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香
“對比”和“襯托”這兩個詞常常如影隨形,使得我們對這兩種手法的認識也比較模糊。那么,這兩者之間有沒有關系?又有著怎樣的關系呢?我們試從古詩詞入手來了解兩者之間的關系。
首先,例舉運用對比手法的詩句。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有這樣的兩句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它描繪出的生活畫面就有尖銳的對比效果:一邊是富人“奢糜費”,另一邊是窮人的“斷饑腸”。詩人就通過這樣的強烈對比熔鑄自己對現實的控訴,形象地揭示出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反映出人民的苦難,揭露了執政集團的荒淫腐敗。由此,我們就可以這樣去理解“對比”,它是把兩個性質相反的事物(或一個事物兩個截然相反的面)加以對照,表現出極端鮮明的差別和對立,以這兩個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面)共同突出作品的主題,或者共同表達作者的情感。換句話說,如果去掉這兩個事物中的任何一個(一個事物兩面中的任何一面),主題的揭示就不夠完整,情感的表達就不夠全面。
當然,有一點還需注意,就是對比手法中的兩個性質相反的事物之間的比較是在同一層面進行的。就拿“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來說,這處對比是在“生活狀況”這一層面進行的比較,凸顯出富人和窮人天壤之別的生活差距。所以,對比手法就是把黑與白、曲與直、動與靜、喜與愁等有差別或對立的兩個事物(或一個事物相反的兩面),放在一起,在同一層面加以對照,共同表達主題,這兩個形成對比的事物(一個事物的兩面)之間沒有主次之分。
除詩歌外,古典小說中也有運用對比手法的。如《水滸》第三十七回“黑旋風斗浪里白跳”,寫李逵和張順“兩個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浪中間,一個顯渾身黑肉,一個露遍體霜膚。兩個打作一團,絞做一快,江岸上那三五百人沒一個不喝采。”一黑一白相對,在清波碧浪中,更顯得黑者黑,白者白,兩個英雄好漢的力博,不但引得圍觀者喝采,也激起讀者的濃厚興趣。所以金圣嘆在此批曰:“絕妙好辭。清波碧浪,黑肉白膚,斐然成章,照筆耀紙?!笨磥?,無論是主題的揭示,作者情感的表達,還是人物形象的刻畫,都是可以運用對比手法的,它起到強化描寫的作用,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說到“襯托”,我們自然會想到清人毛宗崗的精辟論述,他在評批《三國演義》時,在“群英會蔣干中計”這回的批語里寫道:“文有正襯,也有反襯。寫魯肅之老實,襯托孔明之乖巧,反襯也;寫周瑜乖巧,以襯孔明乖巧,正襯也?!边@段話為襯托作了很好的注解,其中包含兩個重要信息。第一,襯托這種藝術手法也是兩個事物之間彼此相似或相對的關系,但其中一個事物為賓體,另一個事物為主體,描繪賓體是為了襯托主體,使主體的形象鮮明突出,強調一個“襯”字,兩個事物之間有主次之分;第二,這兩個事物之間如果是類似、相似的關系,那就是正襯;如果是相反或相對的關系,那就是反襯。
我們仍以古詩文為例來弄清襯托的概念。周敦頤《愛蓮說》:中“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一句就包含了正襯和反襯兩種手法。用陶淵明愛菊的清高品格正襯出“我”愛蓮的高潔品格更可貴;用李唐來世人愛牡丹的庸俗來反襯出“我”愛蓮的高尚品格,目的都是為了突出“我”這個“主體”品格的高尚。王冕《白梅》中“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兩句也是典型的反襯手法的例子。詩中以“桃李”在春暖三月吐蕊襯托“白梅”在寒冬傲雪開放,用“混芳塵”的慵懶媚骨襯托出“著此身”的堅毅高潔,這樣的反襯,使得兩者在性格氣質上截然不同的特征非常鮮明,白梅的形象就更突出,作者對白梅的贊美之情就會表達得更充分。當然,王冕《白梅》中“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兩句,除了前面剛提到的一組以“桃李”襯“白梅”的反襯外,還有一組反襯,那就是用冰天雪地的惡劣環境襯托出白梅耐寒傲雪,品質高潔,這同樣屬于反襯的范疇,環境的“惡”襯出白梅的“高”,只是這一組反襯中的兩個事物的比較不是在同一層面的??梢姡r托中兩個事物之間相似或相對的比較可以在同一層面。
綜合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簡單地理清“對比”和“襯托”的概念:對比是把兩個性質相反的事物在同一層面進行比較,共同表達主題,兩個事物之間沒有主次之分;襯托是把兩個性質相同或相反的事物在同一層面或不同的層面進行比較,兩個事物之間有主次之分,以次襯主。以此來看容易混淆的“對比”和襯托中的“反襯”就有了明顯的區別,雖都是相反的兩個事物之間的比較,但一個是沒有主次之分共同表達主題,還有一個是有主次之分,以次襯主。
(作者單位:江蘇句容市行香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