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奮奮 金曉霞 裘立曉等
感染性腹瀉是臨床常見的疾患,是由病原微生物及其產物引起,以腹瀉為主要癥狀并廣泛存在、流行于世界各地的腸道感染性疾病,也是當今全球性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1\]。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感染性腹瀉的流行規律和特點在不斷發生新的變化,由食品污染引起的感染性腹瀉越來越多。為了解感染性腹瀉與食品污染的相關性,本課題組通過對江北區2011—2013臨床感染性腹瀉病原的檢測與流行病學調查,同時對相關食品進行病原檢測,了解江北區腹瀉病原譜和食品污染狀況,以及兩者的相關性,為正確制定感染性腹瀉控制和預防策略提供依據。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標本來源
收集2011—2013年轄區各醫療機構腸道門診感染性腹瀉患者糞便或肛拭標本,共計742份。食品標本來源于江北區市售的與臨床感染性腹瀉病例就餐相關的186份海水產品,同時收集92份生鮮肉、肉制品、焙烤食品、米面制品、嬰幼兒食品、果蔬類標本。腹瀉患者的診斷由腸道門診臨床醫師進行,主要根據大便性狀改變,如稀水樣便、蛋花樣便、大便帶黏液或膿血,且出現大便次數>3次/日。
1.2流行病學調查
臨床接診醫師采用面對面詢問形式調查每一例門診感染性腹瀉患者的主
要臨床癥狀、出現癥狀前的就餐食物、治療情況、臨床糞樣常規檢測結果等,并填寫調查登
記表。
1.3實驗室檢測
1.3.1標本采集① 細菌培養標本采集:采集糞便或肛拭標本(挑取有膿血、黏液部分),液體標本取絮狀物,放入C-B運送培養基1支、堿性胨水1支;② 病毒檢測標本采集:采集糞便標本5 g,置于無菌采集盒內及時送檢。
1.3.2檢測方法6種腸道致病菌(沙門菌、志賀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亂弧菌、致病性氣單胞菌、致病性大腸桿菌)檢測采用常規增菌、分離、生化和血清鑒定的方法。
3種腸道病毒(輪狀病毒、諾如病毒、腸道腺病毒)檢測采用熒光定量PCR法。
副溶血性弧菌鑒定:血清分群采用11種O群分群血清;基因分型采用ERIC-PCR基因分型法\[2\];藥敏試驗按照2010版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化研究院(CLSI)抗菌藥物敏感性試驗咨詢標準\[3\]進行。
1.4質量控制
病原微生物檢測采用陰陽性對照;臨床調查表采用統一編制調查表,由經過培訓的醫師進行調查;數據錄入時進行嚴格的邏輯檢查,剔除廢卷。剔除標準:① 未填寫臨床主要癥狀、體征(如:腹瀉、發熱、嘔吐等);② 未選擇出現癥狀前就餐食品種類。
1.5數據處理
使用EpiData軟件建立數據庫,應用Excel 2003及SPSS 19.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和統計分析。率的比較用χ2檢驗和Fisher精確概率法。腹瀉與就餐食品分析采用單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2結果
2.1感染性腹瀉病原體檢測
3年共采集臨床感染性腹瀉患者標本742份,檢出各類腹瀉病原微生物246份,檢出率為33.2%。其中腸道致病菌127株,檢出率為17.1%,以副溶血性弧菌最多,其次為沙門菌;檢出腸道腹瀉病毒標本119份,檢出率為16.0%,以A組輪狀病毒最多,其次為諾如病毒Ⅱ型(表1)。
2.2不同年齡病例病原體檢出率
742例感染性腹瀉病例中,<2歲嬰幼兒341例,占總檢測病例標本數的46.0%;2歲~組84例,占總檢測病例標本數的11.3%;10歲~組40例,占5.4%; 18歲~成人組277例,占37.3%。檢出的91份輪狀病毒86.8%集中于<2歲嬰幼兒腹瀉病例(表2)。
經統計學分析,各年齡組間檢出率(χ2=17.87,P=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輪狀病毒檢出率(χ2=75.70,P=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3相關食品食源性病原體檢測
根據臨床感染性腹瀉病例流行病調查結果,采集患者腹瀉前就餐的食品,有毛蚶、蚶子、牡蠣、花蛤、蟶子、泥螺、蛤蜊等海水產品186份;生鮮肉、肉制品、焙烤食品、米面制品、嬰幼兒食品、果蔬類計92份。對每份海水產品均進行諾如病毒熒光PCR檢測,結果檢出陽性14份,陽性檢出率為7.5%;檢出副溶血性弧菌60株,檢出率為32.3%;[JP2]檢出致病性氣單胞菌3株,檢出率為1.6%。沙門菌、志賀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O157∶[KG-*2]H7均未檢出。而肉及肉制品、果蔬類等食品檢出致病菌5份,檢出率為5.4%(表3~表5)。[JP]
2.4與就餐食品的關聯性
我們使用EpiData軟件建立數據庫,錄入感染性腹瀉患者就診時調查的有效數據。結果18歲~成人有效問卷271份,<5歲幼兒有效問卷332份。將數據錄入后導入19.0軟件包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結果成人腹瀉病例與食用海水產品的關系(P=0.016),有統計學意義。而兒童(<5歲)與食用海水產品的關系(P=0.85),無統計學意義。與其他食品(肉與肉制品、乳與乳制品、蛋與蛋制品、豆制品、果蔬類、菌菇類等)均無統計學意義(表6)。
2.5不同來源檢出株同源性檢測
我們對副溶血性弧菌食品分離株和患者分離株用標準血清進行分群;運用PCR技術進行耐熱溶血毒素基因(tdh)和耐熱溶血毒素相關溶血素基因(trh)檢測,并進行腸道細菌重復基因間共同序列PCR(ERIC—PCR)分析;用紙片擴散法進行藥敏試驗。結果從病人分離的98株副溶血性弧菌屬于2個血清群, 分別為0∶[KG-*2]3群(83.7%)、 0∶[KG-*2]5群(16.3%)。
tdh陽性27株,陽性率為27.6%,trh均陰性。從食品分離的60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屬于5個血清群,分別為0∶[KG-*2]3群(61.7%)、0∶[KG-*2]4群(10.0%)、0∶[KG-*2]5群(21.7%)、0∶[KG-*2]6群(3.3%)、
0∶[KG-*2]8群(3.3%)。tdh陽性6株,陽性率為10.0%,trh均陰性。藥敏試驗結果顯示,食品分離株與患者分離株副溶血性弧菌對青霉素類、β-內酰胺類、氨基糖苷類、磺胺類、喹諾酮類、頭孢類藥物都有耐藥株出現。ERIC-PCR對不同血清群的副溶血性弧菌進行分子分型,結果相同的血清群分型同源性高。
3討論
3.1成人和嬰幼兒主要病因不一
2011—2013年10月對江北區742份臨床感染性腹瀉病例糞便及肛拭標本病原體檢測中,腸道致病菌檢出率為17.1%,
副溶血性弧菌的檢出率為32.1%(89/277),主要集中在18歲~成人。
腸道病毒檢出率為16.0%,輪狀病毒檢出率為23.2%(79/341),
主要集中在<2歲嬰幼兒,與文獻報道的輪狀病毒是引起嬰幼兒非細菌性腹瀉的主要病原體\[4-5\],而A組輪狀病毒是嬰幼兒病毒性腹瀉的主要病原體相一致\[4,6\]。而本組監測資料顯示,成人主要腹瀉病原微生物為副溶血性弧菌,與部分省市監測結果不同\[5,7-8\],但與余姚市監測結果相似\[9\]。因此,研究臨床感染性腹瀉病原譜,對臨床治療及防控相關疾病,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疾病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3.2食源性病原體污染較嚴重
186份與江北區臨床感染性腹瀉相關的海水產品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檢測結果:諾如病毒陽性檢出率為7.5%,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為32.3%;致病性氣單胞菌檢出率為1.6%,沙門菌、志賀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O157∶[KG-*2]H7均未檢出。表明江北區市售的海水產品受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污染較嚴重,以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最高,而92份生鮮肉、肉制品、焙烤食品、米面制品、嬰幼兒食品、果蔬類等食品檢出致病菌5份,檢出率為5.4%。從監測結果分析,江北區的最主要的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為副溶血性弧菌,次之為諾如病毒,致病性氣單胞菌位居第3。近幾年來,由諾如病毒、[JP2]致病性氣單胞菌引起感染性腹瀉與食物中毒的報道也在增加。因此,加強檢測和致病性研究非常必要。[JP]
3.3與食用海水產品關聯
從流行病學調查分析,臨床腹瀉患者副溶血性弧菌的高感染率與本地居民喜食海水產品有關,且本地海水產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為30%~40%,副溶血性弧菌感染高峰與海水產品攜帶高峰一致,與疾病發生高峰的流行規律吻合。本次檢測結果顯示,成人臨床感染性腹瀉病例與食用海水產品有一定關聯(P=0.02),有統計學意義。而小于5歲幼兒與食用海水產品的關系無統計學意義,P=0.85。與其他食品關聯無統計學意義。提示今后應加強飲食的安全性,不吃、少吃生或半生的海水產品,減少感染性腹瀉及群體性疫情的發生。
3.4不同檢出株同群基因型親緣性較近
本次檢測結果顯示,副溶血性弧菌食品分離株存在血清分群多樣性,但主要仍為0∶[KG-*2]3群,占61.7%,而患者分離株中0∶[KG-*2]3群占83.7%。說明0∶[KG-*2]3群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本地區人群腹瀉的主要病原菌。食品與患者分離的副溶血性弧菌tdh和trh檢測結果顯示,患者分離株tdh基因攜帶率高于食品株,這可能是帶有tdh基因的菌株致病性較強有關,兩者在毒力基因上的關聯性有待進一步研究。
本次檢測運用ERIC-PCR技術對不同血清群的副溶血性弧菌進行分子流行病學分析,發現不同的血清群分型不同。有報道認為,群體性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ERIC-PCR檢測親緣性較近\[10\]。不同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存在散在感染的可能性。本次檢測結果顯示,相同的血清群親緣性相對較近。藥敏試驗提示,副溶血性弧菌也可能存在超級耐藥株,這有待進一步研究。
4參考文獻
[1]Widdowson M A,Bresee J S,Gentseh J R,et al.Rotavivus disease and its prevention\[J\].Curropin Gastroenterol,2005,21(1):26-31.
[2]Yukiko Hara-Kudo,Kanji Sugiyama,Mitsuaki Nishibuchi,et al.Prevalence of pandemic 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producing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03∶[KG-*2]K6 in seafood and the coastal environment in Japan\[J\].Appl Environ Microbiol,2003,69(7):3883-3891.
[3]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Twentie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S\].CLSI,2010,M100-S20:16-32.
[4]王敬忠,謝旭,梅樹江,等.2007—2009年廣東省深圳市感染性腹瀉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監測,2011,26(2):100-102.
[5]張代濤,王全意,黎新宇,等.北京市夏秋季腹瀉病例病原菌調查\[J\].中國衛生檢驗,2012,22(1):146-148.
[6]張永為,孟麗,楊葉青,等.杭州地區腹瀉嬰幼兒A群輪狀病毒感染特征\[J\]. 浙江預防醫學,2012,24(12):60-61.
[7]張曉宇,吳守芝,李一航,等.2003—2007年西安市感染性腹瀉細菌病原學監測結果分析\[J\].疾病監測,2008,23(1):364-368.
[8]吳培,張群,秦燕萍,等.經濟發達地區成人感染性腹瀉的流行病學特點\[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12(18):3886-3888.
[9]羅學輝,史宏輝,張建群,等.余姚市感染性腹瀉病原菌監測結果\[J\].浙江預防醫學,2011,23(12):33-34.
[10]張蔚,潘勁草,孟冬梅,等.杭州地區2000—2002年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子分型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6,27(4):343-345.
0∶[KG-*2]8群(3.3%)。tdh陽性6株,陽性率為10.0%,trh均陰性。藥敏試驗結果顯示,食品分離株與患者分離株副溶血性弧菌對青霉素類、β-內酰胺類、氨基糖苷類、磺胺類、喹諾酮類、頭孢類藥物都有耐藥株出現。ERIC-PCR對不同血清群的副溶血性弧菌進行分子分型,結果相同的血清群分型同源性高。
3討論
3.1成人和嬰幼兒主要病因不一
2011—2013年10月對江北區742份臨床感染性腹瀉病例糞便及肛拭標本病原體檢測中,腸道致病菌檢出率為17.1%,
副溶血性弧菌的檢出率為32.1%(89/277),主要集中在18歲~成人。
腸道病毒檢出率為16.0%,輪狀病毒檢出率為23.2%(79/341),
主要集中在<2歲嬰幼兒,與文獻報道的輪狀病毒是引起嬰幼兒非細菌性腹瀉的主要病原體\[4-5\],而A組輪狀病毒是嬰幼兒病毒性腹瀉的主要病原體相一致\[4,6\]。而本組監測資料顯示,成人主要腹瀉病原微生物為副溶血性弧菌,與部分省市監測結果不同\[5,7-8\],但與余姚市監測結果相似\[9\]。因此,研究臨床感染性腹瀉病原譜,對臨床治療及防控相關疾病,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疾病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3.2食源性病原體污染較嚴重
186份與江北區臨床感染性腹瀉相關的海水產品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檢測結果:諾如病毒陽性檢出率為7.5%,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為32.3%;致病性氣單胞菌檢出率為1.6%,沙門菌、志賀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O157∶[KG-*2]H7均未檢出。表明江北區市售的海水產品受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污染較嚴重,以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最高,而92份生鮮肉、肉制品、焙烤食品、米面制品、嬰幼兒食品、果蔬類等食品檢出致病菌5份,檢出率為5.4%。從監測結果分析,江北區的最主要的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為副溶血性弧菌,次之為諾如病毒,致病性氣單胞菌位居第3。近幾年來,由諾如病毒、[JP2]致病性氣單胞菌引起感染性腹瀉與食物中毒的報道也在增加。因此,加強檢測和致病性研究非常必要。[JP]
3.3與食用海水產品關聯
從流行病學調查分析,臨床腹瀉患者副溶血性弧菌的高感染率與本地居民喜食海水產品有關,且本地海水產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為30%~40%,副溶血性弧菌感染高峰與海水產品攜帶高峰一致,與疾病發生高峰的流行規律吻合。本次檢測結果顯示,成人臨床感染性腹瀉病例與食用海水產品有一定關聯(P=0.02),有統計學意義。而小于5歲幼兒與食用海水產品的關系無統計學意義,P=0.85。與其他食品關聯無統計學意義。提示今后應加強飲食的安全性,不吃、少吃生或半生的海水產品,減少感染性腹瀉及群體性疫情的發生。
3.4不同檢出株同群基因型親緣性較近
本次檢測結果顯示,副溶血性弧菌食品分離株存在血清分群多樣性,但主要仍為0∶[KG-*2]3群,占61.7%,而患者分離株中0∶[KG-*2]3群占83.7%。說明0∶[KG-*2]3群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本地區人群腹瀉的主要病原菌。食品與患者分離的副溶血性弧菌tdh和trh檢測結果顯示,患者分離株tdh基因攜帶率高于食品株,這可能是帶有tdh基因的菌株致病性較強有關,兩者在毒力基因上的關聯性有待進一步研究。
本次檢測運用ERIC-PCR技術對不同血清群的副溶血性弧菌進行分子流行病學分析,發現不同的血清群分型不同。有報道認為,群體性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ERIC-PCR檢測親緣性較近\[10\]。不同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存在散在感染的可能性。本次檢測結果顯示,相同的血清群親緣性相對較近。藥敏試驗提示,副溶血性弧菌也可能存在超級耐藥株,這有待進一步研究。
4參考文獻
[1]Widdowson M A,Bresee J S,Gentseh J R,et al.Rotavivus disease and its prevention\[J\].Curropin Gastroenterol,2005,21(1):26-31.
[2]Yukiko Hara-Kudo,Kanji Sugiyama,Mitsuaki Nishibuchi,et al.Prevalence of pandemic 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producing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03∶[KG-*2]K6 in seafood and the coastal environment in Japan\[J\].Appl Environ Microbiol,2003,69(7):3883-3891.
[3]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Twentie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S\].CLSI,2010,M100-S20:16-32.
[4]王敬忠,謝旭,梅樹江,等.2007—2009年廣東省深圳市感染性腹瀉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監測,2011,26(2):100-102.
[5]張代濤,王全意,黎新宇,等.北京市夏秋季腹瀉病例病原菌調查\[J\].中國衛生檢驗,2012,22(1):146-148.
[6]張永為,孟麗,楊葉青,等.杭州地區腹瀉嬰幼兒A群輪狀病毒感染特征\[J\]. 浙江預防醫學,2012,24(12):60-61.
[7]張曉宇,吳守芝,李一航,等.2003—2007年西安市感染性腹瀉細菌病原學監測結果分析\[J\].疾病監測,2008,23(1):364-368.
[8]吳培,張群,秦燕萍,等.經濟發達地區成人感染性腹瀉的流行病學特點\[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12(18):3886-3888.
[9]羅學輝,史宏輝,張建群,等.余姚市感染性腹瀉病原菌監測結果\[J\].浙江預防醫學,2011,23(12):33-34.
[10]張蔚,潘勁草,孟冬梅,等.杭州地區2000—2002年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子分型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6,27(4):343-345.
0∶[KG-*2]8群(3.3%)。tdh陽性6株,陽性率為10.0%,trh均陰性。藥敏試驗結果顯示,食品分離株與患者分離株副溶血性弧菌對青霉素類、β-內酰胺類、氨基糖苷類、磺胺類、喹諾酮類、頭孢類藥物都有耐藥株出現。ERIC-PCR對不同血清群的副溶血性弧菌進行分子分型,結果相同的血清群分型同源性高。
3討論
3.1成人和嬰幼兒主要病因不一
2011—2013年10月對江北區742份臨床感染性腹瀉病例糞便及肛拭標本病原體檢測中,腸道致病菌檢出率為17.1%,
副溶血性弧菌的檢出率為32.1%(89/277),主要集中在18歲~成人。
腸道病毒檢出率為16.0%,輪狀病毒檢出率為23.2%(79/341),
主要集中在<2歲嬰幼兒,與文獻報道的輪狀病毒是引起嬰幼兒非細菌性腹瀉的主要病原體\[4-5\],而A組輪狀病毒是嬰幼兒病毒性腹瀉的主要病原體相一致\[4,6\]。而本組監測資料顯示,成人主要腹瀉病原微生物為副溶血性弧菌,與部分省市監測結果不同\[5,7-8\],但與余姚市監測結果相似\[9\]。因此,研究臨床感染性腹瀉病原譜,對臨床治療及防控相關疾病,提高治愈率和降低疾病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3.2食源性病原體污染較嚴重
186份與江北區臨床感染性腹瀉相關的海水產品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檢測結果:諾如病毒陽性檢出率為7.5%,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為32.3%;致病性氣單胞菌檢出率為1.6%,沙門菌、志賀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O157∶[KG-*2]H7均未檢出。表明江北區市售的海水產品受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污染較嚴重,以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最高,而92份生鮮肉、肉制品、焙烤食品、米面制品、嬰幼兒食品、果蔬類等食品檢出致病菌5份,檢出率為5.4%。從監測結果分析,江北區的最主要的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為副溶血性弧菌,次之為諾如病毒,致病性氣單胞菌位居第3。近幾年來,由諾如病毒、[JP2]致病性氣單胞菌引起感染性腹瀉與食物中毒的報道也在增加。因此,加強檢測和致病性研究非常必要。[JP]
3.3與食用海水產品關聯
從流行病學調查分析,臨床腹瀉患者副溶血性弧菌的高感染率與本地居民喜食海水產品有關,且本地海水產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為30%~40%,副溶血性弧菌感染高峰與海水產品攜帶高峰一致,與疾病發生高峰的流行規律吻合。本次檢測結果顯示,成人臨床感染性腹瀉病例與食用海水產品有一定關聯(P=0.02),有統計學意義。而小于5歲幼兒與食用海水產品的關系無統計學意義,P=0.85。與其他食品關聯無統計學意義。提示今后應加強飲食的安全性,不吃、少吃生或半生的海水產品,減少感染性腹瀉及群體性疫情的發生。
3.4不同檢出株同群基因型親緣性較近
本次檢測結果顯示,副溶血性弧菌食品分離株存在血清分群多樣性,但主要仍為0∶[KG-*2]3群,占61.7%,而患者分離株中0∶[KG-*2]3群占83.7%。說明0∶[KG-*2]3群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本地區人群腹瀉的主要病原菌。食品與患者分離的副溶血性弧菌tdh和trh檢測結果顯示,患者分離株tdh基因攜帶率高于食品株,這可能是帶有tdh基因的菌株致病性較強有關,兩者在毒力基因上的關聯性有待進一步研究。
本次檢測運用ERIC-PCR技術對不同血清群的副溶血性弧菌進行分子流行病學分析,發現不同的血清群分型不同。有報道認為,群體性食物中毒的副溶血性弧菌ERIC-PCR檢測親緣性較近\[10\]。不同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存在散在感染的可能性。本次檢測結果顯示,相同的血清群親緣性相對較近。藥敏試驗提示,副溶血性弧菌也可能存在超級耐藥株,這有待進一步研究。
4參考文獻
[1]Widdowson M A,Bresee J S,Gentseh J R,et al.Rotavivus disease and its prevention\[J\].Curropin Gastroenterol,2005,21(1):26-31.
[2]Yukiko Hara-Kudo,Kanji Sugiyama,Mitsuaki Nishibuchi,et al.Prevalence of pandemic ther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producing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03∶[KG-*2]K6 in seafood and the coastal environment in Japan\[J\].Appl Environ Microbiol,2003,69(7):3883-3891.
[3]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Twentie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S\].CLSI,2010,M100-S20:16-32.
[4]王敬忠,謝旭,梅樹江,等.2007—2009年廣東省深圳市感染性腹瀉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監測,2011,26(2):100-102.
[5]張代濤,王全意,黎新宇,等.北京市夏秋季腹瀉病例病原菌調查\[J\].中國衛生檢驗,2012,22(1):146-148.
[6]張永為,孟麗,楊葉青,等.杭州地區腹瀉嬰幼兒A群輪狀病毒感染特征\[J\]. 浙江預防醫學,2012,24(12):60-61.
[7]張曉宇,吳守芝,李一航,等.2003—2007年西安市感染性腹瀉細菌病原學監測結果分析\[J\].疾病監測,2008,23(1):364-368.
[8]吳培,張群,秦燕萍,等.經濟發達地區成人感染性腹瀉的流行病學特點\[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12(18):3886-3888.
[9]羅學輝,史宏輝,張建群,等.余姚市感染性腹瀉病原菌監測結果\[J\].浙江預防醫學,2011,23(12):33-34.
[10]張蔚,潘勁草,孟冬梅,等.杭州地區2000—2002年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子分型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6,27(4):34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