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偉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善于調動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時,教師只有飽含感情地教授知識,學生才樂于理解、接受。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調動學生的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語言的渲染營造朗讀氛圍。語言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主要中介因素。教師語言是否幽默、具有魅力,是否能展現流動的韻律之美,是否能營造一種感染力及導向力,是學生能否深入理解每一篇課文的內容及體會作者情感的重要條件。語文教材中《美麗的小興安嶺》《火燒云》《五彩池》《觀潮》《草原》等都是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火燒云》中有這么一段:“晚飯過后,火燒云上來了。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我通過朗讀,引導學生想象晚霞斜照大地的瑰麗畫面。“火燒云的變化極多,紅通通的、金燦燦的……”“又像這個……又像那個……”引導學生去觀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觀潮》,“那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千萬輛坦克同時開動……”我繪聲繪色的朗讀,將“天下奇觀”呈現在學生眼前。教師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讀中,以語言來渲染,使學生入情入境,不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更喚起美的共鳴,使學生領略到自然美,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塑造情感形象。教師生動形象的表演,勝似千言萬語的生硬說教,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有感情地朗讀。比如在教《黑孩子羅伯特》這課時,我特意表演了羅伯特在得知麗莎病重,他毫不猶豫捐錢時“摸”“吸”“沖”“掏”的動作,表達了羅伯特竭盡全力救要救麗莎的心情。在故事的高潮,采用這種“以演助讀”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促使他們深入體驗角色的情緒變化,加強自我的情感體驗,把自己的感情自然地表達出來。
利用多媒體技術引讀。現代多媒體技術適時恰當地介入教學活動,能產生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的絕妙功效,可以快速降低感知的難度,優化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高明的語文教師善于借多媒體來構架一座教與學的情感彩橋,師生置身其間會油然而生一種親近感和真實感。這時,師生便可無拘無束地交流體驗。如在教學《回聲》一課時,我用課件演示了聲波在橋洞中形成的路線,使學生形象地了解了回聲產生的原因,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富有感情地把全文朗讀出來。
從欣賞中體會情感、讀出情感。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皆是名篇佳作。每篇均是“情動而辭發”的情理統一體。為此,教師要設法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欣賞品味。語文教師的情感應融入課文,然后從課文中走出來誘導學生進入教材、進入意境,去體會、去領悟,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比如,教學《一夜的工作》一課時,當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后,我作了簡短激昂的演講和飽含感情的朗讀示范,并多次播放錄音,配上悠緩的音樂,讓學生邊欣賞邊反復讀。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也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學生在朗誦中,把歐陽海舍身救列車的那種精神升華到了極點,加深了學生對英雄的敬佩之情,以至于有些同學在讀的過程中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多形式練習,促進學生感悟與思考。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促進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生的朗讀水平才能得到不斷的提高。在教學中,應由教師的指令性轉為學生的選擇性,讓學生自己選擇所喜歡的,進行多種形式的感情朗讀,如分角色讀、邊演邊讀、配樂讀等,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
指導互動評讀,提升學生感情朗讀的能力。“一千個讀者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在朗讀時可以采用評讀,讓學生互相幫助、互相啟發,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已的潛能,快樂地學習,提高朗讀能力。課堂上,我努力使學生成為學習主人,鼓勵學生互評,互相合作。同時,我也經常參與到學生的評讀之中,一段時間下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評讀效果明顯。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是提高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唯有做到調動起學生的情感,才能達到有感情朗讀的預期效果。
編輯 吳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