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賢龍

三星業績下滑并不出人意料。在喬布斯后蘋果的創新乏力下,依靠大屏、機海、快速三招獲得與iPhone分庭抗禮的Galaxy系列,成為使用率最高的手機。至少在中國的白領以上群體里,不是iPhone就是三星。三星手機的輝煌在2012年達到高潮。
好景不長,2012年,小米開始進入快車道,2013年更跨過300億元門檻,2014年預計接近800億元,同時,華為榮耀系列也利劍出鞘。顯然,三星將業績下滑歸咎于中國市場競爭是正確的。嚴格地說,從2014年開始,創新乏力卻還沒有放下價格身段的三星,將被擊穿價格底線的小米、華為超越。
手機行業顯然再次進入“創新缺氧期”:智能手機無論在系統上、應用上還是在外觀上都呈現“滯漲”特點,錘子、小米4等都不再有創新的驚艷,智能手機硬件的創新近乎停滯,就像iPhone誕生之前的手機市場一樣。
這種情況下的市場,只有兩個選擇:或者再次出現大創新、驚艷產品,或者快速主動降價,以利潤換份額。如果既不能創新驅動,又猶豫不決、不肯率先洗牌,色衰愛弛,昔日大佬的黃昏將來得很快,甚至更悲慘。
當然,降價也不是簡單地將原有產品價格腰斬就可以。在成熟滯漲的時期,挑剔的顧客反而要求半老徐娘必須賣萌,否則,簡單降價,只會被顧客直接“拉黑”,連寵信一下的機會都沒有。也就是說,三星不僅要降價,而且還必須用“微創新”(如外觀、材質等)讓產品價值感更高——這多少有點荒誕,既要出血降價,還要盛裝打扮,這不是讓廠家難做嗎?
是的,行業滯漲階段,如果你沒有特斯拉的創新,還想保持老大份額,除了“又好又便宜”,還能保持份額之外,其他的路,都是下滑。
丟掉幻想,面對現實。色衰愛弛不可怕,可怕的是進入心理更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