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利
內容摘要:培養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至關重要。本文分析了在培養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所扮演的多重身份和發揮的多種作用。教師的身份更復雜,責任更重大。
關鍵詞:自主學習模式 教師引導 學習者自主
一、研究背景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在全國各地高校進行了多年,成效卓著,但仍然存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目前的教學環境和語言環境下,非英語專業本科生外語綜合能力培養提高仍有以下諸多困難:英語課堂人數過多,外語交際活動難以開展;學生外語認知策略和情感策略知識欠缺,缺乏外語學習的動機;多數學習者不能積極利用各種資源,創造外語學習環境進行有效的自主學習等。在這些困難的制約下,非英語專業學生多數英語學習效率低下。即便努力通過了國家四、六級英語考試,英語實際應用能力仍然不夠,不具備必要的外語交際能力,難以適應未來工作需要。
大學英語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習者的英語水平,更重要的是通過老師的指導和督促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綜合能力。自主學習理念是目前外語教學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提高外語教學效率、幫助外語教學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習者的外語自主學習能力是外語教學的重要目標。自主學習不僅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而且是一種學習能力,它不僅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在校學習成績,而且是其“終身學習”和畢生發展的基礎。教育部高教司2007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學習、自主式學習方向發展”。
培養大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意味著我們的目標是使他們最終具備獨立自主的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學習的時間、地點和材料以及對自己的學習效果進行監控、調整和評估的綜合能力。但是,正如Benson & Voller (1997:63) 所說的,“自主學習決不是沒有教師參與的學習”,“教師在促進學習者自我實現并定期向他們提供幫助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Holec(1981)曾經指出,自主學習能力不是天生的。不同的個體需要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程度的努力來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相對以前的傳統教學模式,要培養大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所承擔的角色和責任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二、教師在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中的不同角色和作用
(一)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新模式
基于前期問卷調查和個別談話的結果,以及目前我校教學實際,我們研究制定了相應的培養學生自主能力的基本模式,即:課堂內外結合,線上線下互動,三位一體(教師引導與學生自主相結合;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實施動態監測和評估)的培養模式。
在培養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的整個過程當中,教師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并非讓教師的存在變得可有可無,而是對不同階段和過程中教師的身份重新定位,使教師發揮更靈活、更得當、更有效的作用。
(二)教師作為培訓者
在培養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前期,教師需要擔當“培訓者”的角色,對學生進行以下三方面的培訓。其一,向學生介紹什么是“自主學習”及其重要性。通過專題講座,改變新生對自主學習的錯誤認識,了解自主學習的基本含義和內容,掌握自主學習的特點和意義,提高學生對自主學習本身的認識。讓學生明白,在這樣一個信息瞬息萬變、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每個個體都不能指望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受用一生。只有適應時代發展,終身學習才能在社會中擁有一席之地。其二,給學生培訓“計算機與網絡應用基本技能”。盡管中學階段計算機與網絡應用方面的教育已經大大提高,但是由于中國目前城鄉教育不平衡的現狀,大學一年級新生中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特別是來自偏遠山區的學生對這些方面的知識和應用十分欠缺。因此,向他們培訓計算機與網絡應用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使學生了解計算機的基本操作,熟悉并基本掌握運用網絡進行英語學習的技能和方法,同時認識大學英語網絡教學的優點和特色。其三,對學生進行“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以及社會—情感策略”方面的介紹。元認知策略主要包括集中注意,自我管理,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等具體策略;認知策略包括重復,歸類,演繹,利用目的語資源,利用視覺形象,利用關鍵詞,遷移,推測,記筆記,總結,重組和翻譯等策略;社會—情感策略包括提問,澄清和協作等策略。這些策略的介紹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至關重要。
(三)教師作為引導者
教師引導與學生自主相結合這一基本模式貫穿于培養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各個環節。例如:在確定學習目標和擬定學習計劃的時候,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就必不可少。學生自己制定的目標或者過高或者過低,往往會失去學習目標的指導意義。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的高考分數和入學后的測評幫學生分析英語學習中個人的難點和弱點,從而制定出比較科學的、切實可行的短期奮斗目標和長期學習發展規劃。學生在明確的目標指引下才能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一旦短期奮斗目標成功實現,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動力會更大,學習效果就會更好。除此以外,在確立學習內容和進度,選擇學習方法和技巧等方面,都離不開教師積極穩妥的引導和學生一定程度上自主的結合。
(四)教師作為組織者
在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充當的是組織者的角色。自主學習“不僅僅意味著獨自學習”(Pemberton, 1996)。自主學習使得傳統的“T-S”(teacher-students)的學習模式轉化為“S-S”(student-student)模式成為可能。為了使這一學習模式最優化,教師需要組織學生成立學習小組,開展合作學習。
這種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學習方式有以下優點:其一,促進了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體意識和精神;其二,小組成員之間互相監督,有利于形成競爭氣氛,激發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其三,小組成員之間還可以分享成功的學習策略,共同解決出現的問題,進行相互測試評估等,不僅有效地減輕了教師的負擔,而且在實踐中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endprint
學習小組可以開展豐富多樣的合作學習活動。例如:單詞記憶方面,學生之間可以采用教師推薦的方式或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互測;英文寫作作業,小組成員之間可以互評互改,然后交由教師評審,其中的優秀作文可以上傳至公共油箱,QQ群共享或班級學習論壇展示;聽說練習方面,除了按照教師統一部署完成規定內的訓練任務,小組可以自由選定課外練習內容,如聽英文廣播,收看英文電視新聞,看英文雜志報刊,利用網絡搜集感興趣的時事或科技方面的英文資料,然后進行英文交流,解決問題,共同分享等等。總之,教師合理、科學的組織,學生積極、熱情的參與,使得在合作學習模式下,參與者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和熱情更大。
(五)教師作為監控者和評估者
學習過程監控和效果評估是外語學習者的一項重要技能,更是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Oskarsson認為“自我評估過程能使學習者在課程結束或單元結束后評估他的總成績”或者“對學習者所學的內容不斷地進行反饋或者監控學習過程”(1978)。通過監控和評估,可以促使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任;使他們看出理想的水平和實際語言能力之間的差距;從而促使學習者獲得更強大的學習進取心(Bailey, 1996)。但是,自我監測和評估在目前的學習和教學條件下實施仍有難度,因此,“引導學生自我評估,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Blue,1988:114)。
作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過程中的監控者和評估者,教師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動態的學習監測和評估:(1)每周教師向學生發放學習任務和進度自查監測表,學生根據完成情況填寫,每周末上交學習進度自查表;(2)教師根據學習內容,定期設計試卷和測試方式對學習者的學習完成效果和程度進行測試和評估:(3)利用網絡資源創建在線英語學習論壇,師生學習QQ群以及e-mail公共郵箱等,教師和學生可以利用這些網絡平臺進行交流和溝通,學生可以匯報學習進展情況和出現的問題,教師可以及時地予以解答。(4) 要求學生養成記日記或周記的習慣。通過記日記或周記,學生可以對語言學習的成效和經驗缺陷進行反思,促使學生逐漸養成自我分析,自我評估的能力。(5) 教師和學生一對一面談。教師可以針對某個學生的個體情況進行指導。
三、結語
“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是現代教育的根本目標。”(束定芳,2006:26)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正是基于這樣的目標。自主學習基于人文主義的“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習理念,是目前教育界積極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自主學習能力的獲得,是一個把外部學習技能內化成自己的能力的過程。學生在養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在校成績,更可以因為具備了這一能力而終生受益。
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教師不再是傳統教學模式中簡單的知識的輸灌者,而是扮演著多重角色,發揮著比以前更重要作用的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教師既是自主學習必備知識技能的培訓者,又是學生安排自我學習進程各方面的引導者;教師既是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優秀組織者,又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理智的監控者和評估者。教師的身份更復雜,責任更重大。
[基金項目:西安工程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13ZXSK40)]
(作者單位:西安工程大學人文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