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華
摘要:本文在SVAR模型和方差分解基礎上,利用2003年一季度至2012年四季度數據,分析了短期內供需因素和貨幣因素對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影響。結果顯示:需求因素對農產品價格波動影響最大,其中生物能源需求是重要原因,而傳統消費需求影響減弱;貨幣因素對農產品價格波動也有較大影響,其中匯率因素是重要原因;供給因素對農產品價格波動影響較小。
關鍵詞:農產品價格;供需因素;貨幣因素;SVAR模型
中圖分類號:F30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4)08012505
一、引言及文獻回顧
傳統的農產品價格分析主要是從供需角度展開的。上世紀70年代以后,農產品轉基因技術逐步在生產中運用,高效化肥和農業機械也逐漸得到推廣使用,世界范圍的農產品產量總體呈逐步增長趨勢,糧食產量由1989年1911億噸上升至2012年2419億噸,增長速度高于人口增長速度,主要農產品小麥、水稻、玉米和大豆實現了人均產量的增長。在此期間,中國農產品產量基本實現穩定增長,特別是糧食產量由1989年的408億噸上升至2012年的590億噸,遠高于同期人口增長速度。在供需保持基本平衡的背景下,中國農產品價格1989—2001年基本保持了穩定。從2002年起農產品價格出現劇烈波動,供需關系難以完全合理解釋和預測農產品價格的波動,供需不再是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唯一原因。傳統因素之外的變量對農產品價格形成極大影響,包括匯率、自然災害、生物能源、食品安全和動物疫病等,具有突發性、難以預期和難以調控等特征[1],這必然對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生產形成威脅,也給國家控制通貨膨脹造成極大困難。這個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一些研究者對此進行了探究和思考。
近十年來有大量農產品使用到生物能源領域,農產品具有一定的能源屬性。生物能源包括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豆油和玉米分別是美國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的基本原料。2012年,美國玉米產量約占世界產量的40%,其中已有33%用于生產燃料乙醇。生物能源企業在政府政策剛性約束和稅收優惠激勵下,生產積極性高漲,特別當能源價格高企,企業將大量農產品用于能源生產,必然帶來農產品價格與能源價格出現關聯性。在農產品能源化基礎上,農產品價格金融化就成為必然。2001年后美國推出寬松貨幣政策,大量貨幣流向金融市場,金融市場資金占有量大量增加,特別是美國互聯網泡沫破裂,大量資金流入農產品現貨和期貨市場,對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產生重要影響。2005年后由于中國外匯占款增長速度加快,央行被動向市場投放巨量流動性,這些貨幣一方面推高資產價格,另一方面對國內農產品價格產生影響,特別是一些小宗農產品如白糖、綠豆、生姜等農產品都出現劇烈波動,貨幣供應量變化(從而信貸總量、利率水平)對農產品價格的影響成為農業經濟研究的重要課題。
世界主要農產品市場價格經歷了極其平穩、相對平穩到劇烈波動的幾個時期。1961—1999年影響糧食的主要因素是供給、需求和庫存,解釋程度為895%,但是2000年以后金融和能源成為影響糧食價格的主要方面,投資品和能源品屬性顯著增強。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農產品市場價格和世界市場已經高度融合,中國農產品貿易量快速增加,必然也同樣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生物質能發展和國內流動性對農產品價格形成產生重要影響。中國農產品價格金融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翟雪玲等[1]認為正是因為農產品金融化導致價格波動幅度加大、波動周期縮短,農產品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增強。李新功[2]進一步論證中國大宗農產品資本化潛伏著泡沫危機,影響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加劇兩極分化。蘇應蓉[3]也認為大量資本流入農產品期貨市場,推高農產品價格波動。研究農產品價格金融化主要考慮的變量有:貨幣供應量、利率水平、匯率、期貨持倉量等。Roache[4]認為匯率因素是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重要原因,利率和貨幣供應量也對價格有一定影響,而指數基金等非傳統投機者進入農產品衍生品市場,加劇了價格波動幅度和頻率,國內市場由于通脹上升,企業需要借助期貨市場進行保值避險,大量資金也進入期貨市場。貨幣對農產品價格產生多大的影響,學者對這一問題有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農產品生產要素價格首先對貨幣做出反應,并引起物價總水平變化,繼而傳導到農產品,貨幣供給變化并不直接影響農產品價格,貨幣供給對農產品價格影響很小[5-6],第二種觀點認為,貨幣供給擾動首先引起農產品價格超調,繼而引起非農產品生產成本變化,最終導致物價總水平變化[7-8],在供給沒有短缺的情況下貨幣超發是農產品價格上漲重要原因[9]。
已有研究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影響農產品價格的各種因素。供給因素考慮的變量有技術進步、勞動、耕地面積、降水量、氣溫、農村基本設施建設和自然災害等,需求因素考慮的變量主要有人口數量、人均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情況等,外部沖擊包括金融因素和能源因素考慮的變量有貨幣供應量、利率水平、匯率變動、通脹預期、期貨價格、期貨持倉量、期貨交易量和能源價格等。已有研究成果考慮因素各有側重,結論也不盡相同,甚至相互矛盾。本文認為,研究中如果考慮太多的因素將使得結論模糊不清,失去分析的意義。分析近年來農產品價格波動首先應過濾篩選出關聯性較強的因素,再進行定量分析,找出對農產品價格具有重要影響的因素,這樣才能厘清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提出解決問題之道。
二、變量篩選、模型與數據
1變量篩選
(1)供給因素。從長期來看,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高必然帶來效率提高,但這是緩慢的過程,土地作為有限的生產資料對農產品供給形成長期約束。影響短期供給主要因素有農產品生產要素價格和自然環境變動,農產品生產要素價格上漲帶來生產成本增加,在農產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供給減少;相反,當農產品生產要素的市場價格下降時,就會使農產品的市場成本減少,從而在農產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利潤上升,供給量增加。農產品生產是生產過程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聯,與動植物再生產相關的眾多因素,如土地、溫度、光照和降水等都對農產品的生產產生影響,隨著國家對農業基礎設施不斷投入,這些自然因素帶來的短期波動會逐步減弱。總之,短期影響農產品生產的主要因素是生產要素價格。
(2)需求因素。農產品需求可分為最終需求和中間需求。農產品最終需求與消費者收入水平有密切關系,一般地收入水平上升,最終需求增加。農產品中間需求是指農產品加工業、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以及相關產業對農產品的市場需求。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用做飼料、食品、紡織、化工和商業等農產品日益增加,日益成為農產品市場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近十年中有大量農產品使用到生物能源領域,農產品具有一定的能源屬性,農產品中間需求和能源價格變化密切相關。短期影響農產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和能源價格。
(3)貨幣因素。從兩個層面來考察:一是貨幣供給量。貨幣供給擾動關注價格變化的傳導,非農產品價格首先對貨幣做出反應,并引起物價總水平變化,繼而傳導到農產品,在短期內貨幣供給變化對農產品價格變化沖擊較非農品更強烈,總體上貨幣供給變化對農產品價格變化有顯著影響。二是匯率變動。匯率變動對農產品價格有直接影響,人民幣匯率上升意味進口農產品相對價格下降,增加了農產品進口,并帶來國內農產品價格下行壓力;匯率變動也與國內居民消費能力相關,人民幣升值增強了國內居民消費能力,在一定程度又有利于農產品價格穩定。短期影響農產品價格的貨幣因素是貨幣供應量和匯率。
2數據和模型
結構VAR模型(Structural VAR,SVAR),實際是指VAR模型的結構式,在模型中包含變量之間的同期影響關系,VAR模型把變量之間的同期關系隱含到隨機擾動項中,而經濟變量之間往往不僅存在滯后影響,還存在同期影響關系。p階結構向量自回歸模型SVAR(p)為:
摘要:本文在SVAR模型和方差分解基礎上,利用2003年一季度至2012年四季度數據,分析了短期內供需因素和貨幣因素對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影響。結果顯示:需求因素對農產品價格波動影響最大,其中生物能源需求是重要原因,而傳統消費需求影響減弱;貨幣因素對農產品價格波動也有較大影響,其中匯率因素是重要原因;供給因素對農產品價格波動影響較小。
關鍵詞:農產品價格;供需因素;貨幣因素;SVAR模型
中圖分類號:F30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4)08012505
一、引言及文獻回顧
傳統的農產品價格分析主要是從供需角度展開的。上世紀70年代以后,農產品轉基因技術逐步在生產中運用,高效化肥和農業機械也逐漸得到推廣使用,世界范圍的農產品產量總體呈逐步增長趨勢,糧食產量由1989年1911億噸上升至2012年2419億噸,增長速度高于人口增長速度,主要農產品小麥、水稻、玉米和大豆實現了人均產量的增長。在此期間,中國農產品產量基本實現穩定增長,特別是糧食產量由1989年的408億噸上升至2012年的590億噸,遠高于同期人口增長速度。在供需保持基本平衡的背景下,中國農產品價格1989—2001年基本保持了穩定。從2002年起農產品價格出現劇烈波動,供需關系難以完全合理解釋和預測農產品價格的波動,供需不再是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唯一原因。傳統因素之外的變量對農產品價格形成極大影響,包括匯率、自然災害、生物能源、食品安全和動物疫病等,具有突發性、難以預期和難以調控等特征[1],這必然對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生產形成威脅,也給國家控制通貨膨脹造成極大困難。這個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一些研究者對此進行了探究和思考。
近十年來有大量農產品使用到生物能源領域,農產品具有一定的能源屬性。生物能源包括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豆油和玉米分別是美國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的基本原料。2012年,美國玉米產量約占世界產量的40%,其中已有33%用于生產燃料乙醇。生物能源企業在政府政策剛性約束和稅收優惠激勵下,生產積極性高漲,特別當能源價格高企,企業將大量農產品用于能源生產,必然帶來農產品價格與能源價格出現關聯性。在農產品能源化基礎上,農產品價格金融化就成為必然。2001年后美國推出寬松貨幣政策,大量貨幣流向金融市場,金融市場資金占有量大量增加,特別是美國互聯網泡沫破裂,大量資金流入農產品現貨和期貨市場,對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產生重要影響。2005年后由于中國外匯占款增長速度加快,央行被動向市場投放巨量流動性,這些貨幣一方面推高資產價格,另一方面對國內農產品價格產生影響,特別是一些小宗農產品如白糖、綠豆、生姜等農產品都出現劇烈波動,貨幣供應量變化(從而信貸總量、利率水平)對農產品價格的影響成為農業經濟研究的重要課題。
世界主要農產品市場價格經歷了極其平穩、相對平穩到劇烈波動的幾個時期。1961—1999年影響糧食的主要因素是供給、需求和庫存,解釋程度為895%,但是2000年以后金融和能源成為影響糧食價格的主要方面,投資品和能源品屬性顯著增強。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農產品市場價格和世界市場已經高度融合,中國農產品貿易量快速增加,必然也同樣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生物質能發展和國內流動性對農產品價格形成產生重要影響。中國農產品價格金融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翟雪玲等[1]認為正是因為農產品金融化導致價格波動幅度加大、波動周期縮短,農產品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增強。李新功[2]進一步論證中國大宗農產品資本化潛伏著泡沫危機,影響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加劇兩極分化。蘇應蓉[3]也認為大量資本流入農產品期貨市場,推高農產品價格波動。研究農產品價格金融化主要考慮的變量有:貨幣供應量、利率水平、匯率、期貨持倉量等。Roache[4]認為匯率因素是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重要原因,利率和貨幣供應量也對價格有一定影響,而指數基金等非傳統投機者進入農產品衍生品市場,加劇了價格波動幅度和頻率,國內市場由于通脹上升,企業需要借助期貨市場進行保值避險,大量資金也進入期貨市場。貨幣對農產品價格產生多大的影響,學者對這一問題有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農產品生產要素價格首先對貨幣做出反應,并引起物價總水平變化,繼而傳導到農產品,貨幣供給變化并不直接影響農產品價格,貨幣供給對農產品價格影響很小[5-6],第二種觀點認為,貨幣供給擾動首先引起農產品價格超調,繼而引起非農產品生產成本變化,最終導致物價總水平變化[7-8],在供給沒有短缺的情況下貨幣超發是農產品價格上漲重要原因[9]。
已有研究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影響農產品價格的各種因素。供給因素考慮的變量有技術進步、勞動、耕地面積、降水量、氣溫、農村基本設施建設和自然災害等,需求因素考慮的變量主要有人口數量、人均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情況等,外部沖擊包括金融因素和能源因素考慮的變量有貨幣供應量、利率水平、匯率變動、通脹預期、期貨價格、期貨持倉量、期貨交易量和能源價格等。已有研究成果考慮因素各有側重,結論也不盡相同,甚至相互矛盾。本文認為,研究中如果考慮太多的因素將使得結論模糊不清,失去分析的意義。分析近年來農產品價格波動首先應過濾篩選出關聯性較強的因素,再進行定量分析,找出對農產品價格具有重要影響的因素,這樣才能厘清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提出解決問題之道。
二、變量篩選、模型與數據
1變量篩選
(1)供給因素。從長期來看,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高必然帶來效率提高,但這是緩慢的過程,土地作為有限的生產資料對農產品供給形成長期約束。影響短期供給主要因素有農產品生產要素價格和自然環境變動,農產品生產要素價格上漲帶來生產成本增加,在農產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供給減少;相反,當農產品生產要素的市場價格下降時,就會使農產品的市場成本減少,從而在農產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利潤上升,供給量增加。農產品生產是生產過程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聯,與動植物再生產相關的眾多因素,如土地、溫度、光照和降水等都對農產品的生產產生影響,隨著國家對農業基礎設施不斷投入,這些自然因素帶來的短期波動會逐步減弱。總之,短期影響農產品生產的主要因素是生產要素價格。
(2)需求因素。農產品需求可分為最終需求和中間需求。農產品最終需求與消費者收入水平有密切關系,一般地收入水平上升,最終需求增加。農產品中間需求是指農產品加工業、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以及相關產業對農產品的市場需求。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用做飼料、食品、紡織、化工和商業等農產品日益增加,日益成為農產品市場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近十年中有大量農產品使用到生物能源領域,農產品具有一定的能源屬性,農產品中間需求和能源價格變化密切相關。短期影響農產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和能源價格。
(3)貨幣因素。從兩個層面來考察:一是貨幣供給量。貨幣供給擾動關注價格變化的傳導,非農產品價格首先對貨幣做出反應,并引起物價總水平變化,繼而傳導到農產品,在短期內貨幣供給變化對農產品價格變化沖擊較非農品更強烈,總體上貨幣供給變化對農產品價格變化有顯著影響。二是匯率變動。匯率變動對農產品價格有直接影響,人民幣匯率上升意味進口農產品相對價格下降,增加了農產品進口,并帶來國內農產品價格下行壓力;匯率變動也與國內居民消費能力相關,人民幣升值增強了國內居民消費能力,在一定程度又有利于農產品價格穩定。短期影響農產品價格的貨幣因素是貨幣供應量和匯率。
2數據和模型
結構VAR模型(Structural VAR,SVAR),實際是指VAR模型的結構式,在模型中包含變量之間的同期影響關系,VAR模型把變量之間的同期關系隱含到隨機擾動項中,而經濟變量之間往往不僅存在滯后影響,還存在同期影響關系。p階結構向量自回歸模型SVAR(p)為:
摘要:本文在SVAR模型和方差分解基礎上,利用2003年一季度至2012年四季度數據,分析了短期內供需因素和貨幣因素對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影響。結果顯示:需求因素對農產品價格波動影響最大,其中生物能源需求是重要原因,而傳統消費需求影響減弱;貨幣因素對農產品價格波動也有較大影響,其中匯率因素是重要原因;供給因素對農產品價格波動影響較小。
關鍵詞:農產品價格;供需因素;貨幣因素;SVAR模型
中圖分類號:F30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4)08012505
一、引言及文獻回顧
傳統的農產品價格分析主要是從供需角度展開的。上世紀70年代以后,農產品轉基因技術逐步在生產中運用,高效化肥和農業機械也逐漸得到推廣使用,世界范圍的農產品產量總體呈逐步增長趨勢,糧食產量由1989年1911億噸上升至2012年2419億噸,增長速度高于人口增長速度,主要農產品小麥、水稻、玉米和大豆實現了人均產量的增長。在此期間,中國農產品產量基本實現穩定增長,特別是糧食產量由1989年的408億噸上升至2012年的590億噸,遠高于同期人口增長速度。在供需保持基本平衡的背景下,中國農產品價格1989—2001年基本保持了穩定。從2002年起農產品價格出現劇烈波動,供需關系難以完全合理解釋和預測農產品價格的波動,供需不再是農產品價格波動的唯一原因。傳統因素之外的變量對農產品價格形成極大影響,包括匯率、自然災害、生物能源、食品安全和動物疫病等,具有突發性、難以預期和難以調控等特征[1],這必然對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生產形成威脅,也給國家控制通貨膨脹造成極大困難。這個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一些研究者對此進行了探究和思考。
近十年來有大量農產品使用到生物能源領域,農產品具有一定的能源屬性。生物能源包括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豆油和玉米分別是美國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的基本原料。2012年,美國玉米產量約占世界產量的40%,其中已有33%用于生產燃料乙醇。生物能源企業在政府政策剛性約束和稅收優惠激勵下,生產積極性高漲,特別當能源價格高企,企業將大量農產品用于能源生產,必然帶來農產品價格與能源價格出現關聯性。在農產品能源化基礎上,農產品價格金融化就成為必然。2001年后美國推出寬松貨幣政策,大量貨幣流向金融市場,金融市場資金占有量大量增加,特別是美國互聯網泡沫破裂,大量資金流入農產品現貨和期貨市場,對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產生重要影響。2005年后由于中國外匯占款增長速度加快,央行被動向市場投放巨量流動性,這些貨幣一方面推高資產價格,另一方面對國內農產品價格產生影響,特別是一些小宗農產品如白糖、綠豆、生姜等農產品都出現劇烈波動,貨幣供應量變化(從而信貸總量、利率水平)對農產品價格的影響成為農業經濟研究的重要課題。
世界主要農產品市場價格經歷了極其平穩、相對平穩到劇烈波動的幾個時期。1961—1999年影響糧食的主要因素是供給、需求和庫存,解釋程度為895%,但是2000年以后金融和能源成為影響糧食價格的主要方面,投資品和能源品屬性顯著增強。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農產品市場價格和世界市場已經高度融合,中國農產品貿易量快速增加,必然也同樣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生物質能發展和國內流動性對農產品價格形成產生重要影響。中國農產品價格金融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翟雪玲等[1]認為正是因為農產品金融化導致價格波動幅度加大、波動周期縮短,農產品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增強。李新功[2]進一步論證中國大宗農產品資本化潛伏著泡沫危機,影響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加劇兩極分化。蘇應蓉[3]也認為大量資本流入農產品期貨市場,推高農產品價格波動。研究農產品價格金融化主要考慮的變量有:貨幣供應量、利率水平、匯率、期貨持倉量等。Roache[4]認為匯率因素是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重要原因,利率和貨幣供應量也對價格有一定影響,而指數基金等非傳統投機者進入農產品衍生品市場,加劇了價格波動幅度和頻率,國內市場由于通脹上升,企業需要借助期貨市場進行保值避險,大量資金也進入期貨市場。貨幣對農產品價格產生多大的影響,學者對這一問題有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農產品生產要素價格首先對貨幣做出反應,并引起物價總水平變化,繼而傳導到農產品,貨幣供給變化并不直接影響農產品價格,貨幣供給對農產品價格影響很小[5-6],第二種觀點認為,貨幣供給擾動首先引起農產品價格超調,繼而引起非農產品生產成本變化,最終導致物價總水平變化[7-8],在供給沒有短缺的情況下貨幣超發是農產品價格上漲重要原因[9]。
已有研究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影響農產品價格的各種因素。供給因素考慮的變量有技術進步、勞動、耕地面積、降水量、氣溫、農村基本設施建設和自然災害等,需求因素考慮的變量主要有人口數量、人均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情況等,外部沖擊包括金融因素和能源因素考慮的變量有貨幣供應量、利率水平、匯率變動、通脹預期、期貨價格、期貨持倉量、期貨交易量和能源價格等。已有研究成果考慮因素各有側重,結論也不盡相同,甚至相互矛盾。本文認為,研究中如果考慮太多的因素將使得結論模糊不清,失去分析的意義。分析近年來農產品價格波動首先應過濾篩選出關聯性較強的因素,再進行定量分析,找出對農產品價格具有重要影響的因素,這樣才能厘清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提出解決問題之道。
二、變量篩選、模型與數據
1變量篩選
(1)供給因素。從長期來看,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高必然帶來效率提高,但這是緩慢的過程,土地作為有限的生產資料對農產品供給形成長期約束。影響短期供給主要因素有農產品生產要素價格和自然環境變動,農產品生產要素價格上漲帶來生產成本增加,在農產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供給減少;相反,當農產品生產要素的市場價格下降時,就會使農產品的市場成本減少,從而在農產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利潤上升,供給量增加。農產品生產是生產過程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聯,與動植物再生產相關的眾多因素,如土地、溫度、光照和降水等都對農產品的生產產生影響,隨著國家對農業基礎設施不斷投入,這些自然因素帶來的短期波動會逐步減弱。總之,短期影響農產品生產的主要因素是生產要素價格。
(2)需求因素。農產品需求可分為最終需求和中間需求。農產品最終需求與消費者收入水平有密切關系,一般地收入水平上升,最終需求增加。農產品中間需求是指農產品加工業、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以及相關產業對農產品的市場需求。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用做飼料、食品、紡織、化工和商業等農產品日益增加,日益成為農產品市場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近十年中有大量農產品使用到生物能源領域,農產品具有一定的能源屬性,農產品中間需求和能源價格變化密切相關。短期影響農產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和能源價格。
(3)貨幣因素。從兩個層面來考察:一是貨幣供給量。貨幣供給擾動關注價格變化的傳導,非農產品價格首先對貨幣做出反應,并引起物價總水平變化,繼而傳導到農產品,在短期內貨幣供給變化對農產品價格變化沖擊較非農品更強烈,總體上貨幣供給變化對農產品價格變化有顯著影響。二是匯率變動。匯率變動對農產品價格有直接影響,人民幣匯率上升意味進口農產品相對價格下降,增加了農產品進口,并帶來國內農產品價格下行壓力;匯率變動也與國內居民消費能力相關,人民幣升值增強了國內居民消費能力,在一定程度又有利于農產品價格穩定。短期影響農產品價格的貨幣因素是貨幣供應量和匯率。
2數據和模型
結構VAR模型(Structural VAR,SVAR),實際是指VAR模型的結構式,在模型中包含變量之間的同期影響關系,VAR模型把變量之間的同期關系隱含到隨機擾動項中,而經濟變量之間往往不僅存在滯后影響,還存在同期影響關系。p階結構向量自回歸模型SVAR(p)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