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琦瑤
內容提要:上世紀二十年代,伴隨著美國在全球經濟海洋上千帆競發,五光十色的新消費形態讓一代美國人沉醉于奢華的物欲,揮霍無度的夜夜笙歌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標志。小說家菲茨杰拉德將這個“歷史上最會縱樂,最講炫耀的時代”命名為“爵士時代”,他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被稱為是那個時代的見證。
關鍵詞:爵士時代 符號標志 時代見證
當二十世紀的華麗大幕徐徐開啟,跟隨廣大黑人的遷徙腳步,一種源自南方鄉村的音樂旋律紅遍美國——這就是至今風頭不減的爵士樂。乘著飛揚樂聲的翅膀,上世紀二十年代,年輕氣盛的美國在全球經濟海洋上千帆競發,五光十色的新消費形態讓一代美國人沉醉于奢華的物欲,揮霍無度的夜夜笙歌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標志。或許是響徹城市夜空的爵士樂見證了太多的起伏與悲歡,小說家菲茨杰拉德索性將這個“歷史上最會縱樂,最講炫耀的時代”[1]命名為“爵士時代”。因為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2]贏得的滿堂喝彩,菲茨杰拉德本人也被公認為這個時代的代言人。
《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本拿在手中你可能會驚訝于它篇幅單薄的小說,它真能負載為作者帶來的“編年史家”的盛名嗎?
一.十年一覺“美國夢”
按照后世一些評論家的說法,比起很多歷史教科書來,《了不起的蓋茨比》更接近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歷史。但該書終歸是作家“白日夢”的產物。故事主人公蓋茨比來自西部,曾因貧寒讓人橫刀奪愛,暴富之后,他不惜重金在紐約長島買下一幢與初戀情人黛西家隔水相望的豪宅。幾乎每天他都要舉辦鋪張的夜宴,竟只是為了吸引黛西的眼球。就在蓋茨比即將鴛夢重溫之時,黛西駕車撞死了丈夫的情人,卻和丈夫一起嫁禍蓋茨比,致使蓋茨比殞命于不明真相的死者丈夫的槍口。
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并非該書流傳至今的主要因素。當你乘著作者華美的語言之舟,逆流回到作品重現的那個時代,和故事的主人公一同開展他的追夢之旅,一種繁華落盡、曲終人散的蒼涼之美,定能帶給你強大的心靈震撼——蓋茨比,一個似乎已經實現了“美國夢”的年輕人,最終難逃夢碎人亡的命運,折射著一段什么樣的歲月呢?
對于歷史不算悠久的美國而言,上世紀二十年代無疑是一個值得書寫的年代。當歐洲列強忙于修復“一戰”創傷的時候,工業化的澎湃大潮卻使這片幸免戰火的新大陸乘上“繁榮號客車”。在分期付款消費模式的助推下,汽車、收音機大步走向家庭;“人造纖維、香煙、冰箱、電話、化學制品(尤其是化妝品)以及各種各樣的電器設備……需求越來越大”[3];擁有產權房屋不再是夢想,隨著房價走高,房地產逐漸演變成投機的工具,“每個人都掙著土地的錢,地價攀升到令人難以置信的高度”。[4]
旺盛的消費激情,點燃了人們的財富夢想。無數財富英雄的傳奇事跡似乎也在昭示人們:美國給了每一個人均等的機會,只要努力奮斗,人人都能成功——這就是“美國夢”!
顯然,蓋茨比是那個火熱年代眾多追夢人中的一分子。他奮斗的全部動力,源自那段因為財富鴻溝而失落的未了之情。他購置長島豪宅的真實目的是讓黛西看到這道鴻溝已被抹平。在寥廓的星空下,他一次次凝望黛西家門口的那盞綠燈,以柏拉圖式的理念整理記憶,編織夢想——物質富有只是他“美國夢”的一半,只有黛西重回身邊,這個夢才圓滿無憾。
但已為人婦的黛西不再是蓋茨比心中的那個女神了。她在蓋茨比的臥室痛哭流涕,只因巨額財富與她失之交臂;她答應續寫前緣,是因為不可抗拒的物質誘惑;在關鍵的抉擇面前她又舉棋不定,是因為她得知蓋茨比的財富來路不正、風險巨大。“她的話音中充滿了金錢”[5],她的內心極度冷漠,以至于蓋茨比為她付出生命代價她都無動于衷,一走了之。
如果說蓋茨比的“美國夢”還有一些理想主義色彩,那么,黛西的“美國夢”只剩下物欲了,而后者正是那個時代的主流。異化的消費、膨脹的欲望,使物質繁榮的“爵士年代”出現了深深的精神危機,也使曾代表歐洲移民對正義、自由、平等向往的“美國夢”徹底變質。在小說的尾聲,作者告訴我們,蓋茨比的長島別墅,正是當年荷蘭水手登陸之地。“那些為建造蓋茨比的別墅而被砍伐掉的樹木,曾經在此迎風飄揚,低聲應和著人類最后的也是最偉大的夢想”[6]。在那些不復存在的樹木的見證下,幾個世紀以來,干百萬人冒著被海浪吞沒的危險,到達他們心中的彼岸,在荒蕪的美洲大陸,建立了全新的文明。現在,當驗證財富夢想的水岸豪宅拔地而起,曾經的蔥蘢樹木,竟變身為冰冷建筑物的結構部件;而它們應和過新大陸人的高貴夢想,更被物化成赤裸裸的“金錢夢”!人們在得到的同時又失去了什么?掩卷沉思,你一定感悟良多!
二.似曾相識燕歸來
在衰退與發展的此消彼長中,交織希望與迷茫的人類又一個百年開始了。雖然沒有世界大戰的炮火硝煙,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已經讓世界各國交足了學費。當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經濟增長幾近停頓之時,在另一個大陸,一個東方文明古國正在上演崛起的神話。
高速增長的經濟,正將前輩繪制的美好藍圖化為現實,也使中國成為全球最耀眼的新興消費市場。“舊時王謝堂前燕”的汽車正以超常的速度“飛入尋常百姓家”;闊綽與氣派堪比蓋茨比別墅的水岸豪宅在各大城市也不鮮見,開發商稱其“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所以這才是“詩意的棲居!”(不知海子、海德格爾在天有靈作何感想?)更不用說令人眼花繚亂的快速消費熱點帶給都市持卡一族的每一次心動和每一度“月光”。
對比菲茨杰拉德筆下的那個年代,好好打量、靜靜思索眼前的中國社會,再手捧《了不起的蓋茨比》細細品味,你會發現一幅幅早已凝固于書中的歷史畫卷正被重新展開。書中反復提到蓋茨比那遮遮掩掩、欲說還休的所謂牛津出身,不知你是否會聯想到某位“打工皇帝”身陷其中、越描越黑的“學位門”?當聽到好友提醒小心駕駛時,車技蹩腳、膽大心粗的貝克小姐一句“反正別人小心就是了!”[7]這樣不負責任的準馬路殺手在剛步入汽車社會的中國絕非少數;還有,“藥房”老板沃爾夫山姆操縱的“1919年世界棒球聯賽的那筆交易”[8]的虛構情節,誰會想到若干年后會由中國足協高官與眾多球員聯袂組成的豪華陣容在現實中真實出演?endprint
一面是財富狂歡的高歌猛進,一面是道德滑坡、人心不古的驚心現實,如同一枚硬幣的正反面,立體地呈現出當下中國與“爵士年代”的諸多相似元素;而一旦我們試圖破解某些財富傳奇的密碼,或許會和那個時代的知識精英一樣寫滿一臉迷茫。作者不動聲色地告訴我們,蓋茨比的萬貫家財來自他和朋友聯手操縱的一家“藥房”。當時美國實施禁酒令,沒震住癮君子,反而培植了一個地下市場——“成千上萬的藥劑師獲準可以根據醫生的處方賣酒,而這項措施一旦缺乏嚴密的跟蹤檢查將很難被嚴格執行。”[9]靠著“藥房”,蓋茨比賺到“第一桶金”。這個帶有“原罪”色彩的白手起家故事,與改革開放年代一路走來的中國民營企業家們的經歷何其相似!在為蓋茨比送葬的時候,他的父親說:“假如他還活著,他會成為一個大人物的,就象詹姆斯?希爾那樣的人,他會為國家建設出力的。”[10]按照蓋茨比向善的本性,這是很可能的結局。可以想象,在華爾街論壇上,功成名就的蓋茨比笑談間為往事懺悔的情景,就像今天“聯想”的柳傳志坦陳當年賴過賬,“新希望”的劉永好承認賣過摻水飼料一樣。到底怎樣評價這些財富巨子的灰暗歷史呢?是無情清算或許引發一座財富大廈的轟然倒塌?還是一味遷就、寬容而任由其帶來主流價值觀念的失衡?在這樣的復合矛盾面前,在更多宏大的命題帶來的困惑與苦悶面前,菲茨杰拉德同時代“迷惘一代”的多數作家選擇了自我放逐的流浪,而我們的選擇呢?
蓋茨比沒能走進華爾街。在一聲殘忍的槍響過后,他年輕的身軀永遠留在菲茨杰拉德筆下的那個年代,又隨著菲茨杰拉德這部驚世作品的一版再版,隨著不同面孔的英俊小生銀幕上的真情演繹,隨著不同年代評論家們視角不同的評說,在一代一代的讀者心中復活。
與蓋茨比一起復活的還有那個“最會縱樂,最講炫耀的時代”——不是在電影里,而是在現實中。從道德層面看,人們有一千個理由將這樣的時代拒之門外;但因為暗合某些歷史規律,誰也阻擋不了它輪回的腳步。在我看來,菲茨杰拉德命名的這個年代,已經披著華麗的外衣,散發世俗的氣息,靜悄悄地不請自來。換句話說,就在你我渾然不覺中,或許當下的中國正在復制又一個“爵士年代”。這樣的觀點聽起來肯定刺耳。畢竟,當哀怨的薩克斯管吹落“爵士年代”的一地玫瑰花瓣,盛筵散盡的漫漫長夜給一代美國人留下了痛苦的集體記憶——文學評論家認為,天才的菲茨杰拉德通過小說曲終人散的結局表示了對山雨欲來的先知先覺;而歷史教科書上明白記載:“爵士年代”的盡頭是股市崩盤后曠日持久的大蕭條。不是說今天的中國注定會以這樣慘烈的方式結束這一輪的經濟周期,但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一個不變的真理。最少,頭頂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會提醒我們前進腳步更加穩健。
注釋及參考書目:
[1].《轉引自《20世紀美國文學史》 楊仁敬著
[2].《了不起的蓋茨比》 菲茨杰拉德著 劉峰譯 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版。
[3]. [4]、[9]. 《浮華時代——美國20世紀20年代簡史》 劉易斯·艾倫著 汪曉莉、袁玲麗譯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P122、P202、P185。
[5]、[6]、[7]、[8]、[10]《了不起的蓋茨比》: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版 P107、P161、P51、P152、P150。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社會學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