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現代觀念發源于西方。心理健康作為精神醫學的專門學科是近代社會的產物。1908年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的心理衛生組織“康涅狄格州心理衛生協會”成立,標志著心理衛生運動的開始及心理健康研究的獨立與專門化。學校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其主要任務是為兒童和青少年提供直接和間接的心理學服務,以改善和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成就。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心理學的主體部分。
美國:心理教育突出個體性質
美國是公認的現代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源地。1896年美國心理學家威特默創立了俄勒崗學校,專門診治智力落后、心理困難的兒童,開創了美國心理學為教育提供服務的先河。
在美國學校,沒有像我們中國特意為學生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而我們今天在心理教育中著重教育和培養學生的有關心理素質,而這些素質在美國又是如何進行培養的呢?
首先,美國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的社交和理解能力,他們告訴孩子在社交中,理解是相互的。如與別人交談時,一定要留意別人的感覺,看著講話人的目光;給孩子更多的機會,與同齡的孩子一起玩耍;玩時不要搶,有先有后;游戲一定有輸贏,生活也一樣,啟蒙他們對失敗的平和心態;更重要的是,在別人贏時,自己要有君子風度,向對方表示祝賀。
其次,美國人的情緒非常自我,他們生氣起來也非常公開。但是他們在大事上,面對誹謗,也會具有相當的幽默和風度。這些與他們在孩童時代不斷被提醒和成長的環境不無關系。美國的教育家和學校的學生輔導老師,都非常強調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生氣是可以的,天下無完人,誰都有控制不住的時候,但是發火時,千萬不要傷害對方,學會如何設身處地為他人想,對別人要有一份尊敬。
美國的學校教育強調“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提供不同的學習經驗,幫助學生發展個人的價值觀、知識和能力”。他們認為“卓越來自于多種形式”,卓越就是人盡其才,就是每個人充分地發展他的潛能。
美國教育注意身心保健相結合,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培養,并設立心理服務機構,而這些心理服務機構同樣地突出學生的個體性質。心理服務機構的主要職責:“幫助學生和家長作出關于學習的決策并且提供咨詢幫助。對于學生出現的典型的教育問題,心理專家通常通過測驗來決定學生是否需要幫助,特殊教育以及改變課程計劃等各種特殊幫助。如果家長、指導教師以及學生自己感到有必要,心理專家可為他們提供個別短期咨詢或小集體咨詢。”
社區的力量在美國也是充分被利用的,美國教師通常都參加由社區等組織的社會機構的培訓,每兩年有心理學知識的統一考試。
日本:學會生存、學會共事、學會做人
日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受到美國的影響迅速發展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受美國教育考察團的建議,日本展開了新教育運動。作為新教育的一環,強調將學生指導問題作為重要問題來對待。
近年來,日本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也帶來各種問題,例如生活壓力過大、過勞死、交通問題等等,這些都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面對這些問題,社會上對身心健康的呼聲越來越高,日本的教育界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青少年抓起,來幫助人們更好地解決心理問題。如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促進學生人格的全方位發展,是學校教育的嚴峻課題,也是日本教育面臨的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
為了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日本從政府到學校都重視學生的心理教育,普遍設有心理咨詢室。在學校教育中,心理咨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日本應用心理學會于1953年向國會提出了將“學校心理咨詢人員”予以制度化的建議,自此心理咨詢開始引起政府的關注。
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懂得人的心理是隨著年齡增長、生活經驗的豐富而發展的,心理機能的發展,情感、社會性的發展和對異性的關心等都是屬于正常的心理發展;初中、高中心理教育的內容,基本上是小學心理教育內容的具體深化。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解決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不適應、與人交往有困難和家庭內部不和諧等問題,以及常出現的與精神有關的病癥和心理問題,如頭痛、失眠等心理性疾病等,維護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改善其人際關系;促進個性的開發與成長,使學生形成適應未來社會的價值觀等。
在日本,學校心理咨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具體來說,學校心理咨詢的主要任務是:維護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調整人際關系的方法,促進個性的開發與成長,形成適應未來社會的價值觀。
學會生存、學會共事、學會做人是適應現代社會所必需的素質要求,也是學會處理目前社會存在的基本關系——競爭與合作之間的關系的基本條件。心理咨詢工作者的工作是指導和幫助學生提高自信,學會如何更好地與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理解他人的思想,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學會與人合作。除此之外,日本學校心理咨詢的工作還包括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抗挫折能力和接受挑戰的勇氣,而不是養成安逸、享樂的生活態度。這一點是我國的心理咨詢工作可以借鑒的地方,生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抗挫折能力和接受挑戰的勇氣對學生今后的生活是相當重要的,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處理生活中存在的問題。
法國:打造“傾訴的天地”
如果你撥通法國東部弗朗什孔泰地區青少年健康行動網協會的電話,向法國專家請教解決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有效良方時,協會心理學專家瑪麗·若澤·巴羅女土會毫不遲疑地回答說:“傾聽!”讓有心理障礙的孩子盡情傾訴,然后再循循善誘,幫助他們恢復心理平衡。正是為給有心理障礙的青年人一個“傾訴的天地”,該地區青少年健康行動網協會開通了“傾聽熱線”,所有青少年、家庭和與青少年教育有關的人都可以免費撥打熱線,向專家傾訴煩惱痛苦,講述遇到的問題。與此同時,接受傾訴的專家需耐心聽取訴說,與傾訴者交流,提供有關咨詢建議和心理幫助,并保守秘密。
新加坡:用健康活動增強免疫力
針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新加坡采取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加強與青少年的交流對話。專家們呼吁,家長應該多與孩子聊天,鼓勵孩子說出心里話,學校和社區應多組織對話、交流和研討會等,通過這種活動讓青少年從社會吸取營養,獲取抗御不健康思想的免疫力。
嚴格控制網絡。新加坡廣播管理局對網絡服務提供商和內容提供商實行許可證制度,要求服務提供商限制公眾進入負面影響大的網址。一些社會學者還發起“孩子上網遨游,父母做什么”的討論,提出了“陪孩子上網父母義不容辭”的主張。
用豐富多彩的社區、社會活動吸引青少年。比如,新加坡一些社區在區內學校推廣一種被稱為啪拉啪拉的減肥舞蹈;新加坡旅游部門還為青少年開辟農場生態旅游;新加坡人民協會組織青少年參加泅水、爬山、鉆地道活動;體育部門每年組織萬人馬拉松跑;新加坡國際基金會組織青年去孟加拉國等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參加助民活動等。這些活動對增進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