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喬
摘要:指出了隨著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各城市地區PM2.5不斷攀升,對人類身心健康造成威脅,保護環境,減少PM2.5勢在必行。分析了國內外PM2.5研究現狀,主要從增加城市綠化覆蓋率、建設城市綠色生態網絡、優化植物配置、專項專治等方面探討了如何防止大氣污染,降低PM2.5的辦法。
關鍵詞:PM2.5;城市綠化;園林景觀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07018603
1引言
隨著霧霾天氣不斷增多,環境污染問題已成為影響人們生活的重大問題。環保部、國家氣象局和相關的檢測部門加大了對大氣污染和PM2.5的檢測和研究。
大氣顆粒物(Particulate Matter.即PM)是大氣中固體和液體顆粒物的總稱。按照其顆粒大小可分為粗分散體系(粒徑>10μm)和膠體分散體系(0.001~10μm)。其中,粒徑0.1~10μm為可吸入顆粒物,也是對人體健康危害最大的顆粒物質[1]。PM2.5是指空氣動力學直徑小于或等于2.5um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或可吸入顆粒物,它的直徑約為一張紙厚度的1/40。雖然PM2.5只是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組分,但它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等環境因素有重要影響[2]。我國大部分城市PM2.5主要來源于燃料的燃燒(以煤炭、硫磺燃燒為主)、工礦企業排放的污染物以及機動車尾氣。2008年北京奧運會空氣質量開展的《北京市空氣質量達標戰略研究》表明,北京市的PM2.5主要來自燃煤工業(29%)、生物質燃燒(15%)、二次硫酸鹽(13%)、機動車(10%)、二次硝酸鹽(9%)、揚塵(8%)和其他(16%)。與減少污染源、控制PM2.5排放量的治理方法不同,應用園林綠化措施降低PM2.5是利用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吸附滯留在大氣中的顆粒物。運用城市綠化手段減少和控制大氣中顆粒物是目前世界各國進行PM2.5末端治理的重要手段。
2國內外研究現狀
西方發達國家由于對PM2.5研究較早,已建立健全環境監測網絡機制和大氣環境信息公開制度,人們的環保意識較強,改善空氣質量顯著。美國于1997年率先提出監測PM2.5標準,紐約市政府自2007年開始,依據
空氣質量監測數據,每年投入約2000萬美元優先在樹木覆蓋率較低、PM2.5污染較嚴重的地區綠化,同時提高新建社區和新興城市綠化率標準,2008年底開始將監測重點轉向空氣質量對社區人群健康狀況的影響。2002~2003年,法國政府在巴黎、馬賽、魯昂、圖盧茲等城市開展了空氣污染和健康狀況的調查。我國關于園林綠化與PM2.5的作用機理的研究和探索還處于起步階段,在推動城市園林綠化工作的同時,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相關方面的研究,例如研究植物對PM2.5的滯留機理與效率、篩選能高效吸收PM2.5的植物、分析常用綠化植物對大氣PM2.5的吸收率、編制主要滯塵植物名錄、確定不同類型綠地(居住區綠地、公園綠地、防護綠地等)的植物配置方式、提出針對道路兩側綠化帶的最佳寬度和植物配置模式,為進一步推動PM2.5的治理提供科學依據。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近幾年也開展了關于減少大氣PM2.5的研究,2010年上海世博會提出了許多保護和改善環境的新理念,強調立體綠化在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當中的作用;北京已立項對樹木花草治理PM2.5能力細化研究。京津唐、珠三角也相繼建立大氣PM2.5監測網絡體系。
3城市園林景觀發展分析
3.1多手段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
城市綠化覆蓋率即城市各類型綠地(公共綠地、道路綠地、居住區綠地、防護綠地)合計面積占城市用地總面積的百分比。城市綠化覆蓋率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城市環境指數和居民生活條件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治理PM2.5,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當一個城市的綠化覆蓋率達到50%以上時,即可保持良性的城市環境[3]。由于城市的高速發展,各方面規劃用地日趨緊張,導致大部分城市綠化覆蓋率都低于上述標準。要想改善城市的污染狀況,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首先應加強立體綠化,即充分利用不同類型的立地條件,選擇攀援植物及其它植物栽植或鋪貼各種構筑物及其他空間結構上的綠化方式,包括立交橋、建筑墻面、坡面、河道堤岸、屋頂、門廳、花架、棚架、陽臺、廊、柱、柵欄、枯樹及各種假山與建筑設施的綠化。世界各國許多城市十分重視立體綠化,將其歸結為全世界綠色運動、減少PM2.5、構建城市森林的一部分。例如東京的“屋頂綠化”運動,城市不準建磚墻、水泥墻,必須營造“生態墻”,即沿墻等距離植樹,中間以攀援爬藤類花草,輔以鐵網或棚架達到垂直綠化效果;新加坡“花園城市”到處是郁郁蔥蔥的植被,立體綠化淹沒在一片綠色之中;美國、德國的許多城市幾乎所有空地都被植被覆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的“植物墻”和屋頂綠化吸人眼球,很快武漢、重慶、廣州等地掀起了國內立體綠化的浪潮。相關實驗表明,常見用于立體綠化的植物如爬山虎(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云南黃馨(Jasminum mesnyi)、野薔薇(Rosa multiflora Thunb)、對空氣污染物如SO2有很好的吸附效果,經3mg/m3 SO2處理后,凈化率分別達到4.96%,80.43%,70.59%[4]。這說明立體綠化在吸收空氣污染物,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發揮了重大作用。
其次,應增加專類園特別是水景園在城市景觀規劃中占的比例。通過設計噴泉、跌水或者大的水面,利用水分垂直蒸發吸附作用,在降低大氣中PM2.5濃度的同時,營造豐富的水景觀。在水資源匱乏的地區可以設計成雨水花園的形式,通過植物、沙土的吸附、過濾作用使雨水得到凈化的同時,使之深入土壤,則可減少地面揚塵、涵養地下水、補給景觀用水和生活用水等城市用水,還可以緩解地下排水管網在雨季時期的壓力,防治城市內澇,一舉多得。
3.2合理、系統規劃,建立城市綠色生態網絡endprint
2012年世界屋頂大會上啟動了立體綠化綠地治理PM2.5論壇,上海世博園總規劃師、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教授強調:“治理PM2.5要從規劃入手,想規劃要綠、要水、要新能源、要低碳、要宜居,只有科學規劃才能有效的防治PM2.5。”的確,PM2.5治理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需要整合城市規劃、污染治理、產業調整等各方面政策,不僅需要環保部門加大監管和治理力度,更需要政府從城市規劃、運行和管理等方面著手,全方位減排。城市規劃不僅要考慮傳統的建筑、街道、水電、市政的分配,還要考慮區域內其它要素如生態、景觀、土地利用率的合理性等。如通過近幾年GDP增長趨勢、人口增長速度以及國家的相關政策分析、合理規劃市區人口規模、GDP增長率、污水處理率、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等指標,整合城市各類型綠地,建立連接城市空間的綠色廊道,形成綠色生態網絡,構建生態城市,把城市看成一個有生命、能呼吸、能成長和不斷變化的有機體,保證和改善居民健康環境,促進居民健康發展。
合理的規劃對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防治土壤退化、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減輕PM2.5有重要作用。城市中林立的高層建筑導致大量的固體污染物和有害氣體無法擴散,長期滯留在城市上空,進一步加劇了大氣污染,所以風,這一氣象因素對大氣PM2.5的去除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對北京地區幾次典型的降水、降雪、風等天氣事件過程中對大氣PM2.5質量濃度情況分析表明降雨、降雪,風等氣象因素對PM2.5均有較強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效率依次為56.7%、85.2%和98.7%。通過比較,大風天氣過程對顆粒物PM2.5凈化效果較徹底且大風過后,PM2.5可以較長時間保持在低濃度水平[5]。故在規劃設計中應充分考慮生態因子對城市大氣環境的影響,做到統籌兼顧。
3.3注重植物選擇,優化植物配置
不同種類植物因生理結構和形態特征不同,對大氣污染顆粒物的抗性和吸收能力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講,針葉樹或枝葉細小繁茂、分支點低且密、樹冠豐滿、葉片披有茸毛且正反兩面粗糙且能分泌粘液或殺毒物質,樹干粗糙、樹皮干裂有縫隙的樹種對污染物的抗性和吸收能力較強。北方常見抗污染樹種喬木類主要有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國槐(Sophora japonica Linn.)、香花槐(Robinia pseudoacacia cv.idaho)、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欒樹(Koelreuteria paniculata)、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合歡(Albizia julibrissin)、柳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白蠟(Fraxinus chinensis)、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銀杏(Ginkgo biloba)、楝樹(Melia azedarach)、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等,灌木類主要有金葉女貞(Ligustrum vicaryi)、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木槿(Hibiscus syriacus)、爬山虎(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連翹(Forsythia suspensa)、月季(Rosa chinensis)、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迎春(Jasminum nudiflorum)、野薔薇(Rosa multiflora)、膠東衛矛(Euonymus kiautshovicus)等。當然,在選用抗污染樹種進行城市綠化時,還應考慮樹種的形態習性、原產地和分布區域,盡量選擇對土壤、氣候條件等生態因子要求不嚴,耐旱耐修剪、壽命長、萌芽力強和深根性的樹種以減少城市園林綠化后期養護的費用,構建節約型園林。在綠化樹種選擇時,鄉土樹種一般是樹種選用的第一原則,在土壤和其它條件不良的地區,鄉土植物可依靠其較強的抗性來維持正常的生長,顯示其特殊的栽培價值,同時也是彰顯地方特色,使當地人們產生歸屬感,引起人們對過去的懷念,從而增強對生活的信心,而這種特色往往是城市建設中所缺少的。
植物有效降低大氣中PM2.5的能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樹種的搭配,合理的植物配置會使凈化效果更佳。城市生態系統的建立不應僅是簡單的樹種堆砌,更應該在生態學、植物學、美學和景觀藝術等學科的基礎上,充分認識綠化樹種的生物學和生態特性,對其進行有機組合和優化配置,做到群落多樣性與特色基調樹種相結合;喬灌草復層結構的生態穩定性要明顯優于其它單層結構,同時注意速生樹和慢生樹相結合,常綠樹與綠葉樹比例相協調,從植物群落的節奏、色彩、多樣性等角度出發,降低大氣中PM2.5含量。
3.4專項專治
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由于不同區域功能作用不同,其污染物的類型和排放方式也不同,如果能在城市規劃和種植過程中做到區別對待,有所側重,效果更佳。如在工礦企業規劃設計中,針對其產生的污染物種類、含量進行科學分析并開展專項規劃和綠化,選擇適宜的樹種和最佳的配置方式;公路周邊大氣污染物主要為汽車排放物的污染,因此在車輛密集的城市街道兩旁種植能凈化汽車排放污染物的植物是有必要的[6];居住區以服務居民為目標,以凈化空氣、減少塵埃為主要功能,植物選擇過濾性強、能吸收放射性物質并具有保健功能的樹種,保障居民的身體健康。另外,還可利用植物廢棄物如木屑、松針等對裸露地表進行有效覆蓋,既可以減少地面揚塵、又可以實現植物廢棄物再利用,生態效益顯著。
2014年7月綠色科技第7期4結語
降低和防控PM2.5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園林綠化部門需要付出努力之外,需要社會各方面協調運作[7],采取多種防控措施,如對大氣污染較嚴重的企業進行治理,做到少排廢氣;發展公共交通,減少車流量,提高機動車輛污染排放標準;建筑施工場地要做好防護措施,防止揚塵;控制源頭,不在城市上風向建大氣污染重的企業;提倡使用天然氣、風能、核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少使用煤炭、硫磺等污染重的燃料;注意農村污染,不能露天燃燒秸稈和垃圾,多發展沼氣、甲烷等能源,少用農藥化肥,多植樹。同時,國家還應不斷提高空氣質量標準,建立科學檢測和評估體系,加強PM2.5污染檢測預警能力,積極開展PM2.5精細來源解析和污染防治示范,增加科研和創新投入。
控制和減少PM2.5,不僅要控制污染物末端的處理,還要重視各種污染源以及各種污染物之間的“關聯”進行協調控制,廣泛動員全社會參與節能減排,倡導文明、節約、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和消費方式,不斷增強民眾參與環境保護能力,加強輿論監督,為改善大氣環境質量,降低PM2.5營造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 戴海夏,宋偉民.大氣PM2.5的健康影響[J].國外醫學衛生學分冊,2001,28(5):299~303.
[2] 楊洪斌,鄒旭東,汪宏宇,等.大氣環境中PM2.5的研究與展望[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2,28(3):77~82.
[3] 曹京杭.城市綠化覆蓋率與大氣環境的關系探討[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00(12):52~53.
[4] 孫淑平,邱靖,萬欣,等.3種垂直綠化植物對SO2的凈化能力及其生理生化反應[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10,41(4):438~443.
[5] 潘本鋒,趙熠琳,李健軍,等.氣象因素對大氣中PM2.5的去除效應分析[J].環境科技,2012,25(6):41~44.
[6] 曹曉光,閏凌君.利用植物凈化汽車排放污染物的探索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07(2):133~136.
[7] 李斌蓮,管峰,蔣建華.淺析中國PM2.5現狀及防控措施[J].能源與節能,2012(6):54~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