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云泉
在2010-2011學年度北京市學校發展現狀評價報告中,學校干部、教師、學生、家長四個評價主體對我校“教學工作現狀”的評價最低,主要是學生的作業與考試“負擔”過重。2010年7月,初三年級主任相慧芬在總結會上沉重地說:“今年中考各科成績很好,特別是數學有突破。但這都是教師們苦干出來的,今后能否不這么辛苦也能取得好成績?”這種教師累、學生苦的處境,令我們萌發了改變教學現狀的念頭。基于此,學校提出了“減負增效”的目標,期望通過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減輕學生的負擔,提升教育品質。
教師自發行動落實“減負增效”
初中語文組主動探究“人文奠基”系列課程。為使語文回歸到“人的教育”,我校實施“親子共讀”工程,開展各種語文實踐活動,如接力日記、詩文朗誦等。學生劉宇寧說:“一開始我很反感寫接力日記,認為不應該留這專門‘寫假話的作業,而該留一些‘真正有用的卷子……然而,如今我們都盼著。我真的更愛語文課了!”學生劉睿軒媽媽反饋:“非常感謝老師推薦《綠野仙蹤》這樣的好書給我們閱讀,我好似又回到了童年……作為家長,沒想到語文課還能這么上。”
初中數學組主動探究“輕負高效”教學模式。數學組對“數學為何走不出題海戰術?”“學生學數學為何被動?”等問題進行研討,決心從“優選教法,激發興趣;精講精練,培養能力”等方面改進教學,并舉辦了“數學好聲音”“數學論壇”等趣味體驗活動,開展小課題探究,形成學生小論文集《青芽》。
學校穩步推進落實“減負增效”
教師自發探索取得的成效,使我們感到“減負增效”的可行性。雖然擔心教學質量下滑,但決心通過系統設計,實現“減負增效”。
優化環境,創設氛圍。“尊重信賴、相互關心、承擔責任”的學校文化是“創設良好氛圍”的行動指南。各班精心布置“書香教室”,營造和睦溫馨、有凝聚力的班集體;學校加大校園環境美化和管理力度,使之成為一座園林。這樣的環境氛圍使學生們更喜歡到學校來參與各項活動。
創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減負”必須以學科為基點,以改進教學方式為路徑,以調整課業的“質”與“量”為突破口。基于這樣的共識,各學科、各年級精心規劃,大膽嘗試,穩步推進,全面追求“減負增效”。如初中化學組開發出“化學牌”,在“玩撲克”中學生記得輕松,學得有趣味、有動力。
豐富教學方式,增進學習興趣。“從‘量的角度來講‘減負,是一條死胡同。”我校探索出了“減負”的新思路——讓學生帶著興趣學習,才是真正的“減負”。如,初中語文組構建了“人文奠基”系列課程,其中包含“早起誦讀詩歌”“整書深度閱讀”“周末家庭影院”“語文實踐活動”“接力日記”和“班級圖書館”六部分內容,走出了讀、品、悟、行相結合的教學新路。
優化作業,減輕負擔。為了減輕負擔,教師結合學情,分層布置,精選精練,提高作業有效性。初中數學組精挑細選,分層設計出《數學寒假作業》專題版、基礎版、精華版,形成自編習題集——《水滴集》。
分層評價,以生為本。初一、初二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備課組開展了期中、期末分層檢測、評價,指導學生自選試卷,讓每個學生都體驗成功。
“減負增效”的成效與跟進
我們努力在點、線、面上打開“減負增效”的局面,從構建綜合型課程體系,轉變教與學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更具趣味性、有效性。
目前,以課程為引領的教學方式變革在“減負”中漸入佳境。校本作業開發切實可行,“減負”探究行動深得參與者認可,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增強,學生們的歡聲笑語、矯健身姿成為校園中的常態風景。我校學生的體質也得到了增強,體質健康達標率由2011年的85.9%提高到2012年的88.1%。
“減負”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今后,我校將繼續認真貫徹北京市教委有關“減負”的八項要求,扎根實踐探索,力爭實現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編輯 吳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