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群眾路線需健全民情分析常態機制
黨員干部踐行群眾路線的效果,可從社情民意中得到真實體現。建立科學的民情分析制度能夠考察一個地區的黨員干部踐行群眾路線的實際情況,有助于群眾路線的貫徹和落實。以群眾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網上調查等形式,定期對各級黨員干部執行群眾路線的情況,包括黨員領導干部的工作作風、領導作風和生活作風等,進行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做出正確的分析和預測,及時總結和糾偏,使之成為黨員干部有效踐行群眾路線的長效機制。 (摘自《學習時報》)
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深刻內涵
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是指為人民群眾謀求福利要善始善終,將溫暖和服務送達群眾“家門口”。“最后一公里”問題,實質反映的是思想隔閡,是某些黨員干部缺乏把群眾當親人的深厚感情。增進與群眾的感情,要走得進群眾“心坎”,帶著感情做群眾工作,以心換心,以情融情;要下得了“田坎”,在行動上融入群眾,主動深入社區、走進院落,和群眾打成一片,聊家常,聽困難,給幫扶;要降得下“門檻”,對待上門辦事的群眾,態度要熱情,服務要周全,決不能把為民辦事當成對群眾的“恩賜”。 (摘自《光明日報》)
將民主評議等同于“打勾叉”的錯誤成因
一是個別黨組織軟弱渙散,黨支部帶頭人素質能力差,黨員教育管理松散,黨組織生活開展不正常,民主評議簡單化;二是一些黨組織沒有嚴格執行民主評議制度,將自評和互評變成了工作匯報、座談交流,留給黨員印象最深的就是打個勾叉;三是有的黨員黨性意識退化,認為民主評議就是走形式、做樣子,不積極準備,不按時參加,只想測完了事。 (摘自《人民日報》)
避免“短期效應”出現需扎緊制度之籠
扎緊確保作風建設長效的制度之籠,關鍵要在準確、簡便上鉚足勁。準確,就是要抓住作風問題的“七寸”,找準制度實施的“靶心”,做到有的放矢,方可箭無虛發,精確清除“四風”頑疾;簡便,就是要制定程序明白、要求明晰、責任明確、便于執行、便于檢查的可行性制度,真正讓制度落實到改進作風的實踐中去。如此,才能固化改進作風的成效,確保作風建設細水長流。
(摘自《中國組織人事報》)
解決問題要做到“四個結合”
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解決作風問題結合起來,注重深挖思想根源;把解決共性問題與解決個性問題結合起來,注重有針對性地解決突出存在的個性問題;把解決眼前問題與解決長遠問題結合起來,注重形成解決“四風”問題的制度機制;把解決上面問題與解決下面問題結合起來,注重上下聯動、協同用力,勇于承擔、主動作為。
(摘自《人民日報》)
運用法治思維反腐敗的三個著力點
一是著力培育法治文化。培育民眾共同守法、崇法和護法的法治文化,積極探索法制宣傳教育形式,強化人們的法治意識及法治觀念。依法限權,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增強人民對法律的信任和依賴。二是著力健全法律法規體系。盡快制定反腐敗法,對我國反腐敗的一些重大問題和重要內容做出明確規定;完善不嚴格執法的懲戒性條款,確保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通過法治方式,實現從嚴治黨,推進依法治黨。三是著力轉變執紀方式。作為執紀監督者的紀檢監察機關,必須嚴格遵循法律的授權和程序的規制。
(摘自《遼寧日報》)
做好服務群眾工作需健全四項機制
一是驅動機制。推行黨員干部服務群眾公開承諾制度,保證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接受群眾、社會和輿論的監督。二是響應機制。建立領導干部聯系點制度等,暢通群眾訴求反映渠道。三是杠桿機制。發揮各級黨組織服務群眾的杠桿作用,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為群眾服務,提升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水平。四是拓展機制。拓展為群眾服務的內容,改進為群眾服務的方式,利用現代化手段為群眾提供優質高效、方便快捷的服務。 (摘自《求是》)
根除以形式主義反形式主義
需“標本兼治”
要敢于“涉險灘”,從體制機制層面進一步破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建立健全權力制約監督機制,形成促進黨員、干部為民務實清廉的長效機制。要使紀律制度落地扎根,必須做到鐵面執紀、違紀必究,堅決反對一切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堅持紀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要始終堅持問題導向,體現責任擔當,發揚“釘釘子”精神,一件事一件事地抓,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解決。要讓紀律和制度成為“帶電高壓線”,用制度的剛性力量保障問題的根本解決,使為民務實清廉的各項要求真正轉化為黨員干部的自覺行動。 (摘自《黨建研究》)
防止“為官不為” 需剛性約束
加強監督,把從嚴治吏要求貫穿于干部日常管理中,對占著位子不干事的,該教育的教育、該批評的批評,決不姑息遷就。從嚴考核,健全科學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改進干部日常考核、專項考核和年度考核工作,完善考核辦法,細化不勝任、不稱職、不作為的具體情形、認定標準和處理措施,發揮考核機制促進干部履職盡責的杠桿作用。剛性執紀,對不作為、慢作為現象,按照黨紀政紀要求嚴肅處理,讓干部不敢懈怠。同時,對那些敢抓敢管、有本事能辦成事的干部,要撐腰打氣、大膽使用。 (摘自《中國組織人事報》)
辨析“民主”與“民意” 有助于“不以票取人”
從理論上講,民主推薦票代表著一定范圍內的民意,但是從實際情況看,民主推薦結果有時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既不能完全等同于民意,也不能百分之百地反映干部的真實情況。在選人用人中,存在票數與真實民意扭曲、與干部優劣背離的現象,如果簡單以票選人,實質是走進了選票民主形式主義的誤區。作為黨管干部的職能部門,組織部門應擔當領導職責不失語,堅持黨管干部和民主集中制相結合的原則,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礎上,實現黨委選人用人的意圖。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
讓制度真正“活”起來
一方面,讓人民參與制度的制定是基礎。制度要“活”起來,應要求在制度的形成過程中,有人民的參與。如果只有少數人制定制度,無論制定制度的人多么高尚、能力多么強,都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局限性。另一方面,全方位監督制度的執行是讓制度“活”起來的保證。很多情況下,制度“活”不起來是由于為了小集團利益而敷衍制度;或因分工不清,難以追究責任;或因領導的個人好惡代替了制度等等。所以,制度要活起來,不僅需要人民參與制度的制定,還需要人民監督制度的執行。 (摘自《人民論壇》)
對“一把手”有效監督的三個要素
一是適當分解權力和責任。堅持民主集中制,改變對“一把手”授權過重的情況,將“一把手”承擔或主導的權力科學合理配置,形成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二是健全科學決策機制。不斷拓展“三重一大”制度的廣度和深度,形成更廣泛的民主決策和公眾參與決策機制,防止“一把手”個人說了算。三是完善各項監督制度。深化防控廉政風險、防止利益沖突、述職述廉、經濟責任審計、巡視等工作,增強對“一把手”的監督實效。
(摘自《遼寧日報》)
依法規范工作程序 促進作風建設
依法規范思想作風建設,領導干部要強化運用法規制度剛性匡正風氣的觀念,努力形成依照法規制度決策、遵循法規制度指導、按照法規制度運行的局面。領導機關尤其要以身作則,堅持部署工作以法規制度為依據,防止朝令夕改、隨心所欲;指導工作以法規制度為遵循,防止政出多門、短期行為;解決問題以法規制度為武器,防止以情代法、意氣用事;衡量工作以法規制度為準繩,防止虛假政績、表面文章,真正把法規制度作為日常工作的行為準則來遵循。 (摘自《解放軍報》)
民主評議要讓群眾“唱主角”
堅持公開性,暢通群眾知情渠道。評議黨員前,應將評議的原則、內容與步驟進行公開;評議后,對評議結果進行公示,接受黨員群眾監督,對群眾不認可的,應重新評議。注重多維性,加大群眾評議砝碼。可以邀請部分群眾代表,對被評議黨員進行現場“打分”;開展網上評議,開設民主評議專欄,組織廣大黨員群眾進行動態評議。加強保護性,鼓勵群眾實名舉報。對實名舉報,應嚴格辦理手續,查實情況后,對舉報人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同時,實行相應的保護和獎勵制度,并配套失泄密責任追究制度。(摘自《人民日報》)
讓黨內生活“活”起來
鮮活靈便的形式是黨內生活的潤滑劑。簡單灌輸的教育形式,已無法適應新形勢,所以,亟需打破關門學習、低頭記錄的組織生活形式。黨內生活不能只是照本宣科,黨員不能成為簡單的“傳聲筒”。要與時俱進探索黨內生活的新形式、新途徑,靈活利用黨員生活空間、基層民俗、節日場所、微信微博等載體,用生活語言講黨的理論,用群眾故事講中央精神,接地氣、暖人心,讓黨員聽得進、用得上。 (摘自《求是》)
問政最忌“爛尾”
電視、網絡以及其他問政方式,本意是通過開放監督平臺,讓群眾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但是在一些地方,問政卻變了味兒,最后導致問政成了“爛尾工程”。如何避免問政出現 “爛尾”的尷尬局面?一方面,要對問政事項建立追蹤檔案機制,從問題提出到解決過程中,每個環節的經辦人、解決措施等都應記錄在案,并由專人負責檔案的定時清理,定期向社會通報情況;另一方面,建立監督和追責制度,對未定期兌現承諾的單位和人員進行嚴厲問責。 (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