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華
內容摘要:本文從當代語言的規范化角度來審視教材中《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的語言,指出其不規范、不合理的一面,但作者同時重審不應以此苛求作者。
關鍵詞:《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語病 例說
現行人教課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三單元選錄了梁實秋先生的回憶性散文《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該文通過一次演講的情景表現了梁任公才華橫溢、博聞強記、開朗直爽、認真細致、幽默風趣、穩健瀟灑等特點,表達了作者對老師的崇敬之情。文章篇幅短小,語言簡練,意味深長,精彩紛呈,是散文中的精品之作;簡練、傳神的語言正好表現出梁氏語言風格。但因時代關系,而今從規范化的角度來看文章語言多有不規范甚或錯誤之處,現摘錄并解析如下:
①大約在民國十年左右,清華學校請他作第一次的演講,題目是《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的情感》。
析:句中“大約”是一個表示估計意義的副詞,“左右”雖是個方位詞,但用在數字后邊表示概數,也是有估計義,同一個句子一個數字一前一后都用表估計意義的詞語,顯然犯了語義重復的毛病。另外,“清華學校請他作第一次的演講”是一個偏正短語,從上下文來看,最好將“的”刪去并在“作”后添一“了”字,即“清華學校請他作了第一次演講”,如此才能與下文銜接貫通。
②我很幸運地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
析:“演講”是動詞,“篇”是名量詞,“聽到一篇演講”不通,應改為“一次演講”。其實文章題目即為“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改后題文更顯一致。
③但是他們沒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析:這是一個明顯的歧義句。可以理解為“那些蒞臨清華演講的人對清華沒有多少印象”,也可以理解為“聽演講的清華師生對那些來作演講的人沒有多少印象”,顯然文章要表達的是后一種意思,從而突出梁任公先生演講的過人之處。歧義的成因在于“他們”在句中既可以看成主體也可以看成客體,如果“能”后加上“給我”即消除了歧義,“他們”只能理解為客體,語意便明確了。
④大部分他都能背誦得出。
析:“大部分”和“都”一個表部分一個表全部,二者放在一起顯然有邏輯毛病,究竟是表部分還是整體不得而知。應該將“都”刪除更符合實際。
⑤記憶力便又暢通。
析:“記憶力”是指“記住事物形象或事情經過的能力”,能力“暢通”不搭配,應改為“記憶便又暢通”。
⑥聽過這演講的人,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外,不少人從此對于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
析:“發生”“愛好”謂賓搭配不當,“發生”換做“產生”。
⑦這四句十六字,經他一朗誦,再經他一解釋,活畫出一出悲劇。
析:這個句子主語部分是“這四句十六字”,謂語中心語是“畫”,主謂不搭配,“畫”作為動作義是“用筆或類似筆的東西作出線或作為標記的文字”,“字”不會“畫”,“畫”的是“筆或類似筆的東西”或使用者(人)。但梁任公先生當時在“朗誦”“解釋”,靠的主要是嘴巴,所以不妨將“畫”換做“描繪”——文字語言皆可以“描繪”。
需要強調的是該文畢竟是距今有些時日的現代作品,加上作者梁實秋先生多年遠離大陸這一漢語規范土壤,所以我們不必苛求梁先生。只是我們在吸收作品精華體會文字簡練的同時也應樹立一個語言規范意識,以免混淆是非。以上是筆者在教學該文時師生共同質疑的結果,歡迎眾家批評指正。
(作者單位:江西贛州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