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川+侯興杰
“誠”即誠實誠懇,主要指主體真誠的內在道德品質;“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體“內誠”的外化。千百年來,誠信被中華民族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和道德修養。
然而,近些年來,誠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長,誠信成了“傻冒”,失信成了“能耐”,這些不良社會現象也不時侵蝕著潔凈的校園。面對誠信的缺失,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究竟怎樣更好地弘揚美德,恪守誠信呢?
一.識清現象:誠信缺失——令人心憂
(一)考試作弊屢禁不止。
據筆者親身觀察,近些年學生作弊行為還是較普遍的,而且作弊工具更加現代化。
(二)作業抄襲習以為常。
現在孩子確實很聰明,但往往冠以“聰明”,卻不由得讓人可惜。作業稍有難度,收之不做,等明日抄襲。
(三)荒廢學業假話連篇。
講假話,以學校為由,騙取家長錢物,用于上網、吃零食;以身體不舒服為由,騙老師批假,逃學玩樂。
(四)失竊現象時隱時現。
近年來,學校失竊事件最為嚴重。在失竊的財物中,有書本、隨身聽、現金等等不一而足。學校對這些失竊現象大多是除了教育本人之外便不了了之,能夠查出來僅占少數。
二.觀察透視:失信緣由——令人汗顏
(一)家庭不良因素影響。
大部分家長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視或根本不進行道德品質方面的引導。少數家長全然不管孩子的一切,任憑孩子“自由發展”,有的甚至把錯誤思潮帶回家中,對孩子產生負面的影響。
(二)媒體污染腐蝕心靈。
隨著社會的發展,部分影視等大肆渲染暴力、情色,我們成人看了可能會有些警醒和借鑒作用,而處在生長期發育期的廣大學生就未能看到這些,他們或許只會看到其中的糟粕,或者有意無意地就會重蹈劇中反面人物的覆轍。
(三)社會環境負面影響。
有不少學生認為,現在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毒米毒酒事件不斷,虛假廣告、虛假新聞屢禁不止;價格欺詐隨處可見;人才市場有假文憑,文藝界有假唱,體育界有假球黑哨……他們認為現在社會沒有什么誠信可言,做老實人“吃虧”,講信用的人“無用”。
(四)學校德育工作滯后。
在當前學業的壓力下,各學校普遍存在著德育工作滯后的現象,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一是重視不夠,德育工作只是應付檢查,流于表面。二是方法簡單,內容單一,學生很難接受。三是學風不正。部分學生只是抱著混日子的目的來的,很難靜心學習。
三.提出對策:誠信建設——撥開云霧
(一)氛圍熏陶是誠信教育的前提。
古時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說法,是很有道理的,環境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才能形成良好的品質,而學校是學生最經常、最主要的生活、學習的環境。因此,加強校園道德氛圍建設,優化誠信教育的環境,才會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啟迪,情操上得到陶冶,從而使他們誠信品質得到升華,良好的道德氛圍熏陶是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前提。
(二)教學滲透是誠信教育的關鍵。
課堂是教育實踐的主要場所,也是德育的主要渠道。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變化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表現得最多。因此,抓住時機在教育教學中滲透誠信是誠信教育的關鍵,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
我們教學時,要重視學科知行統一和融合互通,把誠信滲透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學校教育與學生思想品德行為表現要相一致,注重語文學科的人文體現。學生在朗讀課文時,定能感受到作者所要傳達的情感,訴說的為人處事之道。教師要善于抓住時機,結合教學內容,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寓誠信人物、事件于課堂教學之中。如“狼來了”這個故事學生都很熟悉的,故事中的小男孩兩次撒謊騙人,失去了別人對他的信任,才導致了最終被狼吃掉的可悲下場。教師要抓住這個契機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讓學生懂得:一個不具備誠信的人,最終只會害了自己。誠信是無價的!從而自然而然地引出“如何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好學生”的討論。
(作者單位:江蘇淮安市盱眙縣開發區實驗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