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宗超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下簡稱新《環保法》)將于2015年1月1日開始實施。在建設美麗中國、實現生態文明的時代要求下,社會各界對這部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充滿期待。日前,圍繞新《環保法》的亮點內容以及讀者關注的相關問題,記者采訪了黑龍江省環境保護廳政策法規處處長孫福祿。
記者:新《環保法》被有關專家稱為“史上最嚴”,充分表明了政府以及社會對環境污染問題容忍度的巨大變化。在您看來,專家所說的“史上最嚴”指的是哪些方面?
孫福祿:“史上最嚴”,主要是指新《環保法》加大了對違法排污者的處理力度,規定了“按日計罰”制度、責令停業關閉和行政拘留等措施。為了及時制止違法排污行為,還賦予執法部門行政強制措施權,在發現違法排污企業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污染的情況時,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設施、設備。同時,新《環保法》將環保監管職權打造成一把“雙刃劍”——在授予各級政府、環保部門許多新的監管權力的同時,也規定了對環保部門自身行政問責的嚴厲措施。各級政府和環境保護部門只要有違規審批、包庇違法、發現或接到舉報違法未及時查處、違法查封扣押、竄改偽造監測數據、未依法公開政府環境信息等八種違法行為之一的,將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過、記大過或者降級處分;造成嚴重后果的,將給予撤職或者開除公職處分,其主要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
記者:新《環保法》實施后將對環境保護工作產生哪些影響?
孫福祿:應當說,新《環保法》在推進環境治理現代化方面邁出了新步伐。“各級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企業承擔主體責任,公民進行違法舉報,社會組織依法參與,新聞媒體進行輿論監督”的“多元共治體系”將成為治理環境、保護環境的大格局。它將改變以往主要依靠政府和職能部門單打獨斗的傳統方式,體現了多元共治、社會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理念,為公眾有序參與環境保護提供了法治渠道。
記者:新《環保法》第6條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那么,不同的義務主體都有哪些具體義務呢?
孫福祿:因為環境保護與我們每個人都有直接或者間接的關系,所以新《環保法》明確規定了政府、污染主體和個人保護環境的義務。一是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并規定了各級政府承擔的八項責任:改善環境質量、加大財政投入、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和普及工作、對生活廢棄物進行分類處置、推廣清潔能源的生產和使用、做好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準備、統籌城鄉污染設施建設和接受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二是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承擔以下八項具體責任:實施清潔生產、減少環境污染和危害、按照排污標準和總量排放、安裝使用監測設備、繳納排污費、制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公布排污信息和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三是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低碳生活,綠色消費,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按照規定對生活廢棄物進行分類放置,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減少日常生活對環境造成的損害。
記者:現實生活中,污染環境的行為經常出現。對于如何向相關部門舉報環保問題,讀者普遍比較關心。請問,舉報環保問題要經過哪些程序?環保部門對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行為如何處理?
孫福祿:環保舉報熱線是12369,這是全國統一的舉報電話。舉報人不需要履行什么程序,只要如實、客觀地反映環境污染問題,環保部門就會受理舉報。對于舉報人所反映的環境問題,省環境保護廳將直接或責成地市環境保護部門立案調查。經查,確實存在環境違法行為的,將依據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予以查處,涉及環境污染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機關。一般案件的處理不超過兩個月,特殊情況可以延長一個月。如果負有監管職責的部門工作人員未依法及時處理投訴舉報事項,從明年起,將依照新《環保法》規定,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過、記大過或者降級處分;造成嚴重后果的,給予撤職或者開除處分,其主要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
記者:我注意到,新《環保法》在保障公民知情權、依法公開環境信息等方面也有相關規定。我省的環境信息都通過哪些方式公開?信息公開的內容都包含哪些方面?
孫福祿:目前,我省的環境信息主要通過各級環境保護部門的官方網站進行公示。從明年1月1日起,各級環境保護部門應當依照新《環保法》規定,由環境保護部統一發布國家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監測信息及其他重大環境信息;省環境保護廳負責定期發布環境狀況公報;縣級以上環境保護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負責依法公開環境質量、環境監測、突發環境事件以及環境行政許可、行政處罰、排污費的征收和使用情況等信息,并及時向社會公布違法者名單。
記者:近年來,一些環保公益組織在贏得公眾認可的同時,也遇到了一些訴訟和維權障礙。新《環保法》規定,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向法院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法院應當依法受理。請問,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社會組織需要符合哪些條件?可以提起哪些訴訟請求?
孫福祿:新《環保法》規定,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符合以下條件的社會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一)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二)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根據《侵權責任法》第15條的規定,社會組織可以提出的訴訟請求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和賠禮道歉。由于新《環保法》規定社會組織不能牟取經濟利益,所以社會組織提起損害賠償訴訟得到賠償金的,不能由社會組織支配,更不能當作社會組織的經費。具體如何使用,需要根據配套的司法解釋或者有關部門規定執行。
記者:社會組織是否可以針對地方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責環境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在環境執法過程中的失當行為提出公益訴訟?
孫福祿:新《環保法》規定的“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一般是在建設和生產經營活動中的行為,因此,行為的主體是企業、事業單位或其他生產經營者。如果地方政府或者政府部門不作為或者濫作為,可以向其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舉報,由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按照新《環保法》第68條的規定和其他有關規定,給予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行政處分或者進行行政問責。
記者:法律除了懲戒方面的規定,更重要的是引導。新《環保法》除了對企業的要求、監管、處罰等懲戒方面做出規定外,在支持企業發展方面有哪些政策呢?
孫福祿:新《環保法》以保護環境為目標,運用財政、稅收、價格、信貸、保險等經濟手段,調整和影響生產經營者的行為。此次,新《環保法》將環境經濟政策加以明確。一是支持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對生產和使用環保設備的企業、事業單位都給予一定的財政、稅收、價格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二是對排污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減少污染物排放的,給予財政、稅收、價格、政府采購等方面的鼓勵和支持政策;三是重污染企業為改善環境主動采取轉產、搬遷、關閉的,政府會給予幫助,特別是通過財政、稅收、優惠貸款等方式,給予支持。
記者:新《環保法》規定,“依照法律規定征收環境保護稅的,不再征收排污費”。環境保護稅和排污費兩者之間的區別是什么?
孫福祿:排污費是排污者為其生產和消費活動產生的污染支付的環境成本。而環境保護稅是以環境保護為目的,針對污染、破壞環境的特定行為課征稅款的專門稅種。從實際執行效率上看,征稅比收費更具有強制性和規范性,可以克服收費的隨意性,減少拖欠、拒繳現象,降低征收成本,提高使用效率,對環境保護更為有利。但是,環境保護稅還需要有法律規定來調整,據了解,環境保護稅法已經進入立法工作程序,專項法律將對環境保護稅的征收工作做出明確規定。
記者:謝謝您的解答。
孫福祿:不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