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會
摘要:指出了畢節地區森林公園發展存在的問題,分析了不同發展模式和畢節森林旅游發展優勢,闡述了不同管理模式、經營方式下森林公園的發展狀況,探討了森林公園發展方向與管理措施。為今后森林公園的管理提供一些建議和參考。
關鍵詞:貴州畢節;森林公園;旅游;管理
1引言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維護生態安全的保障,對人類生存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具有可再生性、多樣性、多功能性,承載著潛力巨大的生態產業,加快林業發展,促進綠色增長,發展綠色經濟。可以說森林生態旅游是林業產業發展的直接抓手。森林公園是以自然景觀為主體,融合區域內人文、社會景觀為對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過與自然的接近,達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態功能的好處,產生回歸自然的意境,從而自覺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的一種科學、高雅、文明的可持續發展的林業生態產業。
2畢節地區森林公園概況
1992年國內首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建成后,促進了全國森林公園的發展和推廣。畢節地區森林公園大多是2000年前后在國有林場或集體林區上建立起來的,在國有林場建立起來的森林公園,林地權屬國有林場,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員的管理模式。在集體林區上建立的森林公園,林地資源均屬村級集體。全區森林公園發展到現在有10個,其中國家級3個,省級3個,縣級4個(表1)。
表1畢節森林公園統計
序號森林公園名稱森林公園級別面積/km2位置批復文件批準時間1畢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AAA41.33七星關區《國家林業局關于準予設立畢節國家級森林公園的行政許可決定》林場許準[2005]963號2005年12月23日2百里杜鵑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AAAAA125.8黔西縣、大方縣《林業部關于建立木蘭圍場等45處國家森林公園的批復》林造批字[1993]89號1993年5月8日3赫章夜郎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47.33赫章縣《國家林業局關于同意建立大興古桑等62處國家森林公園的批復》林場發[2004]217號2004年12月3日4大方油杉河省級森林公園省級47.473大方縣貴州省林業廳文件《關于同意建立大方油杉河省級森林公園的批復》黔林營復[2004]61號2004年4月12日5金沙三丈水省級森林公園省級66.53金沙縣貴州省林業廳文件《關于同意建立金沙三丈水省級森林公園的批復》黔林營復[2001]178號2001年6月22日6金沙冷水河省級森林公園省級273.51金沙縣貴州省林業廳文件《關于建立貴州金沙冷水河省級森林公園的批復》黔林營復[2003]114號2003年6月4日7大方縣大海壩縣級森林公園縣級10.67大方縣畢節地區林業局《關于建立大海壩縣級森林公園的批復》畢地林造經字[2003]01號2003年1月14日8織金縣桂花縣級森林公園縣級1.32織金縣畢節地區林業局《關于建立桂花縣級森林公園的批復》畢地林造經字[2003]20號2003年9月27日9納雍縣小湖壩縣級森林公園縣級10.67納雍縣畢節地區林業局《關于建立納雍縣小湖壩縣級森林公園的批復》畢地林造經字[2003]41號2003年12月19日10黔西縣水西縣級森林公園縣級42.98黔西縣畢節地區林業局《關于建立黔西水西森林公園的批復》畢地林造經字[2008]39號2008年3月28日
上述森林公園目前發展最好,資金投入最多、經營管理系統較完善的是百里杜鵑國家森林公園、其次是七星關區畢節國家森林公園。
3全區森林公園發展及現狀
3.1百里杜鵑國家森林公園發展及取得的成就
百里杜鵑國家森林公園于1993年5月建成,景區由黔西、大方兩縣交界處杜鵑花生長比較好的集體林區上建立的。2007年9月,貴州省委、省政府批準成立百里杜鵑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為畢節市派出的正縣級機構,轄4個民族鄉、兩個管理區56個村(居)委會、面積600km2、人口近11萬人。百管委既管景區又管社會“雙管齊下”,為百里杜鵑景區的保護、開發、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以“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主辦”的發展策略,成立了專門的旅游公司,借助旅游公司與海內外旅行社機構緊密合作,將百里杜鵑向全國乃至世界廣為推介。近年來,百里杜鵑旅游景區條件大為改觀:旅游基礎設施和游客接待休閑設施逐年增加,建成一批星級賓館和200多家農家樂、300余家鄉村旅館。成功舉辦了6屆國際杜鵑花節,接待中外游客130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70多億元,核心景區農民人均旅游收入上萬元。2013年10月,百里杜鵑申請成為為畢節地區內第一個5A級國家森林公園旅游景區。據貴州旅游在線發布:“清明節期間,國家5A級旅游景區貴州百里杜鵑風景區游客數量井噴,僅2014年4月5日至6日兩天,游客人數已突破60余萬人次”。
3.2七星關區畢節國家森林公園及其他森林公園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七星關區畢節國家森林公園及其他公園都是2000年后在原國有林場的基礎上建成的,以兩塊牌子,一套人員的方式進行經營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景區建設資金投入少,政府沒納入財政預算;二是森林公園既是資源的管理者,又是經營者。既“忙”經營又“忙”管理,“兩頭忙”卻兩頭都忙不好;三是管理人員無專業化水平。由栽樹、護樹、砍樹轉到經營森林旅游業的觀念還沒有完全轉變過來,公園缺乏懂經營會管理的專業人才,再加上經濟上不能完全獨立,不能形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四是市場競爭力差。森林公園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以獲取經濟收益為唯一目的的企業,由于政府干預森林公園的經營活動,致使森林公園不能完全自主經營,不能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旅游資源開發形不成規模,甚至開發出的許多精品、特色、參與性強的森林旅游產品也不能順利地銷售出去,正確的決策常常被修改或延遲執行,市場競爭力差;五是管理體制不順。目前,全區的森林公園主管部門為林業,行業管理部門為旅游業。但是,林業在旅游方面的投入很少,資金不能完全意義的用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市級行政機構沒設專門的森林公園管理組織。而旅游部門幾呼就沒有資金投入,只是單純的行業管理。畢節國家森林公園2013年度接待游客31.5萬人次,公園的一二級景點大多都沒有打造,沒有接待游客,不能游覽觀光。endprint
就畢節國家森林公園目前發展情況,當地政府在2012年借全省旅游發展大會之機,對森林公園投入了近4000萬元的建設,是公園建成至今最大的一次投入。2014年七星關區政府意識到發展旅游業比發展工業要實際。最近以政府出資的方式成立了“林業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公司的宗旨是“建立七星關區森林旅游開發建設融資平臺,形成融資、投資、建設以及運營管理有機統一、高效運作的現代投資管理機制,按照現代旅游業結合林業建設發展規律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統籌森林公園和國有林場的建設資金加強景區建設、運營和管理”。
4畢節旅游業發展優勢
貴州是一個旅游資源大省,資源得天獨厚,數量之多,品位之高,為世人矚目。國發〔2012〕2號文件對貴州省旅游發展的定位是“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閑度假勝地”。
畢節位于貴州省西北部,地處川、滇、黔三省結合部,東靠貴陽市、遵義市,南連安順市、六盤水市,西鄰云南省昭通市、曲靖靖市,北接四川省瀘州市,為烏江、北盤江、赤水河發源地;轄七星關區、大方、黔西、金沙、織金、納雍、威寧、赫章、百里杜鵑風景名勝區7縣2區250個鄉(鎮、辦事處),國土面積26853km2,2010年末總人口83389萬人。平均海拔1600m,最高處位于赫章縣珠市彝族鄉與威寧縣交界的小韭菜坪,海拔29006m,為貴州屋脊。大部分地方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日照1231h、氣溫1309℃、降雨量112904mm、無霜期266d,森林覆蓋率4310%,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氣候宜人。 畢節是花的世界,洞的王國,鳥的樂園,人間勝地。旅游資源獨具特色:有貴州十大魅力景區之一“地球彩帶、世界花園”之美譽的國家AAAAA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百里杜鵑;有中國最美六大旅游洞穴之首——織金洞;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原明珠”——威寧草海;集奇山、秀水、異石為一體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巖溶百科全書”——九洞天;高峽平潮、古彝圣水——支嘎阿魯湖,中國十大避暑名山、貴州屋脊——赫章阿西里西山等等。畢節旅游資源極為豐富,而森林覆蓋率極高的森林公園則是這些旅游景點的“基因庫”、“維生素”、“后花園”,是天然的森林氧吧,避暑度假勝地。
5森林公園發展與管理應采取的對策
5.1創新體制機制
創新森林公園景區管理體制,創新管理主體和經營主體。把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相分離為突破口,推進旅游景區企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按照《公司法》確立符合實際的企業分配制度、用工制度。參照百里杜鵑景區管理體制改革取得的成效,把景區周邊鄉村統管起來,設立大景區管委會、委員會制度。對一些重量級的景區可以在干部配備上給予特別支持,享受產業園區待遇。
5.2加大資金投入、強化政策激勵
行業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應在景區基礎設施建設上給予大力支持,作為公共投入打造包裝景區。基礎設施建成后能讓景區自身吸引社會資金注入,進入多元化市場機制投融資體系措資金,發揮“四兩撥千斤”作用。地方政府還應在財稅、投融資、用地、產業融合、富民增收、生態補償、項目推進、企業扶持、人力資源等方面明確一整套推進森林公園旅游景區產業發展的措施。
5.3加快人才引進與培養
森林生態旅游業是一個新興的產業,林場職工和現有管理人員對這個行業還不適應,也沒旅游業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只有通過舉辦旅游人才專題培訓,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選派經營管理人員到旅游業發達的地區學習、或引進國內知名品牌經營管理公司,通過外來人才的帶動加速旅游人才的成長。
6結語
森林公園是推動林場改革與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在森林資源保護前提下發展森林旅游,不能搞粗放、低水平建設,要做到開發與保護有機結合、有機融入,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統一。做到一流資源、一流開發、一流服務。讓森林公園最大限度的發揮出應有的生態效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青山常在,綠水常流”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經濟。
參考文獻:
[1] 劉春生.生態旅游發展研究[J].中國林業產業,2012(3).
[2] 胡春姿,俞暉.我國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探討[J].林業經濟,2007(10).
[3] 王永安.森林生態旅游新趨勢[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0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