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潔
許多幼教專家、心理學家經過調查研究分析表明:“受心理虐待的兒童更容易誤入歧途,走向犯罪,誘發嚴重的社會問題?!?/p>
心理虐待,又稱“心靈施暴”,是指那種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有意或無意的、經常性或習慣性地發生的導致影響兒童心理健康并使其受到傷害的言行。
對幼兒的心理虐待有什么表現?
專家指出,用教師的威嚴來威脅恐嚇幼兒,主要包括訓斥、罰站、罰睡等;故意或者無意疏遠冷落幼兒,對孩子不理不睬不去親近;不做調查了解,便武斷專橫地評價、批評幼兒;壓抑剝奪幼兒的想象力和童真;苛刻要求幼兒,以成人的標準去衡量、評價和要求幼兒;對犯錯誤的幼兒愛算舊賬等等,都屬于對幼兒的心理虐待。
產生心理虐待現象的原因比較多,如教師本身的心理素質不健康,不愿對幼兒做耐心細致的工作;忽視幼兒的獨立人格,認為幼兒不懂事,沒什么人格、尊嚴可言;有的教師認為不打罵孩子就行了,其他的懲罰無可厚非;教育方法不科學,沒有清楚區分管教和虐待的不同;有些教師將生活中的失望、沮喪、憤怒等不良情緒發泄到幼兒身上,孩子成了“出氣筒”和“替罪羊”。
幼兒園教師虐童案引發關注
近期,社會上各種媒體紛紛報道幼兒園教師虐童案。
幼兒園老師虐童,不但給社會造成了很壞的影響,對兒童身體造成了傷害,更是形成了對幼兒的“心理虐待”。然而,很多幼教工作者卻毫無察覺,并沒有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以及這些行為給幼兒的成長發育帶來的不良后果。
其實,心理虐待現象在幼兒園中比較普遍。比如游戲時,某幼兒對老師說:“老師,張某某把我推到了?!?/p>
因幼兒張某某以前經常犯這種錯誤,所以一聽到這種話,教師不做調查、不去了解情況,張口就說:“張某某,你怎么又推小朋友了?去到一邊呆著去,我們的游戲你就不要參加了?!倍螅挥煞终f便將幼兒張某某拉到了一邊。
由于教師的不經意,張某某急紅的小臉、欲言又止的細節卻被教師忽略了。
以上場面看似很尋常,但其實教師的做法已經對幼兒幼小的心靈構成了傷害,原因是他的所作所為剝奪了幼兒的辯解機會和游戲的權利。
在教師組織教育教學活動時,偶爾有個別幼兒說話,有些教師便會把幼兒叫起來說:“某某某,就你話多,好,給你機會,去外邊說去吧?!苯處熯呎f邊把幼兒拽到門外。
這件事情從表面上看是幼兒不守規則,幼兒應該受到批評,但是,這只是成人的看法,他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上,一切以成人為中心,由成人決定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卻忽略了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尊重與平等的原則。這樣做的結果從表面上看可能是幼兒無條件的順從,在老師的絕對權力下循規蹈矩,但這種結果勢必會影響幼兒積極的自我意識的形成。
有時,孩子表現積極:“老師,我想幫你做事?!?/p>
“你?不行!”教師回答。孩子黯然低頭離去。
“學了這么久,你還不會?真是榆木腦袋!”
諸如此類的語言在幼兒園中屢見不鮮,這些話會極大地挫傷孩子的上進心和積極性,其對幼兒造成的心理傷害是無法估量的。
這樣的事例,在幼兒園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見。由此,我們不難看到,教師很隨便的一些言行,其實已經對幼兒造成了“心理虐待”。
心理虐待,比體罰還嚴重
許多幼教專家、心理學家經過調查研究分析表明:“受心理虐待的兒童更容易誤入歧途,走向犯罪,誘發嚴重的社會問題?!?/p>
據調查,許多幼兒教師灌用威嚴來威脅恐嚇幼兒,主要包括訓斥、罰站、罰睡等。
有些教師對那些調皮或犯了錯的幼兒,不進行正面耐心的教育,而是施以恐嚇、斥責。如某幼兒經常打人,教師就說:“再打人,就把你送到公安局,交給警察叔叔。”甚至,有些幼兒打了小朋友之后,教師會恐嚇他說:”再打人,我就找把刀切掉你的手。”久而久之,這些教師雖然能把幼兒管得服服帖帖,但卻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對一些性格孤僻、能力較差、不太聽話的幼兒,一些教師常常給出一副冷面孔,以致對幼兒的心理造成傷害。
一些教師對較頑皮的幼兒常常采取不問緣由、一味批評的態度。這些做法極大地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進取心,使孩子自暴自棄,本來存有的悔改之意也就蕩然無存了。
某些教師在處事方式上“對人不對事”,對不喜歡的孩子采取全盤否定的態度,批評幼兒時總愛帶上“從來”、“每次”、“沒有一點”等夸大的字眼。
對幼兒的天性進行無情地扼殺和剝奪,不允許幼兒有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沒有掌握幼兒的心理需求,苛刻要求幼兒,以成人的標準去衡量、評價和要求幼兒,給幼兒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導致幼兒頻繁地產生挫折感。
如何根除“心理虐待”
專家建議,要改掉幼兒教師心理虐待的陋習,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兒童觀。
教師要認識到每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獨立的人格,有被愛、被肯定、被尊重的心理需要。教師應提高自身素質,加強職業道德修養,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正確把握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思想。
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方法。每個幼兒園都會有淘氣、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的幼兒,有時成人出于某種原因和想法阻止幼兒發表意見與參與活動,這種做法顯然是錯誤的,因為他侵犯了幼兒受教育的權力。站在幼兒的角度,我們可曾想過幼兒會是什么感受呢?
第二,要增強法制意識。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對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對幼兒實施心理虐待不僅僅是教育觀念、教育方法的問題,而且是一種違法行為,是法律所不容許的。有心理虐待言行的教師要站在法制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
第三,教師自身情感智商有待提高。幼兒教師要加強自身的心理素質,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切忌教育過程中的情緒化傾向。教師要學會心理治療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如認知療法、厭惡療法等,及時排解自身的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
教師是幼兒心中的偶像,教師發自內心的關愛、尊重、信任、理解能使他們變得自信,有助于幼兒積極的自我意識、健康心態、健全人格的形成。
第四,當孩子為“受虐待”而難過時,父母不應以憐憫的態度對待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唉聲嘆氣,更甚至劈頭蓋臉地責罵孩子,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明白,失敗、錯誤沒什么大不了的,人人都可能碰到。勇敢、聰明的人會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繼續努力。允許孩子失敗,也是對孩子能夠成功的一種信任。父母的評價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將會影響他的一生。讓孩子從小在贊譽中長大,有利于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興趣。
教師對幼兒的歧視以及不公正,會使幼兒不相信周圍的人對他(她)的愛,這將直接影響他(她)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以至影響他(她)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他人,從而形成逆反心理。
心理健康是兒童的幸福之源。離開心理健康,兒童就不可能盡情游戲,也不能專心學習,甚至無法正常生活。兒童時代的心理健康不僅能夠提高幼兒兒童期的生命質量,而且為其一生的健康贏得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