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東
“厲行勤儉節約”絕不是放在口頭上,要“全面納入課堂教學”,落實在具體實踐中、體現于日常學習生活中,才能引導廣大學生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以實際行動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一.讓學生真正認識勤儉節約的意義。
一方面給孩子宣講勤儉節約的感人故事,從小樹立“節儉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樹立孩子的節儉意識,必須從他們的內心深處入手,改變孩子錯誤的思想觀念,教育他們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做起,從自我做起。朱柏廬的《治家格言》中有這樣一句話:“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大意是即使一頓粥,一頓飯,也應當想到它來的不容易,即使是半根絲,半縷線,也要想到勞作的艱辛。它提醒人們要時刻注意節約用度,珍惜勞動的果實。顯然加強小孩子的節儉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因為任何一種好習慣都是從小養成的。通過講解古今中外節儉節約的故事,讓他們明白“細水可以長流,節儉也是財富”這個淺顯而又深刻的道理,從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觀;通過身邊一些勤儉節約的小事,可深入淺出、以小見大地理解其中的道理,使孩子明白,節衣縮食可為家庭減輕負擔,節水節電可為國家節約能量,通過長期的節儉活動,真正堵住身邊流失的財富。因此,有意識的選一些感人故事,并把它帶入課堂,充分利用班隊會活動進行宣講,讓孩子在心中形成健康的消費心理和精打細算的習慣。另一方面從多種正反案例的對比中使孩子深切感受到勤儉節約的重要性。從地球的資源危機到人類的過度消費、從父母的辛勤工作到一部分孩子的好逸惡勞、從同學中的熱愛勞動、勤儉節約到好吃懶做、浪費嚴重,在多種案例的對比中是使孩子深切感受到勤儉節約的重要意義。勤儉節約不僅是為自己節約,更重要的是為我們的父母、他人、國家、人類奉獻自己的一片關愛、一點美德。
二.從小事著手,嚴格要求,引導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古人有一句名言叫“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里講的“小”就是小事,我們平時每天都會遇到很多小事,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都是從這樣的小事做起的。例如教師在通過學生愛惜書本、節約用水、不亂花錢等生活細節著手,及時引導,長此以往,習慣成自然,就會內化成固定的好習慣。此外,教師還要善于發現和表揚發生在學生身邊勤儉節約的人和事,要創設勤儉節約的育人環境和輿論氛圍,以促使學生早日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是在各種活動和實踐中形成的,因而開展形式各樣的活動,是引導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的一種必要的途徑和方法。班主任召開“養成勤儉節約美德”的主題班會,通過講一個勤儉節約的小故事;學一個勤儉節約的名言警句;算一次身邊資源浪費的數字;看一部有關勤儉節約的宣傳片;做一個節約宣傳員、節約監督員、節約小先鋒;比一比節約金點子;制定“班級節約制度”、制作“班級節約箱”等系列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崇尚勤儉節約的觀念,爭做勤儉節約的好少年。學校經常舉辦“勤儉節約名言警句”書法展;“節約金點子”手抄報展;“校園節約三十六計”短文展;“廢品小制作”展覽;建立“學校節約制度”,節約環保回收站等,號召大家積極行動起來,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還可以把“勤儉節約”和少先隊的有關活動有機結合。如:開展“獻愛心捐款活動”,把自己積累的零用錢捐給學校的紅十字基金會;開展“手拉手”的捐書活動,把自己看過的優秀書刊捐給其他貧困地區的小朋友;開展小學生“珍惜勞動成果”書畫展及夏令營等活動。同時倡導學生不比闊氣。
四.家校配合,共同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的習慣。
教師應該與家長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培養小學生勤儉節約好習慣的工作。第一要求學生在打扮上不要過分,不要追求新奇時髦,更不要互相攀比。第二教育學生不要亂花錢,不隨便向家長要錢。平時不挑食,不經常買零食吃,能節約的錢一定要節約。第三要教育學生珍惜自己和別人的勞動成果,對家里、他人、國家、集體的財物都要愛護。吃飯時不亂倒飯菜,節約水、電,隨時注意隨手關燈、關水龍頭,愛惜書本,不亂撕書本,也不亂削鉛筆,愛護桌椅、門窗、教學儀器和體育設備等。
父母、親屬、教師共同參加節約資源活動,向孩子和周圍的小朋友宣傳節約資源的重要意義,幫助他們提高節約意識,并帶頭樹立珍惜資源、節約資源的良好風尚。一起做老師,積極參加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活動。
(作者單位:甘肅會寧縣丁溝鄉張莊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