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暉
英吉沙小刀與伊犁沙木薩克折刀、焉耆陳正套刀和莎車麥麥提折刀一起,并被尊為“新疆四大名刀”。但它的鋒芒,正在市場大潮中慢慢暗淡。
馬路上,拉著土石的工程車呼嘯而過,卷起的塵土快遮住了天。這里是英吉沙,一座新疆南部的小城。麥麥提在這座小城,賣刀。
但英吉沙小刀的鋒芒,正在市場大潮中慢慢暗淡。
小刀的生意
新疆詩人寫過《英吉沙小刀》的詩,“每個維吾爾男性,都為擁有一把英吉沙小刀而驕傲。”
麥麥提·阿卜拉出售的刀子款式有上百種之多,造型精美、紋飾秀麗、刃口鋒利。這個46歲的男人,生命中有三分之二的時光,是跟這把小刀緊緊綁在一起。
2003年~2007年那五年,是麥麥提·阿卜拉生意最好的幾年,尤其是2006、2007兩年,他比劃著手勢,扯著喉嚨喊:“當時一天能賣100把,幾千塊錢的生意。”
當時整個英吉沙做刀子生意的人有幾千人。英吉沙原來有一家官辦的小刀廠,在這波旅游大潮的裹挾中重煥生機,刀子賣到北京上海等地,年產值可達120萬元、利稅20余萬元。
靠著賣刀子賺到的錢,麥麥提·阿卜拉租了縣城臨街的兩間店鋪,供3個孩子讀了書。
產業鏈構想
英吉沙小刀與伊犁沙木薩克折刀、焉耆陳正套刀和莎車麥麥提折刀一起,并被尊為“新疆四大名刀”。但它的鋒芒,正在市場大潮中慢慢暗淡。
據從業者透露,英吉沙小刀出名后,需求量大增,傳統的手工刀因工序繁雜、加工時間長,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市場上銷售的刀子多為“組裝品”,刀身是從上海工廠里統一加工好的不銹鋼材質刀身,運到英吉沙后,再由當地刀匠手工安裝上富有維吾爾特色的刀把。
“現在手工打的少了,很多都是機器生產的,”麥麥提·阿卜拉說,“當初那些老工匠的手藝,人不在了,就沒人會做了。”
他從箱子里翻出一個小布包,打開層層包裹著的毛巾,亮出里面的直式刀,長約30厘米,刀把為牛骨制成,古樸細致,因年代久遠已成黯黃色。在刀柄靠近刀把處,刻著“1938年”的字樣。“當初有人出價一萬塊我都沒舍得賣,”麥麥提·阿卜拉嘟囔著。
盡管麥麥提·阿卜拉一再為本民族手工藝傳承的喪失而感嘆不已,可他店鋪里擺著的英吉沙小刀大多還是“組裝品”,他自己也說,這種改良過的英吉沙小刀更好賣。
當地政府也想將傳統的小刀生產經營模式進行改良,延長產業鏈條,使這個傳承幾百年的民間工藝獲取更多的價值。
英吉沙縣政府“十二五”旅游業發展專項規劃,明確提出,未來幾年籌資2400萬元,建一條規模為12000平方米的“英吉沙縣小刀一條街”,按前店后廠的模式建設。前為產品展示區,后為小刀加工區,供旅客參觀、制作。
“這事弄成了,對這些做刀、賣刀的老百姓都是好事。”英吉沙文化館的工作人員介紹說。
遭遇“寒冬”
已近月底,麥麥提·阿卜拉本月才賣出不到100把刀子,除去成本,其實沒太多賺頭。英吉沙的小刀生意近兩年整體遭遇“寒冬”。
“游客來得少了,來了想買也沒法帶。”麥麥提·阿卜拉說道。2009年烏魯木齊發生7·5事件之后,新疆的旅游業受到一定的影響。2011年喀什地區游客接待量也大幅下降。
游客也很難將一把英吉沙小刀帶回內地。飛機托運,坐火車攜帶,或者是走郵局寄包裹,如今都被禁止,它被認定為管制刀具。
越來越多的小刀匠人轉行,很多人去了工地。
2010年5月,中央召開新疆工作會議,正式提出“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兩大歷史任務,新一輪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在全疆各地推進。依照計劃,英吉沙由山東濟寧市援建,第一批啟動22個重大項目,涵蓋資源開發、建材生產、機械組裝等多個領域。
高密度的投資落在英吉沙,小城四處都變成工地,街上跑著大型工程車,一棟棟新樓拔地而起,吊車塞滿了天際線。
麥麥提·阿卜拉的弟弟原來是村子里有名的制刀匠人,就去了工地做木工活,因為能賺到錢。
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還帶動了周邊產業,工地邊突然冒出很多小飯館、超市、五金店甚至KTV歌廳。
麥麥提·阿卜拉大兒子,今年22歲,是個穿著西服的嚴肅的年輕人。去年,他在父親店鋪的隔壁開了間五金用品商店,有時候一天生意就幾千塊錢。
“我從2002年開始做刀子,現在跟我這個年紀的已經很少有做刀子的人了。”談到父親以及英吉沙小刀,他神情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