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翠娟,王 勇,于金丹,戴立峰,白玲曉
(1.內蒙古師范大學 內蒙古節水農業工程研究中心,內蒙古 呼和浩特010022;2.烏蘭察布市水土保持工作站,內蒙古 烏蘭察布012000)
城市綠地是促進人居環境質量改善的最適載體,對人居環境作用顯著。植物是城市綠地的主體[1-2],同時園林植株具有營造城市景觀風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作用。從生態功能和低碳角度,應努力提高居住地的綠地率和綠視率[3],綠化時充分運用植物覆蓋所有可覆蓋的土壤。樹冠由葉、枝及部分樹干組成,是樹木占據空間位置的主體,許多學者[4-6]從不同角度對植株生物量、表觀形狀及其結構進行了研究,同時葉特性可以較好地指示植物生長狀態,探究綠量與葉特性的關系,在綠化領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7]。如從宏觀和微觀評價城市綠化建設水平的各種指標體系,描述城市綠地植物生長、形態和結構的株高、冠幅、葉面積指數、質地、顏色等指標,并以這些指標為基礎,借助評分、圖像處理及相應數學方法描述綠地植物的景觀質量[8];以綠量(指綠地植物莖葉所占的空間體積)為指標,對綠地生態效益的定量計算和評價等[9],如羅茂撣[10]提出了城市綠地節水灌溉的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并建立了綠地植物美景度的統計回歸模型。此外,增大綠化面積,增大土地覆蓋率,直接影響到生態環境。葉面積作為評價生態環境的重要指標[11-12],但對其研究報道較少。尤其將園林植物實體體積與株高、冠幅及其葉面積綜合考慮的研究也不多[13]。側柏作為我國北方城市常見的綠籬樹種之一,耐旱性強,對北方城市綠化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以側柏為試材,通過整個生育期控水處理的盆栽試驗,在研究體積、葉面積測定方法的同時,探求其與株高、冠幅及葉面積指數生物定量關系,研究成果對指導側柏園林綠化具有現實意義。
試驗在內蒙古自治區節水農業工程研究基地進行,基地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盛樂經濟園區,距呼和浩特市南50km處,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降雨量393mm,年日照2 941.8h,年均氣溫5.6℃。2011年7—8月兩個月的降水約占全年降水的50%。
試驗所用土壤來自研究基地,為粉砂壤土,過篩(粒徑2mm)后按肥土比1∶4摻入農家肥(理化性質指標詳見表1),裝入試驗用塑料花盆。花盆上口直徑30cm,底部直徑19cm,盆高23cm。供試苗木取自內蒙古師范大學盛樂校區生態園溫室大棚,苗齡2a。2010年4月23日移栽,每盆1株。設9個灌水處理(表2),每一處理設5個重復,共45盆,隨機區組布置。為了減小苗木大小帶來的誤差,移栽時,盡量使每一區組內的苗木大小相近。苗木經4個月的生長后剪枝,株高為50cm。2011年5月23日用秤重法開始控制灌水,電子天型號為YP30000,精度為1g,9月22日停止。灌水量用量筒量取,精確度為0.5ml。降水量由雨量筒測得,有效降雨量為降雨前雨后盆栽重量的差值。蒸散量為灌水量(mm)與有效降雨量(mm)之和。2011年9月22日取樣測定。

表1 試驗土壤成分

表2 不同的水分處理方式
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自制了排水法測定植株體積的設備,其結構如圖1所示。2011年9月22日,將每盆植株的葉片逐片摘下、并把樹干從土面處剪斷,進行測定。測定時,首先向圓筒內注入一定量的水,待水面穩定時讀數,此時的水面高度H1。將樹葉裝在網袋內,放入圓筒內帶圓孔蓋板6的下方,使其完全浸沒在水中。待水面穩定時,調整游標2的高度,使電測針3的針尖恰好與水面接觸,此時的水面高度H2。H2減H1即為樹葉排水高度H,用圓筒底面積乘以H即得葉體積V。枝體積測定與葉相同。
卷尺測量株高、冠幅,再計算得出側柏的圓柱體側面積、圓柱體橫截面積、兩種樹形體積。計算公式分別為:
圓柱體側面積:S側=H·P
圓柱體橫截面積:S橫=π(P/2)2
圓柱體體積:V柱=π(P/2)2·H
長方體體積:V長=H·P1·P2

圖1 枝、葉實體體積量測設備示意圖
首先將1個區組的9盆樹苗(9個水分處理各1個重復)移至室內,分別把樹葉全部剪下(樹苗不離花盆)編號放入塑料袋內,立即秤總鮮葉重。然后從每一處理的鮮葉中隨機取7~10g(即掃描鮮葉重),稱重后粘貼在計算紙上,用Samsung XCX-3201掃描儀掃描。之后,用同樣的方法取樣另一區組,共取5個區組(5個重復)。用AutoCAD軟件量測工具測量每一粘貼葉的葉面積,用計算紙方格校核測量精度。各指標計算公式為:

式中:S1——總 葉 面 積 (cm2);S2——掃 描 葉 面 積(cm2);W1——總鮮葉重(g);W2——掃描鮮葉重(g)。
得出側柏的葉面積總和S1,由卷尺測量的冠幅可得出圓柱體橫截面積S橫,葉面積指數:

試驗數據采用SPSS和Excel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
由試驗數據分析可得,實體體積與株高、冠幅的關系表現為隨株高的增大,實體體積呈開口向下的拋物線規律變化,相關系數為0.155。隨冠幅的增大,實體體積呈線性規律變化,相關系數為0.572,呈極顯著正相關關系,即隨著冠幅增長,樹冠實體體積不斷增加,由此看出,實體體積與冠幅的關系比株高密切。因此,在實際綠化中,一定范圍內,可以促使冠幅不斷增大,達到增大植株實體體積的目的。
由試驗數據分析可得,實體體積與卷尺測量計算的體積關系表現為實體體積隨長方體、圓柱體體積的增大,均呈線性變化,呈極顯著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分別為0.599和0.591。所以日常生產條件下為了測量和計算方便,可直接用卷尺測量樹木的株高和冠幅,將其視為長方體或圓柱體,計算植株體積,然后通過線性回歸,計算樹冠實體體積,實現樹冠實體體積的活體測量。
由圖2可得,總葉面積與株高、冠幅的關系均呈開口向下的拋物線規律變化,相關系數分別為:0.155和0.202。總葉面積呈開口向下的拋物線左半部規律變化,相關系數為0.450,呈極顯著正相關關系。當冠幅為73cm時,總葉面積達最大值3 581cm2。表明總葉面積與冠幅的關系比株高密切。

圖2 總葉面積隨株高、冠幅的變化
由圖3可以看出,總葉面積與卷尺測量計算的圓柱體側面積、橫截面積的關系表現為隨圓柱體側面積、橫截面積的增大,總葉面積均呈開口向下的拋物線左半支規律變化,均為極顯著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分別為0.388和0.451,當側面積為0.546m2時,總葉面積達最大值3 639cm2;當橫截面積為0.329 m2時,總葉面積達最大值3 523cm2;在實際園林灌溉過程中,可以通過圓柱體側面積、橫截面積來回歸計算植株的總葉面積。

圖3 總葉面積與圓柱體側面積、橫截面積的關系
由圖4分析可知,圓柱體側面積與橫截面積的關系表現為隨橫截面積的增大,側面積呈開口向下的拋物線左半支規律變化,相關系數為0.905,極顯著正相關。當橫截面積為0.439m2時,側面積達最大值0.436m2。橫截面積越大,表明植株的冠幅越大,而側面積代表的是株高與冠幅的乘積。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與植株體積相聯系,更好地解決實際綠化的質量問題。

圖4 圓柱體側面積隨橫截面積的變化
由圖5可以看出,葉體積、枝體積、實體體積隨總葉面積的關系表現為隨總葉面積的增大,葉體積、枝體積、實體體積呈開口向下的拋物線規律變化,均呈極顯著相關關系,相關系數分別為0.867,0.399和0.834。當總葉面積為0.974m2時,葉體積達最大值342cm3;當總葉面積為0.530m2時,枝體積達最大值189cm3;當總葉面積為0.669m2時,實體體積達最大值479cm3;表明葉體積較枝體積、實體體積隨總葉面積的變化更敏感。

圖5 葉體積、枝體積、實體體積與總葉面積的關系
由圖6分析可得,葉面積指數與葉體積的關系表現為隨葉體積的增大,葉面積指數呈開口向下的拋物線規律變化,呈極顯著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742。當葉體積為338cm3時,葉面積指數有最大值6.1。

圖6 葉面積指數隨葉體積的變化
(1)實體體積、總葉面積與冠幅的關系比株高密切。所以增大樹冠實體體積與總葉面積的方法,均促進冠幅不斷增大。
(2)圓柱體側面積隨橫截面積的增大為極顯著正相關關系。隨圓柱體側面積、橫截面積的增大,總葉面積均呈開口向下的拋物線規律變化,均呈極顯著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388和0.451。
(3)隨長方體、圓柱體體積的增大,實體體積均呈極顯著線性正相關變化;隨圓柱體側面積、橫截面積的增大,總葉面積均呈開口向下的拋物線規律變化,均呈極顯著相關。可以通過長方體、圓柱體體積來回歸計算實體體積,通過圓柱體側面積、橫截面積來回歸計算總葉面積。
(4)葉體積較枝體積、實體體積隨總葉面積的變化更敏感。當總葉面積為0.974m2時,葉體積達最大值342cm3;當總葉面積為0.530m2時,枝體積達最大值189cm3;當總葉面積為0.669m2時,實體體積達最大值479cm3。
(5)隨葉體積的增大,葉面積指數分別呈開口向下的拋物線規律變化,相關系數為0.742,呈極顯著相關關系。
[1]屈志強,丁國棟,趙方瑩,等.覆蓋在立體綠化中對植物節水效益影響的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13(6):288-292.
[2]Feng Zhongke,Xu Zhenxiang.Under crown taper equation of form point method in combination with three dimensional point sampling with angle gauge for stand volume estimation[J].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05,27(S2):14-20.
[3]李偉,賈寶全.城市森林三維綠量研究現狀與展望[J].世界林業研究,2008,21(4):31-34.
[4]滕流慧,聶建平.我國節水灌溉技術的現狀及發展前景[J].水利水電技術,1997,3(28):52-55.
[5]Williams M,Bell R,Spadavecchia L,et al.Upscaling leaf area index in an Arctic landscape through multiscale observations[J].Global Change Biology,2008,14(7):1517-1530.
[6]王瑞輝.北京主要園林樹種耗水性及節水灌溉制度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6.
[7]羅茂撣.城市綠地節水灌溉效益評價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6.
[8]肖強,葉文景,朱珠,等.利用數碼相機和Photoshop軟件非破壞性測定葉面積的簡便方法[J].生態學雜志,2005,24(6):711-714.
[9]張健欽,王秀,龔建華,等.基于機器視覺技術的葉面積測量系統實現[J].自然科學進展,2004,14(11):1304-1310.
[10]陳天林,徐學選,張北贏,等.黃土丘陵區刺槐生長季生態需水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08,28(2):54-57.
[11]范文軍,寧站亮,劉勇誠.我國水資源現狀探討[J].北方環境,2011,23(7):68.
[12]Li Bo,Song Yun,Yu Kongjian.Evaluation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Accessibility in Urban Public Green Space Planning[J].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2008,44(4):618-624.
[13]王勇,楊培嶺,任樹梅.有機抗旱劑BGA對大葉黃楊生長及耗水特性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06,20(3):15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