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出了人的駐留行為特性研究對環境景觀設計具有現實指導作用,闡述了人的駐留行為特性與景觀的相關性,探討了人的駐留行為對景觀設計的影響,為景觀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駐留行為;私密;文化;生態;景觀
1引言
城市化使得更多的人涌入城市,城市變得擁擠不堪,因此合理的配置戶外活動、停留空間,增強人與自然的交流與融合顯得尤其重要。
人的環境心理是一個復雜的心理現象,怎樣的環境適合,怎樣的環境又不適合,需要景觀設計者提高對環境的感知能力,組織和協調好空間環境、空間界面使之更符合人的環境審美。
2人的駐留行為特性與景觀的相關性
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現為環境刺激和相應的人體效應。人體受到外部環境因素刺激后會出現相應的反應,而這種反應會以人的外在行為表現出來,即為環境行為[1]。
人的駐留行為即是上述環境行為的具體體現,它有著鮮明的趨向性。人的心理和行為盡管有著個體的差異,但總體上依然具有某種相同和類似反應的共性。其中“趣味、生態、舒適、安全、恬靜”的環境空間更加能夠吸引人的停留,而“危險、嘈雜、驚恐、污濁”的環境人們往往趨避之。
景觀應做到從人的行為趨勢來進行環境的構成分析與判斷,從而達到吸引人的停留、欣賞。一個能讓人流連忘返、徜徉其中的環境景觀,必是一個成功的景觀設計。
3人的駐留行為特性及其對景觀設計的指導
3.1“私密”與“安全”的景觀空間對人駐留行為的吸引
適宜的空間尺度首先應滿足人們的基本行為活動不至于受到約束和限制,其次還要符合人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不至于產生緊張、壓迫和危機感[1]。不同的個體有著屬于自己的“私密”心理空間,這種“私密”表現在特定界限內不希望有其他人誤闖進來。
人類對于活動空間潛意識里的領域觀念是一種動物本能,公共空間私密性是景觀設計元素的構成如何適應人的需求的課題。人本身具有很強的主觀性,而公共景觀空間本身又是公共性的,這導致我們難以對公共空間的“人”做強硬的分流,而是采取有限的私密界定來形成一種公共空間與私密空間的引導,這種私密界定往往借助于景觀小品、地形的起伏高差及植物群落的合理分布來實現。
景觀私密空間的形式應多樣化,不同數目的群體所需空間的布局形式亦不盡相同。一定的空間尺度的“距離”或“物”的隔離可以滿足人們的這種“私密”心理需求,因此人們總是尋求處在自身視野良好而又不易被他人發覺的地方。可見,公共景觀的視距有時候并不是越通透越好,反而,在公共空間中有部分阻隔的更受歡迎。
植物是景觀設計中營造私密空間最基本的手段,利用不同植物群落的不同高度和各異空間的布局來達到對人們視線阻擋,從而形成空間和環境的隔離與劃分。景觀設計中常見的環狀叢林所包裹的斑塊狀草坪即是最基本的布局形式,由私密程度來控制斑塊的面積和開口大小。這種塊狀的活動空間往往是公共景觀中人們小型聚會活動最受歡迎的地方。
借用硬景元素在空間的分布亦能形成有效的隔離,如起伏的地形,其高差能形成不同程度的視線遮蔽效果,在景觀的藏與露中進行局部小空間的配置也可不同程度的形成私密小空間。圍合與半圍合的一組片墻、一組小品也能產生相同的遮蔽效果,從而滿足人們戶外活動的私密性需求(圖1)。
在中國的傳統“四合院”文化影響下,人們對私密性的要求更高一些,因此公共景觀空間布局的必須服務于人類的意識形態才能符合人們的使用需求,才能讓行人駐足流連其中。
安全則是人們潛意識尋求的一種庇護,對于環境空間而言則是人們對周邊環境中的“物”可能造成的直接傷害,如滑倒、跌落、溺水、觸電等不利環境因素的擔憂[2]。
環境氛圍同樣引發人的安全思考,亦是不容忽視的不利因素之一,一個讓人壓抑或心生恐懼的地方往往不能讓人久留。這常常因為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但總體趨向性是一致的。
3.2景觀環境的生態性對人休閑駐留的吸引
休閑是個古老而新鮮的詞匯,是人們為了求得身心的調節、放松、愉悅的一種生活方式。
當前社會節奏感越來越強,人們只能利用有限時間來放松心境、融入自然,因此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戶外活動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駐留其間細聽濤聲、感受風聲、靜享鳥鳴,讓疲憊的身心能夠得到充分的放松。
人的自然屬性決定了當人們選擇戶外活動、親近自然的時候,本質是一種摒棄次生環境、追逐更加生態的原生環境的過程。生態與休閑是人們追求的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是人們享受自然環境之美好的一種精神追求。同時環境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載體,正在被不斷破壞,原生環境日趨縮小的同時,其重要程度也在不斷凸顯。
動物采用遷徙的辦法來尋找適合自己生存的自然環境,而人類隨著自身文明的發展,已經不能夠像野生動物那樣自由遷徙來適應環境,取而代之是改造環境,將已經遭受破壞的自然環境通過現有環境科學來加以改變,重塑生境系統,使其接近和超越原生環境,滿足人類棲居要求。
人類隨著自身文明程度的提高,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的再創造,生態和文明成為城市文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把自然引入城市、讓城市融入自然”這一建設生態的思路成為景觀設計的的重要理念。植被、空氣和水作為原生環境的重要組成也成為景觀環境設計與改造的重點。
空氣的所特有的廣域特性決定了它不能通過一般的景觀行為加以改造,因此植物群落配置及水生環境修復成為生態型景觀建設的重中之重。
植物具有吸收毒廢氣體、粉塵、噪音和抑制病菌的能力。不同的植物品種其環境特性的傾向性亦不同,生物種類成分越多則各種群的生態結構就會越復雜,其自身形成的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維持、平衡的能力就越強。植物群落的多樣性使得環境有更好的適應和調整能力,其豐富的色彩也更符合人的審美情趣。植被的覆蓋率高的地方往往空氣更加清新,其富含的負氧離子更加的充足,更加適合人們的身心健康和體育鍛煉的需求。endprint
水是園林景觀不可或缺的構景元素和環境的承載體,不僅自身具有審美價值,而且還以豐富的形態感染人,更能映照周圍世界的美姿美態,古語有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正是水和周圍環境共生的美好寫照[3](圖2)。
同時水也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生態承載體和園林構景元素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最為活躍的和不可或忽缺的。人們崇尚自然,迷戀山水,有山有水的地方,就有靈氣、聚人氣。因此水體的潔凈尤為重要,園林景觀的核心水體其水質與水量的保持同等重要,沒有人會喜歡在一個臭氣熏天、蚊蠅滋擾的水邊駐足久留。
加強水生環境的生態設計,合理構建水生植物群落,增強水生和陸生生態的聯系性,通過模擬自然界原始生境,提升水系的濕地和生態自凈功能,營造一種“近自然”的水生環境,達到建設情境交融的生態休閑型園林景觀的終期目標。
3.3適宜的景觀文化內涵與視覺欣賞吸引人的駐留行為
文化內涵是指文化的載體所反映出的人類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內容,它主導著人們的思維,決定著人們的行為模式和生活方式,既承載著歷史,又聯系著未來,是人們的“精神家園”。
文化也極具地域特性,各地區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征,每個城市都有著屬于自身的與眾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不同的歷史,不同的文化,促使人們有著不一樣的情感和內心體驗。
在當今信息時代里,人們主動或被動地接受著各種形態、傾向、風格的文化,主流社會的文化的展現當以“通俗化、大眾化”符合科學發展觀及絕大多數人的文化層次和價值取向。當人類的腳步跟隨著時代步伐越來越緊時,對傳統文化會變得越來越依戀。人們總是希望留置在一個能產生思想共鳴的主體文化內,尋求一種文化的親和感和認同感。文化發掘、傳承與傳播應能讓傳統的東西在新時期獲得再生,并通過人的人視覺欣賞而產生共鳴。
公共景觀應完善人們的的精神層面追求,展示地方文化底蘊,承接地方歷史文脈,通過景觀功能空間、視覺審美空間及區域主流文化形態共同營造充滿人文氣息的公共文化活動場所,安撫城市快節奏下人們浮躁的靈魂,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心靈的港灣”和精神歸屬的家園和面向城市與大眾并提供優良的詩意環境的“棲息”場所。
景觀的文化內涵與視覺欣賞價值的體現簡而言之就是景觀的美學價值體現。小品則是景觀環境設計中美學的重要載體,它服務于景觀同時又影響著景觀。因此小品應符合地方的審美與價值取向,應與區域文化協調共生,應能小品展現地方風情、民俗文化,應突出地方建筑技術與藝術特色以便增強景觀親和感和吸引力(圖3)。4結語
園林景觀是人們改造環境之手段的具體實現,是各類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的有機組成,優秀的景觀應具有視覺欣賞、人文內涵和生態休閑等多種主流意識形態的協調共生。
人的自然屬性決定了其對好的環境的追逐,一個優秀的環境景觀必定會讓人心生喜好、駐留其間、流連忘返。從人的駐留行為特性分析并重塑景觀設計手法,更能體現出景觀設計中的人性化。
參考文獻:
[1] 李文彬,朱守林.建筑室內與家具設計人體工程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2] 孫國奇.園林景觀工程安全設計 [J].浙江建筑,2010,30(6):18~21.
[3] 吳曉.解讀中國古典園林的山水美 [J].懷化學院學報,2008,27(4):86~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