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聰穎
內容摘要:猜讀教學指一種教師引導學生憑借以最原始的文言文閱讀語感,獨立推測文本字詞句段篇之意,再充分利用外在學習資源,進行考證、解疑的文言文教學策略。猜讀重在“猜”,即猜測、猜疑,猜出文本的顯性和隱性含義,為探究和建構提供推力。
關鍵詞:猜讀 自主體驗 探究建構
猜讀教學指一種教師引導學生憑借以最原始的文言文閱讀語感,獨立推測文本字詞句段篇之意,再充分利用外在學習資源,進行考證、解疑的文言文教學策略。它有三大好處:
一.尊重原始體驗
“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是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堅持的教學理念。但是,現實的語文課堂上老師的活動幾乎占用了學生的全部時間,擠盡了自主學習的空間。新課程要求我們要“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然而,我們如何才能踐行這種理念呢?先入為主地“講解”實際上沒有注意到學生對文本的感知、理解與老師有不小的差異。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學。
比如《阿房宮賦》一文,如果不能認真梳理字面意思,不能了解每一個字所代表的概念內涵和文化意義,就不可能深入理解文旨,學生單靠老師的講解如同霧里看花、隔鞋搔癢。如“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一句,如果老師只是略作翻譯,提點關鍵字詞,但是因為學生沒有經歷逐字逐句推測意思的過程,沒有經歷再次創造的體驗,也就沒有真切地感受到杜牧所描述的阿旁宮的富麗堂皇、規模宏大,所以無法體會到《阿房宮賦》所承載的作者情感與思考。另外學生也喪失了咬文嚼字、積累文言文詞匯的機會。比如“盤盤焉”中的“盤盤焉”什么意思?“盤”這個詞怎么疊用了?“焉”是作助詞解,還是兼詞等?學生閱讀必然會產生這些問題,如果教師給他們機會,讓他們猜讀、查證,學生就會明白“盤”在這里做“盤旋”的意思,疊用則變成了形容詞,即形容“盤旋的樣子”,而“焉”還有“然”的意思,合起來可理解為形容阿房宮依山而筑盤旋上升的樣子,學生就會想象到阿房宮恢宏龐大、俯視天下的氣勢,原始的閱讀體驗得到最大限度的展開。
二.激發探究熱情
猜讀策略還可以有效落實“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發展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等先進理念。學生經歷自主咬文嚼字、自主再造想象的過程其實就是自我探索的過程,就是從咬文嚼字到整體感知的過程,就是從未知到已知的過程,就是從初識到認知積累的過程,學生因而打開了一個個新的知識格,仿佛進入迷宮一般,激發求知探索的熱情。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自主體驗的過程必然伴隨著考證、求解、除疑、分類、舉一反三等思維活動,自然會使他們的最大程度地促進自主學習,激發探究的熱情。學生在猜讀過程中必然攪動已有知識和技能儲備,自主地推測文意,并與之對比,既鞏固了舊知,又發現了新知。更為重要的是,學生不斷地產生疑問,遇到理解上的屏障,這時他們就會利用外在資源尋求驗證、解決,為“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提供可能。《阿房宮賦》是一篇賦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悟出本文與教材中其他絕大多數的遣詞造句的方法不同,當看到題目中“賦”字的時候,便會想到,它的什么意思,這是什么文體,與“記”“說”等古文文體有什么不同。學生如果手頭有足夠的資料,就會查閱,這樣就打開了“賦”之門,從了解賦的產生、流傳到后來的衰落,從賦的形式到賦的內容等方面逐步了解了與賦有關的文化常識,感受到它在遣詞造句方面的獨特作用。這就為他們進一步閱讀奠定了背景知識。
三.促進自我建構
現代學習理論告訴我們,學習的過程就是自我建構的過程。學生原始的閱讀體驗得到盡情展開的同時,新舊認知必然碰撞,產生矛盾沖突,在不斷順化和同化的過程中知識結構、思維能力、情感體驗就會不斷地重構,取得進步。猜讀即能產生許多疑問,學生憑借這些疑問即能貫通新舊認知,促進自我建構,如同點燃導火線,引爆爆炸點。
《阿房宮賦》言辭華美,形式工整,無論描寫敘述,還是指點評論,無不情透紙背,堪稱經典。但是學生只有通過親自體驗,才能感悟它的精妙之處。因為學生通過猜讀,產生多樣問題,就會逐步探知文本的絕美之處,更新文言文詞匯積累,并且會潛移默化地受其影響,使用賦文鋪排、夸飾的遣詞造句之法,講究嚴絲合縫的布局謀篇。學生親自觸摸文本,就會對文本產生真實、真切的體驗,為自我建構提供了最堅實的基礎。
總之,猜讀策略本質上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文言文教學中的具體運用,只有放手讓學生親自咬文嚼字,探究質疑,才能更好地破解文言文教學之困。
(作者單位:江蘇睢寧縣王集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