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霞
農民專業合作社“抱團”,讓農民面對市場時的自信更強了,對市場的影響力也增強了,還實現了買方市場轉為賣方市場的轉換,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了主動,農民利益也實現了最大化。
5月13日,筆者跟隨巴州致勝未來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閆慶治,來到尉犁縣團結鄉東海子村,村民王慶奎正在忙活著指揮工人建造鋼結構大棚,一道道焊花亮起,大棚顯得非常結實,筆者上前去用力蹬大棚架,棚架紋絲不動,特別堅固。
王慶奎是尉犁縣豐義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他建造這些大棚卻完全聽從閆慶治的建議,這是怎么回事呢?
其實,這是一種新生事物,巴州庫爾勒、尉犁、和靜、輪臺等四地的幾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聯合發展的方式,使單一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了再升級,使合作社成員再擴容,實力再增強、產業鏈條再延伸。
從單一到多元,合作社急需“變身”
巴州農民專業合作社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已經是“郁郁蔥蔥”。據一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州農民專業合作社增至890家,涵蓋杏子、棉花、香梨、蔬菜、果園雞養殖、牛羊養殖、生豬養殖、農機服務、加工、運銷、中介服務等多個行業。探索建立起了“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形式多樣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運作模式,專業合作社的作用日益顯現。
目前,遍布全州的農民專業聯合社不僅傳播著最新的生產技術,還帶著農戶勇闖市場,力量不可小覷。
但是,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單打獨斗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滿足不了社員的諸多需求,合作社急需“變身”的呼聲日益迫切……
2003年,從河南來到輪臺縣,在阿克薩來鄉阿克薩來村三組種植蔬菜大棚的閆慶治這方面的感受就特別深。
閆慶治是輪臺種植蔬菜大棚的帶頭人,十年來,在他的帶動下,輪臺縣的蔬菜部分實現了自給,而且很多維吾爾族鄉親在他的幫助下,都學會了種植大棚蔬菜的技術,一畝地頂以前十幾畝地的收入。目前上百個維吾爾族農民跟著他種大棚,阿克薩來鄉也成了輪臺縣和其他地方的菜老板經常來拉菜的基地了。
在這樣的勢頭下,去年,閆慶治牽頭成立了輪臺致勝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
從分散到抱團,市場競爭打出“組合拳”
然而,在運行過程中,閆慶治發現,雖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勢頭強勁,但在合作社數量迅速擴張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弊端。比如合作社資金力量不足,普遍存在集約化程度低、生產設施不配套等問題;大多小規模合作社由自由散漫慣了的農民組成,單打獨斗,沒有大局意識,各做各的,各賣各的,品質千差萬別,價錢有高有低,市場競爭形成了惡性循環;部分合作社在利益的驅動下,各自為政,互相之間通過競相壓價進行著低水平競爭,直接影響著其自身的良性發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很多農民合作社依然處于弱勢地位,很難得到大企業的認可。這讓他感到很困惑。
因為種植蔬菜,閆慶治和一些農業專家有著密切的聯系。他的困惑,在這些專家們的解析下有了一個清晰的思路: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通過規范和聯合,通過合作社與合作社之間的合作,形成“組合拳”,促使合作社做大做強,真正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他的困惑,恰恰其他一些合作社的負責人也有。所以,很快,他的想法就得到了尉犁縣豐義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和靜縣苗紅紅蔬菜專業合作社、庫爾勒聚豐棉棉花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響應”。
正當閆慶治為如何聯合而犯愁時,他結識了在內地很多地區已經成功地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強強聯合”工作的張浩。在他的豐富經驗的指導下,巴州致勝農民專業合作社今年3月在庫爾勒成立了,購買農資、選擇品種、種植技術、銷售網絡,全部實現統一,在市場上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這種把合作社聯合起來的模式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撐起了一片新的發展空間。
新式陰陽棚高投入高產出
從外觀看,這種鋼結構大棚和一般的鋼結構大棚還不太一樣,它建在一個傳統的大棚背后,棚內的中間有一道屏風一樣的東西。
王慶奎說,這種棚叫陰陽棚,是一種最新的高效、節水、環保的設施農業大棚,他是在閆慶治指導下開始搞的。
閆慶治說,通常蔬菜大棚后面四五米的地塊,由于后墻遮陰,常年閑置,造成土地資源浪費。這種陰陽棚就是在傳統大棚的北側,共用后墻,增加一個同長度但采光面朝北的棚,兩者共同形成陰陽棚。采光面向陽的稱為陽棚,采光面背陽的稱為陰棚。陽棚種植喜光蔬菜,陰棚則種植蘑菇、芹菜等喜陰蔬菜。“陰陽棚能充分利用陽棚后面的空間,共用一堵墻,節省建造成本。在冬天,由于有了陰棚的遮擋,陽棚的溫度也會提高?!遍Z慶治道出了陰陽棚的好處。不僅如此,陰陽棚還可以大大減少蔬菜的發病率或延后發病時間。
而栽菇后的廢菌料,經過簡單發酵,又是大棚蔬菜極好的有機肥。
這樣一個占地3畝的陰陽棚,建造成本為16萬元,雖然投入很高,但是王慶奎一點也不擔心。他告訴筆者,“我們總共5戶社員,共46畝地,全部建成這種新式大棚了?!惫P者問他,建這么多大棚,不怕菜種出來賣不掉嗎?
他自信地說:“銷路根本不愁,我們跟巴州致勝農民專業合作社簽了合同,就是按訂單種的,全部包銷,價格比市場價高,我算過了,至多兩年,全部成本就都收回來了?!?/p>
盡管這幾家合作社都是剛剛聯合起來,但是,根據市場需要,他們已經選好了一些品種,蔬菜西紅柿、黑櫻桃、白黃瓜、紅心白菜,都是極為優良的品種,都按綠色蔬菜的技術去種植管理,成熟后由巴州致勝農民專業合作社統一收購,一年可以收三茬。
庫爾勒聚豐棉棉花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志紅告訴筆者,社里的8戶社員,共有1700多畝地,以前都是種棉花,這幾年棉花價格都不是很好,但是種植成本卻在逐年上漲,特別是拾花的價格,棉農們很難有高收益。所以,今年大家在巴州致勝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指導下,種一部分蔬菜大棚。“雖然沒有種過,但是我們之間簽的有合同,合同上寫得明明白白,高于市場價收購我們的蔬菜,技術服務也是免費的,我們一點風險都沒有,干嘛不種呢。今年好了,明年還要增加種植面積呢。”
閆慶治說,“我們為啥敢和這些合作社都簽訂訂單呢,因為我們掌握了銷售網絡,另外,我們還有蔬菜配送中心、食品加工廠,品相好的蔬菜就通過蔬菜配送中心銷售,品相差一些的就用于加工。如果不是聯合做事,農民專業合作社永遠也達不到這個規模?!?/p>
尉犁縣團結鄉黨委書記馬光濤告訴筆者,鄉里的農民以前都是單一種植棉花,持續增收比較困難,風險也不易分散。所以鄉領導也一直在引導農民進行種植結構調整。這樣的陰陽棚在全縣是首個,縣財政按一個棚2.5萬元給予補助,還按照每棚每年3萬元的標準連續提供3年貼息貸款。
在采訪中,筆者感受到,農民專業合作社“抱團”,讓農民面對市場時的自信更強了,對市場的影響力也增強了,還實現了買方市場轉為賣方市場的轉換,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了主動,農民利益也實現了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