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慧
內容摘要:漢語語音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目前語音教學存在受重視度不夠,教學項目設置不合理,教學效果不理想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根據留學生在漢語語音學習中的特點和難點,通過單獨設課、分階段訓練;以交際性為原則編選練習素材;建立數字化課堂等方面的改革,語音教學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關鍵詞:語音教學 分階段訓練 交際性原則
一.問題的提出
語音教學是語言教學的基礎,漢語語音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學習一門語言是從學習這門語言的發音開始的,學習者學會較為標準的語音后,才能進行有效的交際,減少交際中的偏誤與失誤。W.F.麥基在《語言教學分析》中指出:“在學生練習口頭表達之前,重要的是使他們形成語言的發音。這點最好在一開始就做到,因為學生每學一個詞都會加深他的發音習慣。如果他一旦形成了錯誤的發音,將極難糾正。”留學生學習漢語時,漢語語音是第一個難點,也是一個會持續漢語學習始終的難點。
葉軍在《〈對外漢語教學語音大綱〉初探》一文中指出:“目前,對外漢語語音教學還存在三大問題:一是短暫的語音階段后,語音教學很大程度上被架空甚至放棄,中高級階段語音教學的目標不明確,沒有好的方法;二是語音教學階段中語音教學項目的設置和安排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難點、重點不突出,語音教學缺乏針對性;三是語音教學和其他教學配合不夠,語音教學沒能很好地貫徹交際原則。”在對外漢語傳統課程設置體系中,語音學習受重視度不夠。在大部分語言進修生的課程設置中,語音學習一般被納入初級階段的聽說課或者綜合課中,教學時長多為兩周至一個月,內容多側重在聲、韻、調等靜態的語音單位,學習方法多采用機械反復的聽、辨、讀練習方式,很少有持續一個學期以上的語音學習,專門開設語音課的就更少了。這種短時間內的密集強化教學模式直接導致“在口語表達的流利程度有所提高的同時,語音的標準性有所下降”。(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
為了改變對外漢語教學中語音教學比較薄弱、教學效果不太理想的狀況,結合廣東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全方位的教,立體式的學”這一教改課題中所提出的“一點兩面”教學模式,我們在語音教學實踐中從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方面做了改進,初步解決了留學生語音教學缺乏系統性和交際性的問題,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問題的解決
(一)語音教學單獨設課,分階段訓練
“一點兩面”教學模式的主要內容是通過集體備課以確定教學主要內容,分配教學任務,以漢語聽說與漢語讀寫這兩門課程為主干課程,然后根據主干課程所涵蓋的知識點,分別設置了口語交際、語音強化、漢字強化等實踐性課程,全方面實現留學生語言能力的訓練和培養。這一主干課程為中心,實踐課程相配套的設置體系,使語音課程成為一門獨立的課程,解決了語言進修生語音學習時間短,語音學習居于“附屬地位”的問題。
較短時間內完成過多過細的語音學習和訓練,是對外漢語語音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王漢為在《“標準”與“基礎”——基礎階段對外漢語語音教學的新思考》一文中指出語音教學“要適應當前的形勢,使多個層次的學習者都有適合自己的語音菜單,就必須確立‘基礎語音的概念,認真研究全部語音內容,像處理語法、詞匯一樣,分出層次等級來,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將幾乎全部的語音內容都定位為‘基礎。”因為“隨著整體語言能力的提高,對語音的要求也相應提高。這就要求語音教學應該是長期的、分等級的。”根據當前學界對留學生漢語語音課學習難點與重點的分析,借鑒目前通用的語音教材,我們在設置短期漢語進修生語音課時,安排了兩個學期共一學年的學習時間,根據語音教學中的難重點和語音項目自身的等級性,制定了分階段教學的策略,通過基礎和提高兩個階段來解決語言生語音學習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的問題。
第一學期為語音學習的基礎階段,主要是聲韻調等發音基礎知識的學習和練習。這一階段又分成兩個部分,在最初一個月時間里,學生學習漢語語音聲韻調的基礎知識,以支持學生對主干課程的學習和日常交際的需要,并為以后的語音學習打下基礎。但這一階段的重心不在糾音辨音,正如趙金銘先生在《簡化對外漢語音系教學的可能與依據》中所說的“整個的語音教學可采用‘蛛網式教學法,先拉線以后再織網”。比如聲調的學習,在這一階段主要是讓學生初步了解、掌握四聲的基本調值發音,教師給出一兩次正確示范讓學生跟讀就繼續到后面的學習,不會糾纏于學生發不好三聲調等難音,不然既耽誤教學進度又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語音學習失去興趣。聲調是漢語的本質特征之一,也是留學生語音學習的難點之一,聲調的掌握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貫穿整個語音學習階段。我們在一學年的學習中都安排了聲調練習,但是重點訓練是安排在第二階段,讓學生在語流和語境中練習聲調。
學生學完聲韻調的基礎知識后,即進入到專項訓練。我們根據語音教學中的難重點和語言生的實際交際需要,結合我院留學生的母語背景(主要是法語),將聲韻中的難點與重點,根據發音特征進行了歸類,分單元進行強化訓練,分批分期克服,計有“送氣音和非送氣音”、“舌尖音與舌面音”、“擦音、鼻音與邊音”、“不圓唇高元音i ”、“圓唇高元音u、ü”、“韻母o和e”、“前后鼻音”這七大單元。根據這一教學安排,學生在完成一個學期的語音學習后,也就學完了王漢為在《標準”與“基礎”——基礎階段對外漢語語音教學的新思考》一文中所劃分的一級基礎項目(包括大部分的聲母和韻母)和二級(準基礎項目)(包括聲調和小部分的聲韻母)。
第二學期的語音學習為提高深化階段。葉軍在《對外漢語教學語音大綱初探》中說:“主要用于標注漢語的《漢語拼音方案》是語音教學最重要的輔助工具,但這并不意味著拼音就是語音教學的全部,認為拼音教完了,教好了,語音教學的任務似乎也就完成了,這是教學的誤區。這種將語音教學等同于拼音教學的指導思想,必然導致語音教學的不完整。”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漢語表達能力,洋腔洋調的現象也更突出。洋腔洋調多出現在語流中。學生在讀一個個詞時沒有問題,但是一到說句子、讀短文時就出現調值不準,節奏不對,語調怪異等現象。
我們知道,外國人學漢語,語音的最大問題是“洋腔洋調”。對于“洋腔洋調”的形成,有各種不同解釋,但歸根結蒂在于學生沒有掌握漢語輕重音的規律和語調特點。如果學生有一個或幾個聲母、韻母發得不準確,是不能形成“洋腔洋調”的,因為一個音既構不成“腔”,也成不了“調”。何況漢語普通話的聲母、韻母對多數外國人來說并不是那么難,難點并不多。聲調有一點難度,聲調之難,主要不在單個聲調,就單個聲調來說,多數學生都可以發出來,難在聲調的連讀,一連起來,“洋調”就出現了,主要是學生往往把漢語的聲調跟他們母語的語調混起來了。(魯健驥《對外漢語語音教學幾個基本問題的再認識》)
因此在確定這一階段的語音訓練項目時,我們的教學目標轉向要求學生掌握語流音變中的語音要點。“從總體上說,在完成了《漢語拼音方案》的教學后,對外漢語的語音教學要把重點放在輕重音和語調的訓練上。”(魯健驥《對外漢語語音教學幾個基本問題的再認識》)參考《標準”與“基礎”——基礎階段對外漢語語音教學的新思考》一文中的所列出的三級非基礎項目(輕聲、兒化、重音、語調和音變),我們根據語流動態中涉及到的語音內容如節奏、停連、語速、輕重音等,安排了“聲調”、“句調”、“語調”、“節奏”、“輕重音”這五單元的學習。學生通過提高深化階段的學習,就能掌握聲調連讀、句子中的連調、如何正確停頓、如何讀對輕重音,如何用正確的語調來表達相應的語氣等語流中需要掌握的語音技巧。
從實際的交際角度來看,兒化一般對留學生的交際活動不產生較大影響,結合我院留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基本不接觸到兒化音這一情況,我們在課程中并未將兒化這一語音現象列為一個獨立練習項目,只是對聽說課中涉及到的部分兒化詞作了歸類與擴展。
(二)教學內容多樣化
留學生學習漢語首先接觸到的就是語音。傳統的語音教學多按常規的聲、韻、調、聲韻拼合、聲韻調拼合來進行操練。操練的內容多只有語音意義而沒有實際的交際意義。因此留學生一般對枯燥的語音學習最不感興趣,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語言進修生的學習目的性很強,交際性是他們學習漢語的首要目的。他們一般沒有耐心把拼音學得很熟后再開始學習聽說的主體內容。他們希望在每一節課上都能學會可以用于日常交際的詞匯或句子。“一點兩面”的教學模式強調:
語言教學是一種語言技能的培養,不同于一般的知識傳授,它必須讓學生由“知”到“能”,讓留學生“學一些,就懂一些,就會一些,就能用一些”,扎實提高漢語水平,因此,一定要堅持精講多練,重視練習、實踐對留學生學習漢語的重要性,但是,也要盡量避免枯燥乏味的機械操練,不能扼殺留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胡海瓊、丁力《留學生初級漢語“一點兩面”教學模式初探》)
在這一教學模式的思想指導下,根據語言進修生學習內容偏實用以及初級階段語言生漢語水平不高的特點,我們在設計漢語進修生語音課自編教材時,以“交際”為編排原則,舍棄單一的音節訓練。
1、重點詞、句的確立。根據聽說課與讀寫課這兩門主干課程的教學內容,通過確定重點詞、句,從語音的標準性方面來提高“說”的能力,保證學生的語音學習與其它語言技能(聽、說、寫)齊頭并進,從而提高了學生語音學習的積極性以及學習效果。重點詞、句的確定,盡量做到與主干課程相呼應,多為學生在主干課程中已經學過或將要學到的詞語、詞組、短句,完全不用無意義的音節,對語法不作處理(學生在主干課程“聽說”與“讀寫”課上已經學習過)。在介紹聲韻母時即做到音義結合,每一個聲韻母的介紹都通過具體的意義引出。比如用圖片數字8、鵝、筆、兔分別引出韻母“a e i u”,用圖片雞、橋、蝦分別引出聲母“j q x”。在聲韻母的專項訓練單元中,我們在選擇訓練音節主要以聽說課為參考范圍,多選用名詞、動詞、形容詞。比如在“送氣音與不送氣音”單元中選用“蘋果”、“葡萄”、“可樂”、“咖啡”這類學生已經掌握并有實際交際意義的詞語進行拼讀練習,然后再進行“你喜歡吃什么水果”“你喜歡喝可樂嗎”這樣的句式練習。在“舌尖音與舌面音”這一單元中,挑出“蔬菜”“興趣”進行拼讀練習,再利用這些詞進行“你喜歡吃哪些蔬菜”、“你對……有沒有興趣”等與主干課程相匹配的句式問答,不僅鞏固了既學知識,而且保證了語音訓練的交際意義。
以“交際”性為原則確定語音的教學內容,通過選擇重點詞、句進行相關的拼讀練習和句式練習,既不會在學習的初始階段因為糾纏于難音而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參照學生的實際漢語水平,將學生語音學習和交際活動相關聯,保證了學生對語音學習的興趣,解決了傳統語音教學中語音教學與實際交際相脫節,枯燥無味的問題。
2、適當安排與語音知識點及學生語言水平相匹配的歌謠、詩歌,繞口令、謎語等內容,增加課堂練習的交際性與趣味性,使語音訓練達到應有的效果。
留學生往往缺乏對漢語節拍的認識,或者一個字一個字往外蹦,或者不顧句意錯誤停頓。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把一些節拍分明、瑯瑯上口的歌謠、詩歌作為語音材料讓學生練習。另外語音學習容易流于枯燥,學生進行長時間的模仿產生厭倦感。在語音訓練中合理使用特別編寫的有目的性的曲目,就能極大地調動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在基礎階段中,我們在選擇歌謠時使用了《曉康歌謠學漢語》這套教材,主要考慮與聽說課內容相配套。雖然這套教材的使用對象是中小學生,但在實際教學中發現這套教材同樣適用處于語音學習基礎階段的成年人。這套歌謠包含了漢語最基本的詞匯和語法信息,歌唱及朗誦兩種版本使得學生在先唱后說的過程中,既能根據音樂的韻律感受漢語的韻律節奏,又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練習了聲韻調,還鞏固了他們所學的詞匯和語法知識。比如在“擦音、鼻音與邊音”這一單元中,在練習“r”的發音時,我們選擇了這套教材中的“人口歌”,這時學生已經學習了數字的表達方式,當讀到“中國人口十三億,全世界第一”這句時,都能根據動漫內容推算出“億”的數字意義。在“圓唇高元音u、ü”這一單元中,選擇了“十二生肖歌”,學生通過歌謠了解了中國的生肖文化,然后再進行“你屬什么”的句式問答,學生都非常踴躍。
詩歌的選擇難易程度要適中,以此來培養留學生對漢語節奏感的體會。在整個語音的學習階段,我們都會在每一單元選擇與語音訓練目的相一致,學生易理解、易誦讀的五、七言絕句。比如在“舌尖音與舌面音”這一單元選擇李白的《靜夜思》,在“擦音、鼻音與邊音”這一單元中選擇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在“o與e”這一單元練習中,讓學生誦讀駱賓王的《詠鵝》一詩。這些詩歌本身旨意明確,基本都有了通行的英譯文本,學生在理解上障礙較少。
在語音提高階段中,由于學習內容的重心轉向了語流中的音變、停頓、輕重音,因此韻律重復較多、歌詞簡單的民歌就成為非常有效的語音材料。比如《彎彎的月亮》、《好一朵茉莉花》、《在那遙遠的地方》等。學生在學唱這些歌曲的過程中,通過不斷重復出現的旋律來體會、掌握停頓、輕重音。這些平時課堂中學習到的詩歌、歌曲為學生掌握后,又成為他們參加學院每年舉行的漢語朗誦比賽的參賽項目,更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了學習效果。
3、結合相應的語音訓練項目,適當穿插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介紹。比如在“u、ü”韻母這一單元的練習中,從“月”字出發,讓學生組成“月亮、月餅、賞月”等詞,并介紹“嫦娥奔月”的民間故事。在“不圓唇高元音i”這一單元中,從“七”字引申到“七夕節”。這種與具體語音練習目標相結合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介紹,既讓學生練習了語音,又練習了詞匯,更讓學生通過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習俗而提升學習興趣。
(三)教學手段的改進
在傳統的語音教學中,舌位圖、唇形圖占有重要地位。教師向學生講解發音部位、發音方法,然后作示范,帶領學生進行音節操練、聲調練習。這種傳統教學法有兩大不足:一是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授課教師的普通話水平及授課經驗,教師普通話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二是大部分留學生并沒有語言學基礎,舌位圖和唇形圖對留學生來說專業抽象,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不能很好掌握發音要點:
對于多數學習漢語的外國人來說,語音是一種基本熟巧,所謂“口耳之學”,要通過口來實踐、模仿,通過耳來辨識,而不是靠語音知識。這跟其他要素的學習性質是一致的。我們的教學對象多數沒有語言學背景,特別是沒有語音學背景,企圖通過講解發音部位、發音方法等理論,教會他們語音收效肯定不大。只能靠適當的教學方法,通過實踐讓他們學會。(魯健驥《對外漢語語音教學幾個基本問題的再認識》)
當前留學生漢語語音學習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所使用的傳統教學方法并不適合留學生語音教學需要。
多媒體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對外漢語語音教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優化手段。正如張普在《21世紀——數字化對外漢語教學的新時期》中說:“以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光盤技術、網絡技術、自然語言理解技術等現代高新技術為核心的新一代教育技術,引發了人類教育領域的一場空前深刻的革命,這場革命正在進行之中。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的全面應用,正在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并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與學的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我們在留學生語音教學中結合現代教育技術,大量借助現代視聽媒體進行語音講授和語音練習,充分發揮了多媒體教學形象生動、信息量大、表現力強的優點,留學生語音教學從呆板枯躁轉至生動形象直觀,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授聲、韻、調等內容時,我們利用了北京語言大學的語音教學軟件《漢語普通話語音教學系統》來輔助語音教學。該套軟件中的發音動畫庫“對漢語的每個發音單元制作了完整的發音器官動作軌跡動畫”(《漢語普通知語音教學系統》使用說明書),繪出每個聲母和韻母的發音動畫,以及聲母和韻母的拼合動畫,從而一改傳統教學中教師對舌位、唇形的非直觀描述。留學生可以非常直觀的看到每個聲韻母發音部位、發音方法,氣流的強弱、韻母口腔、舌位的開合和高低變化情況。學生通過直觀的動畫庫,對比自己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糾正易錯音和發對難發音就很容易了。該套軟件還有預設課程和自設課程,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自行安排教學內容,再配以現場的引導、示范和糾正,學生很快就能掌握一些難音的發音方法,體會到漢語與其母語在發音方面的異同,學習效果非常明顯,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得到了提高。
三.結論
在語言進修生的課程設置中,語音課成為一門獨立課程是保證語音學習系統性和連貫性的前提。根據留學生語音學習的難重點,實行分階段教學是語音學習系統性和連貫性的具體落實。基礎階段側重聲韻教學,讓學生在一開始就掌握正確的發音方法,同時對漢語的聲調有初步的認識。提高階段則以減少洋腔洋調為目標,訓練學生在語流中掌握聲調的變化及語調、輕重音。
語音學習教學目標的實現,還需要優化教學過程以起到支持作用。語音學習是留學生學習漢語時碰到的第一個難點,也是持續學習始終的難點。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能動性,在確定了語音學習的階段性目標后,以交際性為內容編選原則,與其他課程相配合,同時輔以現代教育技術,從而滿足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要求,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語音學習的興趣,改變了過去語音教學效果不理想的狀況。
(作者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國際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