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守斌
摘要:分析了浙江省武義食用菌產業區域創新服務中心基本情況和選址,結合生態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方向和趨勢,提出了區域創新服務中心的發展定位,系統研究了總體規劃和功能分區,分別闡述了各個功能區的規劃思路,為其它食用菌區域創新服務中心的規劃設計和開發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食用菌;區域創新;總體規劃
1項目基本情況
武義縣歷史悠久,始建于唐代天授二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武義縣現轄3個街道辦事處,8個鎮,7個鄉,總面積共1577.2km2,人口約33.6萬人。武義區位優勢明顯,金溫鐵路、金麗溫高速公路、330國道、44省道穿境而過,杭金衢、滬杭甬高速公路緊密相連,屬長江三角洲3小時經濟圈內。境內山川俊秀、人文薈萃,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近年來武義縣圍繞特色農業,通過科技引領,培育了全省知名的有機茶、食用菌、高山蔬菜等特色產業。十一五以來,武義縣委、縣政府堅持以工業理念抓農業,大力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優化龍頭企業,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4.98億元。其中,食用菌年生產規模達到3500萬袋以上,產量23250t,產值1.28億元。
武義縣是浙江食用菌的優勢產區,食用菌產業是武義縣三大農業支柱產業之一。2009年“武義縣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列入國家科技部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為促進專項行動的實施,根據專項行動計劃的實施方案,建設一個集生產、示范、培訓等為一體的公共服務平臺-浙江省武義食用菌產業區域創新服務中心。
2項目選址
浙江省武義食用菌產業區域創新服務中心規劃選址在浙江省武義縣壺山街道上端頭村境內44省道以北,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9°43′41″,北緯28°52′49″,規劃面積約為8.13hm2。該項目地距武義縣城約10km、金華市約50km,離44省道僅2km、金麗溫高速約18km,交通非常便捷。
項目地處武義縣城以西地勢較平緩的地區,屬于武義縣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建設規劃的一部分,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涉及壺山街道與王宅鎮25個行政村,總人口1.52萬人,總面積36660畝。目前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內擁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21家,專業大戶191戶,農業服務組織9家,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1家,縣級以上品牌11個。其中食用菌龍頭企業如海興菇業、壽仙谷制藥等,依托現有的食用菌優勢產業優勢、技術優勢,積極推廣食用菌規模化、安全、高效、節能生態型生產技術,不斷提高食用菌品質,促進食用菌生產與生態保護的和諧發展。
3規劃指導思想與規劃定位
3.1規劃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方針,樹立科學發展觀,以可持續經營理論為指導,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化結構,積極構筑起適應市場需求的、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農業產業結構和生產體系,推進生態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建設特色鮮明、生態和諧的省級食用菌產業區域創新服務中心,為武義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做出貢獻。
3.2規劃定位
(1)生產示范。為全縣菇農提供最先進的食用菌生產示范。
(2)科研試驗。開展食用菌新品種的選育、引進、試種和栽培模式的科研試驗。
(3)技術服務。為全縣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新品種,開展新技術培訓與推廣。
(4)創業孵化。為全縣菇農和有志于發展食用菌產業的創業者提供創新平臺。
(5)觀光養生。發展以食用菌為主題的觀光農業和養生休閑產業。
(6)科普展示。建立食用菌博物館,展示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歷史、科研成果、普及食用菌的生物學、營養學知識。
4功能分區與總體布局
4.1功能分區
根據武義食用菌產業區域創新服務中心的地形地貌特點、資源現狀,以及道路交通、地理位置條件,遵循服務中心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考慮地域空間組合和未來開發旅游的可能性與管理的科學性,便于服務中心資源的保護利用和經營管理,將武義食用菌產業區域創新服務中心的土地(總面積122畝)劃分為3個功能區:集約生產示范區位于服務中心西部,面積39.8畝;周年控制栽培區位于服務中心東部,面積45.7畝。科研養生服務區:位于服務中心中部,面積36.5畝;各區的功能見表1。
序號功能分區功能與形象策劃1集約生產示范區標準設計、集約生產、示范推廣2周年控制栽培區設施栽培、智能管理、品牌建設3科研養生服務區生產服務、科研實驗、科普體驗
4.2分區布局規劃
4.2.1集約生產示范區
本區位于項目地塊西部,是服務中心的集約化生產和生活配套中心,面積39.8畝。本區集食用菌生產、產業示范于一體,是帶動周邊農民致富和農民分享最新食用菌科技成果的重要平臺,同時作為服務中心游覽觀光的組成部分。
因地制宜地在服務中心中部布置集約化生產大棚。在服務中心南部緊鄰外圍水塘處布置職工生活配套設施,作為職工餐飲及住宿等。在服務中心最西端設置菌肥料處理中心,其余周邊零星地塊種植綠化。
4.2.2周年控制栽培區
本區位于項目地塊東部,地勢呈中間高、周邊低,最大高差4.5m,是服務中心科技含量及出菇效益最高的區域,能夠為周邊食用菌合作社及食用菌專業公司提供發展平臺,面積約45.7畝。
栽增區依山就勢布置栽培大棚,單體大棚面積約在1500~3000m2之間,大棚總占地面積約19065m2。在地塊東側設置次入口,是服務中心生產物資的主通道。道路寬約7m。在地塊東側次入口正對面綠地范圍內種植常綠大喬木及密林,小區范圍內其余用地綠化處理:包括車行道兩側的落葉喬木及四周零星地塊的速生落葉喬木,中間點綴少量芳香、觀花、觀果等喬、灌、地被等植物。endprint
4.2.3科研養生服務區
本區位于項目地塊中部,為整個服務中心的核心地塊。該區集生產服務、科研實驗、科教體驗展示于一體,同時作為學生、市民、科研院校及食用菌相關單位的實踐基地,面積36.5畝,劃分為主入口、科研服務中心、生產服務中心。
(1)主入口。充分利用周邊優勢條件,在本區最東部設主入口,主要用作游覽車及游人通道。主入口由景觀大道、橢圓形綠地兩部分組成。其中景觀大道為租用地,面積約3.5畝。
在原機耕路基礎上改建6m寬車行道,外加兩側各1.5m人行道,用以連接服務中心外部交通的景觀大道,沿道路兩側布置常綠喬木、花灌木、多彩地被及點綴少量果樹植物,營造出熱烈、歡快的氣氛。
主入口道路與生產車行道交匯處靠服務中心一側呈橢圓形綠地,最大高差約40m,因此布置植物造景為主,突出生態效果,其次沿南北向車行道一側設置服務中心名稱的銘牌,字體選用不銹鋼金屬制作,體現科技感,字體下面用紅色或者黑色花崗巖襯底。
(2)科研服務中心。在本區東南部緊鄰主入口,科研服務中心由南至北分別設生態停車場、科研中心、及中心景觀雕塑等。
生態停車場:位于主入口西側,有5個貨車停車位和38個小車位組成,周邊配置與之相協調的植物。
科研中心:位于主入口西北側,作為整個服務中心的科研、培訓及辦公等,是整個服務中心食用菌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集成區,占地面積約800m2,并在中心四周重點部位布置若干食用菌類相關小品。
中心景觀雕塑:位于服務中心最中心處,也是周年控制栽培區與集約生產示范區中間主車行道的交匯處圓形地塊,中心圓形綠地設食用菌類抽象主題雕塑,下面配置觀賞性強的低矮植物,其余綠地配置與環境相協調的植物。車行道外圍設人行道。
(3)生產服務中心:位于本區西南部緊鄰科研服務中心,生產服務中心由長方形鋼架大棚組成。大棚內自西向東分別是制包、原料倉儲、產品保鮮銷售三大塊。
緊鄰集約生產示范區設置制包鋼架大棚。緊鄰制包鋼架大棚右側設置原料倉儲大棚,大棚以南設置貨車停車位。在科研服務中心以西沿車行道旁設置食用菌產品保鮮銷售窗口。
(4)養生體驗中心。位于服務中心最北部,地勢呈南高北低,最大高差約4.0m,其東側為周年控制性栽培區、西側為集約生產示范區、南側為生產和科研服務中心,北側為由周年控制性栽培區至集約生產示范區的車行道。
外圍條件情況:養生體驗中心北面近處為田園風光;遠處為茶園等丘陵地勢;背景是層巒疊嶂的遠山。因此在養生體驗中心由北向南設置康樂湖和菌類園。
康樂湖:位于養生體驗中心最北側,北臨生產車行道、南靠菌類園,地勢較低,在區內開挖成抽象的如意形人工湖,名曰“康樂湖”。寓意食用菌的攝入對人體健康帶來的好處良多,湖域面積約2.5畝。湖中設一座石拱橋,湖邊設置環湖步道、體驗亭廊及鋪裝場地等。區內周邊布置綠化,湖中種植多品種水生植物。
菌類園:位于養生體驗中心南側,北臨康樂湖、南靠生產車行道及中心景觀雕塑,地勢南高北低,高差約4.0m。服務中心內由中心景觀雕塑至康樂湖之間設食用菌大道,大道中間及兩側布置各種食用菌小品或者銘牌等,向人們展示各種食用菌的特性、功效、制作方法等。食用菌大道以西場地布置步道,并在步道兩側設置常見野生菌類的特性、識別方法等。食用菌大道以東場地步道兩側設置食用菌認養場地。2
5結語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食用菌產業已發展成為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的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食用菌產業區域創新服務中心將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浙江省武義食用菌產業區域創新服務中心將立足于自身的資源特色和生態環境優勢,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建設,協調生產示范與發展旅游的相互關系,策劃有特色的生產功能區、旅游項目,探索集生產示范、科研實驗、休閑觀光于一體的服務模式,打造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食用菌產業區域創新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 余維良,程全通.促進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的調查及思考——以浙江開化縣為對象[J].中國園藝文摘,2012(6).
[2] 程序.中國可持續的現代化農業探索[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2(11).
[3] 何燕子.基于農業科技園區的區域創新系統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