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近年來,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許多外語教學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得到了外語教師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教學模式受到了各高校的很大推崇。該模式有效地解決了教師和學生接觸少,交流少等以教師為中心的一言堂的舊教學模式所產生的消極影響,推動教學了改革的進程, 提高教學效果。
一.互動教學的含義及理論依據
互動式教學,是指在教學環境中,教師“教”和學生“學”相互作用的一個整體性動態過程。具體表現為:教師施教和學生認知的課堂活動過程,學生與課程資源間的互動過程,學生間的互動過程,學生與大教學環境間的互動過程。與傳統的單向傳輸知識的教學法不同的是,互動式教學將教師和學生同時納入多維互動情境之中,以教學問題為基本教育媒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而使學生自覺主動、創造性地學習。強化人與環境的影響,以產生教學共振,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法。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活動若以學習者為中心,他們就會更有興趣和動機,通過與外界互動作用和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解讀新的信息。同時被利用的原有知識也要根據具體事例的改變而重新構建。該理論給使我們認識到:知識的建構是雙向的,互動的;教師無法將現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只能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索去發現,學生只具備主體地位,發揮了主觀能動性,才會在以往知識基礎上形成新的構建;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多邊教學環境的創建者,指導學生自發完成自我建構。
布魯納德的認知學習理論。提出教學要以“學習者為中心”,這與建構主義的理論是相吻合的。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主要是學生的活動,教師處于從旁指導的地位。規則、原理不應是由教師灌輸,而應是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通過對所學對象的觀察、分析、歸納等邏輯思維活動自己去發現,即發現學習。發現學習能激發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合作學習理論是興起于美國的一種教學理論和策略體系,強調學習過程中的合作關系。是指即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使學習者在小組和團隊中按明確的責任分工,進行的互助學習。基于責任和信賴的合作學習能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支持,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改善交際能力。
二.互動教學模式的設計和形式
互動式教學模式應該是多維度的,有多種媒介參與、多環境下的教學模式。
2.1課堂教學互動模式
師生互動是課堂教學最常采用的一種互動方式。良好的師生互動能夠避免任課教師的“一言堂”,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同時還有助于師生之問培養深厚的感情,學生從情感上接受任課教師,從而優化教學效果。提問法和任務導入法是師生互動最常利用的方式。
生生互動,就是指學生之間的互動。常用的互動方法有分組討論、模擬場景、學生講座、短劇表演等。它能提升學生的整體參與性,激發英語學習的興趣。為了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讓學生多開口,教師要設計學習任務,并提前分配給學習小組,使學生能夠有所準備,以增加課堂參與互動的人數。課前設計的內容一定要與學生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小組學習分工具體明確,引導學生更多地參與課堂活動。在課堂教學時,教師還要具有掌控全局能力和細致的觀察力,能夠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英語基礎積極地進行勸導、鼓勵,才能收到較好的互動效果。
人機互動。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技術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之一。常見的課堂表現形式有多媒體課件、音頻、視頻、網絡聊天室、BBS、在線答疑、網絡課堂、E—mail、電子書等等。這種互動方法有其突出的優點,比如知識量大、查找方便、節省時間、更新及時、生動直觀、圖文并茂、引人人勝等。人機互動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和開放性,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的學習場景。
2.2 課堂外互動
教師之間的互動,是教師課前備課和課后總結交流的有效方式。教師集體備課活動,應加入教學流程,而且師師互動應制度化、規范化。教師可以就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探討,把成功的教學方法統一化以促進整體教學目標的實現。師師互動的形式是多樣的,說課比賽;或就課程安排、教學設計、教學心得在教研活動中進行溝交流;課堂設計展示;隨堂聽課;觀摩教學等等。與學生一樣,教師之間在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教學水平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這種寶貴的教學資源在互動教學模式中,是不能缺少的。教師之間的互動,可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實現思維、智慧的碰撞,使原有的教學觀念得到更新和完善,以達到更高的教學目標。
盡管教師在課堂上努力組織學生互動,但課堂的時間總是有限的。學生真正發展英語綜合能力的實踐應該在課外,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課內與課外之間的互動,是以課內學習為鋪墊、以課外學習為能力發展的補充方式。自主學習網絡平臺為學生提供了課外英語學習的資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興趣、愛好及將來的就業趨向有目的地進行聽、說、讀、寫、譯等各項技能的學習和操練。學校可根據學生的上機時間和完成任務的情況納入學生的評價體系。
此外,學校的第二課堂也課外互動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成熟的英語角, 來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內容多樣的英語廣播或者學生自編自演的英語表演, 既豐富了校園文化, 又鍛煉了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還可進行口語、演講、歌曲大賽, 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等等。這些活動, 對于學生學習語言的能力無疑是有益的。教師要在第二課堂活動中,就學生的實際問題進行指導, 給以客觀分析和研究, 和學生一起總結出更加科學的教學方法, 運用在第一課堂, 長此以往, 這種“互動”也能使英語教學水平得到切實的提高。
三.教師在互動教學模式中應具備的素質和遵循的原則
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要成功地開展課堂教學活動,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也就是語言表達能力、協調能力、應變能力和決策能力。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反應敏捷,能及時處理討論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善于與學生溝通思想,把握好討論的話題、時間和方式等能力是決定互動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
在多層次、多元化交互式的互動模式中,教師要參與到各互動環節之中,全身心地投入,認真地設計和組織教學環節,要有足夠的激情。教師的激情往往會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能他們夠積極的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愿意成為長期互動的主角。
由于摒棄了過去全盤準備,課堂上照搬教案的老方式,教師為了進行優質的互動式教學模式要做大量的準備,不僅要備課,還要“備學生”。使學生既能夠充分掌握知識,又能主動參與課堂教學,這就要求教師站在一個全新的視角對既往的教學模式進行重新設計。
為了使學生能夠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還要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傳授學生自主學習策略,改變學生的依賴心理。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安排適當的教學內容;要關注每位學生的點滴進步,及時做出表揚,學生遇到困難和出現錯誤時,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況,和學生一起分析原因,引導學生順利地越過障礙。此外,還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人格,不放棄每一位學生,使他們在不斷互動中,增強信心,提高責任感和學習的自主性。
[基金項目: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 (2012.12-2014. 6) 大學英語互動式教學模式的研究 項目編號:L12DYY024]
參考文獻:
1.馬武林,張曉鵬. 大學英語混合學習模式研究與實踐[J] 外語電話教學,2011(5).
2.董明.大學英語課堂“生生互動”模式初探[J] 外語與外與教學,2004(5).
3.李潔莉.大學英語大班化教學中合作學習可行性的實證研究 西安外國大學學報[J],2007(9).
(作者單位:沈陽大學外國語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