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河深
摘要:指出了人工促進天然更新充分發揮了天然更新潛力,再加以人工輔助的方法和措施,既節約了勞動力,又節約了費用,從而達到最佳更新森林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措施
1引言
過去馬龍縣國營林場曾經進行過各種方式的森林采伐,在采伐作業設計的同時也進行了配套的更新設計。更新設計有采伐后人工造林和人工促進天然更新,雖然兩種更新方式,最后都郁閉成林,但是人工造林在幼苗期雖然成活還可以,隨著林地郁閉成林后人工造林地中天然更新的林木的保存率比人工造林的林木保存的多,這就給林地更新工作帶來一定的思考,即不同林地在什么條件下采取何種更新方法。
2人工促進林地更新概述
(1)不同林地更新方法不同。對于大面積的荒山,由于天然更新能力較差所以應該采取人工造林的更新方式。對于采伐跡地,由于在采伐時已經具有大量的天然下種幼樹和種子所以比較適宜采取人工促進天然更新。
(2)人工促進能夠達到天然更新應具備的條件。更新的林地土壤、氣候等立地條件比較適應林木的生長。進行采伐前已經具備一定的更新幼樹,通過人工措施達到3000~6000株/hm2的標準。邊遠林區人員活動少,可以通過封山達到更新效果的林地,或者具有專人管護能夠通過進行封山、補植等人工措施達到更新的林地。
(3)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的特點。形成的林分具有人工林特點,即分布均勻、生長快、材質好、產量高、成林期短。同時,又能充分發揮天然更新潛力,改變天然更新的目的樹種數量不足、分布不均、生長期長的特點。多年實踐證明,植生組比單株成活率高,既定向培育了優質高產的針闊混交林,又充分間伐利用了保留木,具有分期郁閉的特點,最后形成復層異齡林。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是人工更新與天然更新相結合,人為地利用其互助和競爭關系,既達到了人工更新改變林相的目的,又發揮了天然更新潛力。
3在森林采伐時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的方法措施
3.1保留母樹
在伐區或需要更新的跡地上保留一定數量的母樹,可以增補林下種的不足。保留母樹的數量針葉林為15~20株/hm2,針闊混交林為10~15株/hm2。
(1)母樹的標準。母樹應選擇生長健壯、發育良好、結實能力強的壯齡樹木,這樣可以保證下一代的遺傳品質,一般可從中齡林中選取。另外,作為母樹的林木要樹冠發達且抗風力強。
(2)母樹的配置。采用單株和群壯配置法。實踐證明,無論單株或群狀的母樹都必須均勻配置。單株母樹會產生風倒現象,大面積采伐時必須成群保留母樹,每個母樹群的面積以0.1~0.5hm2為宜,母樹群間的距離為200~300m,這樣就可以使母樹群在一定程度上仍保留森林環境特點。母樹群分布也有一定秩序,主要視采伐方式和集材方式,母樹群應避開集材道,分布在集材道和集材道之間,母樹群的總面積不超過伐區面積的5%~10%為原則,母樹群的形狀盡可能留成橢圓形,長軸與主風方向平行,以減少風對母樹群的侵襲和危害。母樹群內允許有次要樹種存在。而且一般母樹應選在更新跡地中間,地處比較高的地段為宜,這樣可以增加種子飛揚能力便于下種。由于林墻具有很好的下種能力,距離林墻10~15m的地方不需要選擇母樹,幼樹群不需要選擇母樹。
(2)選為母樹的林木確定后,應在樹干1.3m處做“+”號標志,以免伐除。待更新完成后(一般3~5年),及時伐除,可結合透光撫育進行,最好在冬季降雪后伐除,以減少采伐對幼樹的損傷。
3.2保護幼樹和小徑木
在采伐跡地上保護好幼樹和小徑木是一項重要的技術措施。在成熟林冠下都存在不同數量的幼樹、幼苗,如果能及時將這些幼樹幼苗保護下來,將促進森林更新的提前完成,甚至可以提前10~20年采伐利用。在作業時必須做到以下幾點:①嚴格控制樹倒方向以免損傷幼樹。②集材時,防止踩傷幼樹和小徑木。③清理山場時,嚴禁破壞幼樹。④將保護幼樹和小徑木當成經常性任務,納入作業規程,對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實行獎懲制度。
3.3清理更新跡地
清理更新跡地,可以為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發育創造良好條件。清理方法一般采用運出利用、堆積等方法。及時清理跡地可以改善天然下種和人工更新的條件。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的采伐跡地,一律不準煉山防止因煉山而燒死林地上目的樹種的種子、幼苗、幼樹,破壞生態環境。采用人工方法,清理地。對采伐跡地的枝椏材、藤蔓、地被物等,沿山坡水平線放置,每隔4m堆積成一條帶,任其自然腐爛,既可減少林地水土沖刷,又能提高土壤肥力。
4在采伐前后進行的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的方法措施
4.1整地
整地可以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質,保存土壤水分,增加土壤肥力并除去競爭的植物,有利于種子發芽和幼樹生長。整地的方法有局部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但是在云南地勢不平坦,并且更新幼樹較多,多數適應塊狀整地。帶狀整地沿等高線,帶寬一般為05~15m,帶間距與預定的行距相等;地形復雜及有大量樹根的地方采用塊狀整地,塊的大小一般為0.5m×1.5m、1m×1m等,塊的數量每畝約100塊左右,整地的翻土的深度為15cm左右。整地最好在種子年進行。對于針葉樹種以夏末秋初最好。整地過程過早雜草易于侵入,過晚種子已飛散,也達不到預期效果。在幼苗、幼樹 天然更新較好的地塊不宜整地,整地對天然更新幼苗、幼樹保存不利。
4.2補植或補播
為了達到更新的目的,結合天然更新幼樹的種類特點,在林冠下幼樹更新不好的地塊和林中空地進行人工均勻補植補造適生目的樹種。造林時間可在計劃采伐的前1年或采伐后的當年春夏季。
由于天然下種不均勻,致使幼苗幼樹疏密不一,不能保證良好更新,應采取人工進行補植或補播,使之形成密度適中,分布均勻的優良林分。
4.3采伐后對更新的林地封山
禁止放牧、鏟草皮等一切人員活動,并實行專人管護。封山期為10年后。對天然更新幼樹已經基本符合更新要求的林地可以直接封山。
4.4幼林撫育
調整樹種結構,確保目的樹種生長。幼林生長5年左右,應進行一次樹種結構調整堅持砍密留稀,砍小留大,砍劣留優,“三砍三留”原則。并對保留林木進行修枝,修枝的高度為樹冠為樹身的1/2。根據闊葉樹和針葉樹特點,每畝保留160~300株,分布均勻。
4.5間伐
及時間伐,促進成林成材。在封山10年左右,進行一次撫育間伐。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林分,樹種繁多,結構復雜,要求技術水平較高。在撫育間伐過程中,應認真調查,合理設計,落實專人實施、確保質量。
5結語
天然更新的優點是可充分利用原有林木的種子及幼苗幼樹,節約人力和物力;且更新樹種均為鄉土樹種,適應力強,一般多形成混交或多層的林分,不易遭受病蟲害。缺點是林木結實有大、小年,不能保證年年有足夠的種源,更新苗木稀密不勻,通常需要5~10年或更長時間,才能使跡地達到符合要求的數量。人工更新與天然更新各有優缺點,強調保護和利用天然更新,不是否定人工更新的作用,更不是不要人工更新,而是要在大搞人工更新的基礎上,充分保護和利用天然更新,使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加快更新步伐,盡快恢復森林資源。
參考文獻:
[1] 李巍.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的方法介紹[J].林業勘查設計,2011(3):2~3.
[2] 張麗芳.對天然云冷杉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的探討[J].林業勘查設計,2013(3):10~11.
[3] 萬麗萍,丁萬勝,孫偉平.闊葉樹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的探討[J].黑龍江林業,2000(1):13~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