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建華,蔣家權,任思力,葉洪偉
(重慶忠縣天池國有林場,重慶404317)
香樟又名樟木、樟樹,學名(Cinnamomumcamphora(L.)Presl),樟科,樟屬。香樟樹是我國珍貴樹種之一,是國家重點的二級保護植物,系高大常綠闊葉喬木,樹冠廣卵形。樹皮幼時綠色、光滑,老時樹皮變為黃褐色或灰褐色,縱裂。枝葉有樟腦味,葉互生,卵狀橢圓形,葉薄革質,離基三出羽狀脈。其根、莖、葉都可提煉樟腦油。香樟樹含桉葉素、黃樟素、芳樟醇、松油醇等重要成分,在化工、醫藥和國防工業上等應用廣泛。香樟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代表樹種,分布在北緯10~30°之間,在國內大部分省份均生長良好。在自然界多見于低山平原、丘陵及村莊附近生長。香樟姿態雄偉,枝葉茂密,冠大蔭濃,是城市綠化的優良樹種,廣泛作為庭蔭樹、行道樹、防護林及風景林。
忠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為典型的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屬重慶市中部平行峽谷區。香樟是忠縣的氣候代表樹種也是最重要鄉土樹種之一,本地天然、次生林分達58.1hm2,林相保存,自然生長,更替較好,平均胸徑20cm,樹高13m。近年退耕還林、長江庫周綠化造林、森林工程造林、荒山植樹造林等陸續人工造林達998hm2,平均胸徑12cm,樹高9.5m,未成林造林地369hm2。對土壤要求不高(除明顯頁巖發育的紫色土、且土層少于30cm厚的立地環境外)、耐旱、耐寒、成活率高、樹形俊美(以小葉香樟為最佳)、冠幅大、郁閉快等特點,是忠縣造林及園林綠化倍受推崇的樹種之一。
香樟樹造林及栽植用苗本地多以種子播種培育苗木為主,采用種子培育不僅利于集約化管理、有效降低育苗成本,且產量高、培育的苗木整齊,規格較高。能最大限度滿足本地鄉土樹種栽植的需求。
忠縣有比較豐富的香樟種質資源,天然更新林分自然生長、更替較好,結實較高,種子質量較好,生活力強。人工造林林分樹齡在9~17年,逐步進入中齡林,自然造林生長的11年樹齡香樟達胸徑14cm,17年平均達22cm,已陸續掛果。本地采種一般選用15~20年左右的香樟林分(亦可選用結實量高、質量好的孤立木),每年約在10月中旬選擇種子飽滿、種皮顏色新鮮,種仁呈微黃白色時采集。采集的肉質鮮果堆放一個星期左右,果肉漚黑后進行調制,去除果皮,凈化后沙藏。沙種比例在2∶1為佳,拌勻后沙藏在室外自然條件下,地面踩實后放置種子,面撤沙2cm,再用遮光膠紙蓋覆,堆放至次年播初春。中途可不翻種,少量萌發種子可不予處理。
為減少育苗成本,本地育苗整地一般在春節過后即2月底3月初。育苗地宜選用沙質壤土,排水較好,灌水方便的平整地。除卻雜草石礫,細致整地,用少量石灰消毒后,每畝加入100kg磷肥和適量腐質農家肥,起到生根壯苗作用。在細致整地后,作高床寬1.2m,床高25~30cm。
沙藏的種子用水沖冼凈后,用30℃的溫水摻入0.5%高錳酸鉀浸種,再用溫水冷卻后換30℃水重復浸種3~4次。可起到消毒、催芽的作用。浸種與整地同時進行。
本地采取集約播種移栽小苗的育苗方式。一是用種量少,二是催芽快,出苗整齊,三是利于精心管理苗床,四是移栽到苗圃地易成活,生長較快,且可有效安排栽植時期,減少2~3次除草,可降低生產成本30%。種子撒播量0.5~1kg/m2,再用細沙土覆蓋1~2cm,以不見種子為宜。為提早出苗栽苗,避開8、9月高溫,保證圃地苗木在高溫來臨前全面封地,本地采用地膜作床育苗,竹片彎曲成支架,上面蓋地膜,保溫、保濕,催芽,催苗。
地膜催苗約20~30d開始發芽,而且發芽較整齊。出苗后,施用少許清淡農家肥,出苗兩個星期后(細苗長至6~10cm)用少許氮肥加農家糞肥灌施,待苗木基部木質化后擇時移栽。香樟幼苗期一般無病蟲害,但需及時觀察,防止動物鼠害。
忠縣春季雨水較豐富,一般集中在4~5月,最適幼苗移栽,雨水多、濕度大、溫度低。栽植前苗圃地的整理時間選擇是關鍵,整地過早閑置易長雜草、板結,過遲苗木太大,移植不易成活。移栽地清理一般在苗木發芽20d約5~8cm后擇機晴天整地(4月中下旬)。全面翻墾,每畝施碳胺50~100kg,磷肥50kg、腐熟菜餅150kg或農家肥料適量作基肥。苗圃移栽地作床寬1.2m,床高25~30cm,方便兩邊出草施肥。
移栽選擇在雨后陰晴天,(不宜雨天栽植,苗木根須不伸展,影響苗木生長和成活),泥土不粘為佳。起苗用小鋤平推帶土拿取,再輕抖苗木,抖落泥土,保證完整根系,將苗木集成一小把整齊后,用剪刀剪除主根,盡量保留完整須根。垂直床溝開挖小溝,深5~10cm,寬5cm,溝距25cm,即株行距25cm×20cm,沿小溝中間栽植。用3~4cm小木棍切成楔形,撬小坑成5~6cm,左手將幼苗放于穴中,右手將兩邊泥土輕壓實,再用雙手將周圍泥土團攏,扶正,泥土松緊以輕掂小苗不起為宜。每溝栽植7株,一溝栽植完后,將小溝底扶平整,每畝栽植8500~10000株。栽植后隨即澆定根水,保證苗木根系與土壤完整接觸,提高成活率。
2.6.1 施肥、除草
苗木移栽半個月后,可用氮肥噴施提苗,每桶水0.5kg尿素。一個月后,每間隔15~20d施追肥,共2次,第一次尿素用量3.5~5kg/畝,第2次尿素用量為8~12kg/畝,磷肥5~10kg/畝混施。7月后苗圃地基本郁閉,便停止施肥,轉入伏秋抗旱保苗。施肥結合除草進行,苗木期一般要除4次草,栽植半月后每15d鋤除一次,做到精心細致,防止損毀幼苗,鋤草后即淋施追肥。第3次苗木接近接近郁閉(即8月上旬左右),可適當延緩除草時間,宜用人工扯除。第4次在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圃地郁閉,苗下基本無雜草,部分生長明顯的雜草采取手工摘除,再鋤除床溝雜草,防止秋季結實影響來年苗木培育。缺損苗木可在每2~3次除草施肥時及時補栽,以提高單位面積苗木產量。精心管理后至11月中上旬,1年生苗木高度可達80cm以上,地徑達0.8cm以上,90%均可達到國家一二級規格苗標準。
2.6.2 病蟲害防治
忠縣香樟苗圃地不容易發生病害,但容易受到地下害蟲的危害,6月中上旬金龜子發生嚴重,宜采用胃吸,觸及類化學農藥防止,在陰晴天無露水情況下噴灑,效果明顯,1~3次即可控制蟲情。另防止卷葉蛾、樟葉蜂蛀食嫩梢,被害枝梢枯死,可結合苗圃地除草,分別用50%樂果200~300倍液和80%的敵百蟲(50%的馬拉松乳劑的2000倍液)噴殺。
3.1.1 側枝修剪
秋季苗木完全木質化后,剪除側枝,僅保留頂梢20~30cm段側枝,便于起苗運苗,也為大山造林作好苗木準備,降低起苗和1、2次運苗成本。
3.1.2 起苗、運苗
用大鋤平鏟挖起樹苗,鋤深15~20cm,保留須根,輕抖泥土輕放、輕捆,50株/捆,切忌損傷苗木。本地造林一般當天起苗,每二天清早運苗到造林地,早晨即可安排造林栽植,中途運輸不超過3h。裝車時苗木根系朝內,梢向外,輕放輕卸,并用蓬布遮蓋,防止車行風動苗木失水。一車苗木不超過2.5萬株。
為降低造林成本,本地一般采有植樹點上打60cm×60cm×50cm的穴狀整地的方式,穴深40~60cm,先用鋤鏟除穴周圍70~90cm內的雜灌,打窩時做到窩平底,內空,回填細表土。為掌握栽植最佳時期,本地造林一般采取提前整地打窩,做好大山造林前期準備工作(人工、運輸、協調、后勤、安全等工作),雨期一到便可大面積栽植。
3.3.1 栽植苗木的處理
香樟為闊葉常綠樹種,栽植前將苗木除葉疏枝,只保留頂梢1~2片葉,以減少蒸騰量,剔除弱苗、病苗,剪除病、腐根、禿長根、畸形根。除剪主根,選擇保留完整須根系,確保覆土踏實,根系土壤接觸緊密,便于栽植。本環節是保證苗木成活的關鍵步驟,須用心對待。當地造林選在雨季,一般不需粘泥漿,但要防止栽植過程中苗木的太陽直曬和根須干燥。
3.3.2 苗木栽植
本地在樹種配置上多與楓香或欒樹搭配,或與杉木針闊混交,比例多為7∶3或6∶4,以提高林分抗性。株行距2m×3m或2.5m×3m。春季造林選在3月下旬到4月上旬春雨水來臨前或雨水期,秋季選在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秋雨期,關注天氣預報,適時安排造林。
為確保造林成活率,本地一般采取頭天起苗,第二天栽植,起苗與造林栽植相結合,當天栽完,依次類推。同時每7~12個工人配備一個專業技術人員,現場跟班指導、督導造林質量,時刻檢查栽植規程,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栽植的每株苗木做到三埋兩踩一提苗,苗正根疏,根系完全接觸土壤且無空隙(每個壯年勞動力每天打大窩栽植120株)。實踐證明,造林地補植補造成本遠比運輸苗木費用多,因而以少起苗,少運苗,多次運苗,當天栽植完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最有效辦法。
在林業工程造林中,要提高造林成活率,優良種苗木是基礎,成熟的技術是關鍵,良好的天氣是保證,規范的管理是手段。以上綜合措施的運用,不僅實現了香樟在大面積工程造林中成活率達到98%的良好效果,同時也為其他樹種造林工作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造林管理模式。
[1]程永亮,田 杰,陳仲權.香椿育苗技術[J].重慶林業科技,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