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科技發(fā)展對人類社會交流信息的媒介形態(tài)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口傳、文字、印刷到由計算機和互聯網催生出的新媒體,在這個過程中發(fā)生的絕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交往方式的變化,更值得注意的是,社會文化的形態(tài)在這個過程中也悄然發(fā)生著變化。新媒體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和普及,使得文化的傳播形式有了歷史性的轉變,網絡新媒體由此越來越普遍地進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并在廣度、深度上不斷拓展,成為人們休閑娛樂、獲取信息、辦公、理財、溝通思想、交流觀點的平臺。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1998年5月的聯合國新聞委員會上提出,在加強傳統的文字和聲像傳播手段的同時,應利用最先進的第四媒體——互聯網。由此,以互聯網為主的網絡新媒體作為第四媒體正式進入傳播媒體范疇。網絡新媒體的迅猛發(fā)展和廣泛應用對社會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帶來了重大的發(fā)展機遇。這種依托高科技發(fā)展起來的新媒體,勢必會在某些方面優(yōu)于傳統媒體,分流一部分受眾。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兩者相互融合,互促互進,不僅能讓受眾感受到信息的便捷性,消減距離障礙,同時更為有效地推進科技的飛速發(fā)展。
傳媒的發(fā)展過程
按照傳播媒介的不同,新聞媒體主要經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第一媒體,即以紙為媒介的傳統報紙;第二媒體,即以電波為媒介的廣播;第三媒體,即基于電視圖像傳播的電視為主的媒體,目前正在經歷的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之上出現的網絡新媒體,即第四媒體。新媒體是一個相對于傳統媒體之外的各類電子媒體和網絡媒體的統稱,目前主要有互聯網媒體、掌上媒體、數字互動媒體、車載移動媒體、戶外媒體及新媒體藝術等。從廣義上說,網絡新媒體通常是指互聯網,互聯網除了具有傳播信息的媒體功能,還具備數字化、多媒體、實時性和交互性傳遞新聞信息的獨特優(yōu)勢。從狹義上說,網絡新媒體是指基于互聯網這個傳輸平臺傳播新聞和信息的網絡,這其中既有傳統媒體的數字化(如各類報刊的電子版、網絡電視臺等),也有由于網絡提供的便利條件而誕生的“新型媒體”及各種應用,包括互聯網媒體和手機等移動終端媒體,形式有搜索引擎、微博、博客/個人空間、門戶網站/網絡新聞、論壇/BBS、社交網站、百科、即時通信、電子郵件、網絡雜志、網絡購物、網絡游戲、網絡文學、網絡視頻、播客等。網絡新媒體的發(fā)展使人們能更快、更好地進行交流、獲取信息。它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革命性地清除了以往阻隔人們溝通的種種障礙,由此形成了一個全新的交流和互動關系。
新媒體的文化表征
相較于傳統媒體,網絡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chuàng)新形態(tài)的媒體。
新媒體具有互動性特征,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傳受關系,即媒介報道什么,受眾就只能接受什么。隨著受眾媒介素養(yǎng)的提高,受眾不再是被動地接受媒介發(fā)出的信息。新媒體傳播的過程中,受眾可以利用現代先進的網絡通訊技術進行各種形式的互動,受眾與媒介完全可以站在同等位置上,享受媒介的服務,參與媒介的議程設置,這使得傳播方式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新媒體具有大眾性特征。較之傳統媒體的單一途徑,新媒體的傳播由于方式形態(tài)多種多樣,使得任何網絡或手機使用者都能通過各自的平臺進行交流。例如很多媒體都開通了新聞熱線、博客日記、搜索問答等,被采納者會得到相應的獎勵。這些都實現了媒介與受眾之間的溝通與平衡,也就是越來越去除中心化(以媒介為中心來俯視受眾的傳統方式),呈現媒體受眾的“平民/草根”化, 人人都可能是傳播者,都可能是記者,各大論壇、博客以及微博的熱門現象都充分說明了新媒體的這一性質。但新媒體的大眾性也是把雙刃劍,這使得平臺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傳媒的主體,但新媒體的傳播內容卻無法得到精準的操控。
新媒體具有跨時空性特征,它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制約,極大地提高傳播效率。新媒體以其內容豐富多樣的多元化特征,完全超越了傳統媒體。微博、博客、論壇等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發(fā)布者,在如此浩如煙海的信息中,涉及生活、學習、工作等等的各類討論都體現出媒體時代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而這些信息幾乎展現了目前人類所有的文化形態(tài)。
在社會生活中,新媒體還具有成長變化迅速、親民性、便利性、中立性等特征,而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它的消解性——消解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之間的邊界,消解國家與國家之間、社群之間、產業(yè)之間邊界,消解信息發(fā)送者與接收者之間的邊界。網絡新媒體一經出現,便以其迅猛的信息傳播速度、擴散的信息傳播量、倍增的信息受眾群體迅速超越傳統媒體,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和日益廣泛的影響力。
新媒體對于文化傳播方式的影響
工信部等相關部門發(fā)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9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6.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5%,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移動互聯網用戶達8.28億,3G用戶達2.5億,互聯網已經覆蓋到中國所有縣級以上城市和超過99%的鄉(xiāng)鎮(zhèn),86.7%的行政村開通了寬帶。截至2013年11月,中國共有68家互聯網企業(yè)在境內外上市,其中46家在美國上市,10家在香港上市,12家在內地上市。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發(fā)布的《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3年底,我國網站總數為320萬個,我國網民平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5小時。2013年,中國網民的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相比上年增加了4.5 個小時。近年來,我國網民上網時長不斷增加,尤以 2013 年上網時長增加最多。 2013 年, Wi-Fi 和 3G網絡的快速發(fā)展,更好地滿足了網民對各類應用的使用需求,尤其像視頻等大流量應用的使用,從應用使用深度上提升了網民對各類應用的使用時長。截至 2013年12 月,中國網絡視頻用戶規(guī)模達 4.28 億,較上年底增加 5637 萬人,增長率為 15.2%。網絡視頻使用率為 69.3%,與上年底相比增長 3.4 個百分點。2013 年中國網民的即時通信、博客/個人空間、微博、社交網站、網絡游戲、網絡文學、網絡視頻、電子郵件、論壇/BBS、搜索引擎、網絡新聞、網絡購物的使用率較2012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減,可見我國互聯網的影響在深度和廣度上有了新的發(fā)展和變化,互聯網日益深入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
在信息形態(tài)方面,網絡信息傳播正從以文字形式為主向音頻、視頻、圖片等多媒體形態(tài)延伸;在應用領域方面,我國互聯網正從信息傳播和娛樂消費為主向商務服務領域延伸;在服務模式方面,互聯網正在從提供信息服務向提供平臺服務延伸;傳播手段方面,傳統互聯網正在向移動互聯網延伸。
網絡新媒體依靠個性化特點,即信息內容具有一次發(fā)布后,用戶可以任意時間、任意次獲取信息,以及多媒體性、交互性、實時性、普遍性共存等優(yōu)勢迅速發(fā)展,對傳統媒體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傳統媒體在及時性、互動性、娛樂性、全球性上受到網絡新媒體極大的挑戰(zhàn),網絡新媒體以其獨特的優(yōu)勢分流了傳統媒體很大一部分受眾。由此可見,媒體的發(fā)展只有建立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兩者優(yōu)勢互補,彼此融合的基礎之上,借助于新媒體先進的科技力量,輔之以傳統媒體的內容優(yōu)勢,才能突破當前發(fā)展的困境,實現更好發(fā)展。
同時,新媒體的特點牽引了新媒體經濟在文化產業(yè)的大背景下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它不僅從設備和渠道方面降低了運營成本,從傳播時間和規(guī)模方面實現了關注度的指數級增長,而且它的出現帶動了跨行業(yè)間的合作交流,從而誕生了新的商業(yè)模式。因此,新媒體運營的特點為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新媒體的迅速擴張和發(fā)展,最大限度地吸引了觀眾的關注和參與,使得各類文化資源優(yōu)化整合,進行跨平臺、跨媒體、跨地域的市場化、規(guī)模化運作。由此帶來最大范圍的文化資源融合,即在新技術環(huán)境下,傳統的廣播、電視、平面媒體與網絡等新媒體通過合作的方式,密切互動,促進文化資源整合、文化產業(yè)共融,形成集約化、集團式的文化管理與傳播的運營模式,從而最大可能地獲得文化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優(yōu)勢互補,并以其顯性的文化表征與飛速的技術發(fā)展助推其在文化傳播領域發(fā)揮更重要、更積極、更有效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