠對集群內的金融需求進行規模化運作,并能夠集中控制風險。例如,在分散的情況下,企業的生產和競爭都很盲目,缺乏差異化,因此面對需求的變動時,累計的經營風險很大。而集群狀態下,內部能夠形成區別其他區域的集群競爭力,且容易形成品牌,生產和流通得到合理安排,因此經營風險大大降低。對于金融機構而言,規模化的金融需求利于管理,且能夠有效地分散風險,因此更加原因投入資源。
4. 加強金融服務業的立法及信息化建設。
我國民間資本規模龐大,非銀行金融機構并不缺乏生產的資本基礎,但由于缺乏立法及科學的運作經驗,我國許多新興的金融服務機構亂像叢生,不僅沒有起到服務的作用,反而加大了金融市場的風險。因此,機遇金融市場多元化的必然趨勢,我國應加強金融服務業的立法及信息化建設,規范行業服務標準及管理制度,通過信息化建設,對海量的企業數據進行可視化管理和大數據挖掘。在科學的引導和法規的保障下,新興的金融服務機構才能走向專業化經營,中小企業才能真正獲得優質的金融服務。
四、結語
金融危機帶給中小企業的不是暫時的困境,而是一次變革。已經提出多年的產業升級和自主創新,在金融危機后,更多的企業意識到其對企業存亡的意義。后危機時代的中小企業,概括而言,是正確的供給者為正確的需求服務。不同性質的企業,在市場中發展的方式不同,而只有不同風險接受水平及服務模式的金融機構才能滿足多樣化的融資需求。細分融資需求,細分供給市場,并進行有效的匹配,才是中小企業融資的出路。
參考文獻:
[1]胡丞春.后金融危機下中小企業融資的困境與機遇[J].中國外資,2014(4).
[2]黃平.后金融危機背景下安徽中小企業融資的新機遇--供應鏈金融[J].經營管理者,2014(9).
[3]陳秀麗.后危機時代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路徑選擇[J].前沿,2012(5).
[4]郭妍,耿欣.后危機時代中小企業信貸融資趨勢,原因及約束[J].山東社會科學,201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