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巧紅 楊翠萍
摘要:闡述了神木古樹名木的發展歷史、生存狀況、分布數量和種類,分析了神木縣在古樹名木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神木縣古樹名木的保護與發展措施。
關鍵詞:神木縣;古樹名木;保護方法;措施
1神木縣概況
神木縣為中溫帶半干旱氣候,年平均氣溫7.6℃,年平均降雨量440mm,年蒸發量達1420mm,冬春干旱、多風,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為主,海拔1200m左右,地表起伏不大。境內兩條河流分別為窟野河和禿尾河,均由北向南流過。神木古樹名木歷史悠久。據記載,神木縣為唐宋時期的麟州,那時就有很多的松林、柏林。唐開元(公元737年)前后,王維赴朔方軍慰勞將士作《新秦郡松樹歌》,就曾描寫新秦郡即神木縣北楊家城一帶景觀。
2神木古樹名木及生存狀況
在神木境內,共分布著7種具有研究價值的古樹名木,分別敘述如下。
側柏(188株)在該縣不僅分布多,而且趣聞也多。解家堡鄉柏林村,在元初時,就生長著大量的柏樹,那時就叫柏林村。目前仍然生長著9株古老蒼勁的柏樹,其中一株樹齡2500多年,為一級古樹,胸圍達63m,內部腐朽中空,高有10m,冠幅102m,枝葉依然濃郁。此樹西邊生長著12株柏樹。該縣東邊老爺廟四周有16株古柏,其中幾株根已裸露,一株已向溝邊傾倒,急需保護。
棗樹(140株)樹齡都在百年以上,主要分布在萬鎮、馬鎮兩鄉鎮,其中200年以上樹齡的有22株,在萬鎮居委會旁,有一株210年樹齡的,樹高有21m,胸徑12m,冠幅105m,生長旺盛。
油松(9株)分布在永興鄉、花石崖鎮、太和寨鄉和賀家川鄉,3株為一級古樹,6株為三級古樹。其中在永興鄉堡則村大仙廟的一株一級古樹,樹齡800年,樹高11m,胸徑25m,冠幅平均達2023m,現在的生長勢一般。
旱柳(2株)分布在太和寨鄉,樹齡一株為100年,一株為110年,兩株樹雖歷史悠久,但均半死不活,處于頻死狀態。其中110年樹齡的樹高有12m,胸徑47m,平均冠幅55m。旱柳適應性強,分布廣。它們神形各異,千姿百態,有空心的,有扭曲的,有臥倒的,一棵樹一個風格、一棵樹一個景致,令人嘆為觀止。
槐樹(2株)俗話說“千年柏,萬年松,不如老槐歇一歇”,生長在馬鎮葛富村的一株唐槐,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高135m,胸圍58m,冠幅1281m,現在生長狀況一般。據記載此樹植于唐貞觀年間,在解放戰爭時期,紅三團曾駐扎于此,當年紅旗插于槐樹上,樹下也擺過慶功宴。
丁香樹(1株)是榆林市內唯一的一株,位于該縣賀家川鄉劉家峁梁上,樹齡200多年,樹高7m,胸圍23m,冠幅105m,海拔989m,現生長狀況一般。
小葉楊(1株)生長在花石崖鎮,海拔9034m的坡地上,樹齡100年,樹高25m,胸徑26m,冠幅55m,是二級古樹。生長狀況較差。
白榆(3株)2株分布在店塔鎮辛火盤村,花石崖有一株,樹齡都在100年以上,其中廟耳子的一株樹齡在120年,樹高6m,胸徑25m,冠幅147m,3株樹均生長旺盛。
3神木古樹名木保護存在問題
近年來神木縣隨著建設框架拉大,道路越修越多,生態環境也隨之遭到破壞。同時,古樹名木被破壞的現象時有發生,一些不法分子對具有經濟和藥用價值的古樹名木進行掠奪性折枝、采種、剝皮,造成古樹名木損壞或壞死。各種建設工程增多,一些建設單位不能善待大樹,擅自砍伐和隨意移栽。城市園林和小區綠化急于出“效果”,從鄉村、山區偷挖、倒賣大樹古樹,但移栽成活率低。因此部分古樹名木的生存狀況令人擔憂。加上法律缺失、經費不足等原因更使得古樹名木保護工作任重道遠。
“活化石”仍然存在“性命”之憂,雖然整體方面的保護力度在加大,但一定區域內,大樹古樹移栽甚至被破壞的現象仍未完全杜絕,個別地方還較嚴重。根據實地調查,解家堡鄉柏林村古柏約800多株,急需采取重點保護措施的古柏分別于老爺廟、大寺梁和大寺溝三個區域共300多株,其中21株樹齡較大古柏為一級保護對象,3個地處滑坡地段古柏共200多株為三級保護對象。
4神木古樹名木保護方法和措施
4.1加強保護措施
(1)筑壩回填,拉網防護。對地處黃土溝壑和懸崖地段的柏林進行筑壩回填,對地處石坡峭壁地段采取鋼筋網加水源砂漿噴護。
(2)圍欄、圍土擴穴。對一級古樹名木及生長在公園綠地或人流密度較大、易受毀壞的二、三級古樹名木設置圍欄保護。圍欄與樹干距離不小于1.5m,特殊立地條件無法達到1.5m的,以人摸不到樹干為最低要求。圍欄內種植一些地被植物,以保持土壤濕潤、透氣。
(3)填埋裸露根系,擴邊圍堰方便施肥澆水。所需擴穴樹木,圍土擴穴直徑5~10m,規格視樹木大小及根系裸露情況而定。
(4)生態防護。按照“尊重自然、恢復自然”的理念,采取一切措施,盡快恢復邊坡原來的自然植物,使防護工程的植被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根據當地的生態植物結構,將喬、灌、草有機結合、合理配置,恢復其生態平衡。回填擴穴后視土坡情況栽植紫穗槐、沙棘等預防水土流失較好的樹種對古樹周邊生態環境進行保護。
(5)支撐加固。發現古樹樹體或大枝有傾倒或折斷可能的,應及時采取措施予以加固,支撐加固要考慮主風向、地形地勢特點,從便于管理、持久牢固出發,找準支撐位置,用小頭直徑為10cm松木做支架,每株3根,迎風方向支撐2根,支撐點與樹體連接處要加裝橡膠,防止損傷樹皮。
(6)預防雷擊。對高大樹體周邊安裝避雷裝置,以防雷擊。管護人員除了例行巡查外,對于火災高發期應加強特別防護,遇到火情及時撲救,及時上報。管護區應備有必要的消防設備,保證防火、滅火的需要。
4.2加強養護管理
(1)根據不同樹種對水分、養分的不同要求加強肥水管理。由于古樹年老,生長勢弱,根系吸收能力差,故施肥時不能施大肥、濃肥,以農家肥為主;同時應開設盲溝排除積水,以保持土壤中有適當的空氣含量。或在樹冠投影范圍的緩坡地帶挖水平溝,筑成截留雨水的土壩,遇天旱要進行人工擔水入溝,以滿足古樹名木對水分的需要,適時澆水。每年秋季上凍前澆一次封凍水,3~4月澆兩次開春水。
(2)修枝整形、樹皮保護和病蟲害防治。修剪古樹名木的枯死枝、梢,事先應由主管技術人員制定方案,報主管部門批準后實施。修剪要避開傷流盛期。小枯枝用手鋸鋸掉或鐵鉤鉤掉。截大枝應做到鋸口保持平整、做到不劈裂、不撕皮,過大的粗枝應采取分段截枝法。操作時應注意安全,鋸口應涂防腐劑,防止水分蒸發及病蟲害侵害。去枯弱枝、促發新壯枝:對萌芽力和成枝力強的樹種,當樹冠外圍枝條衰弱枯梢時,用回縮修剪截去枯弱枝更新,修剪后應加強肥水管理,以促發新壯枝,形成茂盛的樹冠。保護樹皮嚴禁在樹體上釘釘、纏繞鐵絲、繩索、懸掛雜物或作為施工支撐點和固定物,嚴禁刻劃樹皮和攀折樹枝,發現傷疤和樹洞要及時修補。對腐爛部位應按外科方法進行處理。
古樹年老衰弱易受病蟲害侵害,要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推廣低毒無公害的生物農藥防治技術,定期檢查,適時防治,合理使用農藥,注意保護天敵,減少環境污染。
4.3聘用專職護林員
根據該村古柏保存數量較大、保護級別較高的實際情況,應聘用一名責任性較強的護林員,對柏林村所有古樹進行管護,加強對古樹的管理,制止破壞古樹的行為,保護好該村稀有的古柏資源。每年應對古樹名木的生長情況作調查,并做好記錄,發現生長異常需分析原因,及時采取養護措施并采集標本存檔。
5結語
除了要大力宣傳保護古樹名木的意義,切實執行法規、條例外,應該形成一種全民高度重視的氛圍,只有自上而下全都重視了,才能有力地推動一個地區的保護工作。此外,要培養古樹保護人才,通過舉辦古樹名木培訓班,專家講課,實地考察等,普及古樹復壯的知識。神木縣的古樹名木大都在農村、山區,但也可以效仿一些大城市,讓附近的一些有責任心的村民對已編號的古樹名木就近進行認養,包樹到人、到家。通過各種努力,做好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
參考文獻:
[1] 胡彩娥.榆林古樹名木[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2] 神木縣林業局.古樹名木保護方案[R].神木:神木縣林業局,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