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華
內容摘要:高考語文試卷,往往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而在具體培養時,教育教學過程中往往存在不如意的地方,老師沒法做到心中有數,學生也是一頭霧水。如何做到老師胸有成竹,學生隨心所欲,是本文探究的重點。作者提出了四點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語文教育 大綱 理念
對語文老師而言,平時忙著備課、上課、批改作文,很難有自己靜下心來思考的時間。高一、高二忙著完成教學任務,到了高三才有機會冷靜下來進行反思,但相對于注重平時知識積累的語文而言,這似乎有點為時已晚了。因而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應該作長遠的打算,對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應該從高一一入學抓起,我想經過三年的持之以恒,學生不但有了良好的學習成績,而且語文素養上了一個新臺階。具體做法是:
1.心中有大綱,心中有學生
要知道,老師的教,最終要回歸于學生的學有所得。老師熟知了教學大綱,理清自己這三年的培養計劃。進行教育教學時,教師應注重學生人生閱歷的歷練和語文素養的提升。不要有“唯成績為一”的念頭。現代社會,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他們在父母雙親的寵愛、溺愛中長大,每個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寶,含在口里怕化了的個體。除了父母的影響外,更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的培養與教育。相比較父母而言,學生更容易接受老師的想法與教育。基于此,語文老師應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善加引導,讓學生樹立自主意識,在學習做事時不固執己見,學會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經過一段時日的影響和培養,相信學生就會融入集體,積累豐富的人生經驗,為以后的成人、成才打下基礎。
2.心中有理念,心中有希望
學生個性差異很大,尤其是高中學生,自我意識強、敏感、好沖動。他們覺得自己已經長大,再不需要別人的呵護與約束了,在做事時往往表現出逆反心理,唯有如此,才能方顯與眾不同。因而,作為老師,揣摩準了這樣的心思,就可以善加利用,通過上課、課外閱讀等方式來引導教育學生。比如,社會上涌現出的正能量事例,也許學生在沒聽到或讀到這些事例時,個個會表現出無所謂的神情,但經過上課和課外閱讀,獲得這方面的情況時,就會有所觸動,個個義憤填膺,在是非觀念的驅使下,會做出正確的反應,促使人格修養不斷完善,學習能力不斷提升,而且學會了尊重和理解他人。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老師對學生有了希望,學生也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師要是平時對學生有所關注、有所希冀,學生就會心存善念,會用更努力的表現來回報老師,也許平時你眼中的“另類”,通過教育方式的轉變,假以時日,也會成為熠熠生輝的星光,做到這,師生共成長,何樂而不為?
3.心中有想法,心中有關愛
教育成效不可能一蹴而就。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也就是說的這個道理。教育來不得一絲的急功近利,為了求成績,而枉顧了學生的終身發展,這種教育可說是失敗的教育。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成績至上,眼中只有成績好的學生,而冷落了其他的學生,這樣做的后果一方面助長了好學生傲慢的情緒,無形中讓他們養成唯我獨尊的毛病,進而變得自私自利,連平時最起碼的為他人服務搞值日都做不好,更何況是其他了;另一方面促成了其他同學消極情緒的滋生,反正我們是被冷落的不入流的角色,何苦要做一個乖學生呢?這些不穩定因素,抑制了個體 健康身心的發展,更妨礙了班級良好學風的形成。而結果往往是平時被看不起的那些學生,卻成了心存感激每逢節假日時時送來祝福短信的人,相反你眼中的好學生畢業后也就杳無音信了。
愛的教育是我們提倡的教育,它滋生出了無數希望之花。
4.心中有成績,心中有未來
語文教學注重平時的積累。只有積累豐富的學生,才能走得更遠,跑得更快,飛得更高。教師心中有了美好的藍圖,就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有意識加以描繪。通過課前5分鐘展示平臺,讓每個學生推介自我、推介美文,特別鼓勵學生原創,通過一段時間的堅持,既訓練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也讓學生有了主動、自覺學習的興趣。學生作為沒有獨立的個體,加上其他因素的束縛,或許只能生存在狹小的空間,雖說“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真正做到的也就寥寥無幾,古人有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注重課外閱讀的引導,也就彌補了這一方面的缺憾。好高騖遠提倡不得,腳踏實地更應強調。高中三年,拼搏高三,或許只為了那一個心中的夢想,但在這三年中要是讓學生有了健全的人格,做事能積極主動,追求完善的自我,或許我們的教育成功了一半,但這卻成了學生終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語文教育任重而道遠,作為教師應將育人放在首位,傳遞知識固然重要,但全面發展、長遠發展更能對社會的進步、繁榮產生內動力。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夏回民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