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紅梅
進行學情分析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教師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率的必要前提。只有準確分析學情,才能制定符合課標要求的課時目標,才能從容面對學生的課堂生成,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那么,如何科學地進行學情分析呢?我認為通過6個關鍵途徑搜集實證材料進行學生情況分析,可以更好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進行課前預設調研,了解學前問題調整預設方案。學情分析的內容很多,分析時要抓住本質內容,針對所教新知識,對學生的知識基礎、基本能力以及學習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進行課前預設調研。首先,確定調研對象。在班級中隨機抽取好中差三名學生,作為三個學習層次學生的代表進行調研。其次,確定調研問題。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教學重點確定兩至三個調研問題,對調研的學生進行訪談或筆試。第三,調研分析。教師對調研結果進行深入分析,調整教學重難點。第四,制定解決方案。教師根據調研獲取的實證材料對預設方案進行調整,設計有效突破難點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制定基于學生問題的解決方案。這種課前預設調研的學情分析方法盡管需要占用教師一定的時間,但效果非常好。
注重課堂觀察傾聽,了解生成問題,及時調整教學。課堂上呈現的學情最直接,也是最真實的。如果教師能夠充分關注到學生的課堂生成,及時把握學生的生成問題,并根據生成問題適時調整和改進教學思路,將會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在把握學生生成資源時,應該注意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通過認真的觀察和傾聽,及時了解學生所思、所想,并以此為依據合理地調整教學環節、設計教學問題,適當地調控教學進程;二是讓生成資源成為學生進一步探究和討論的內容,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和精彩。
進行教學效果檢測,了解新知掌握情況進行教學反思。教學效果好壞不能單憑教師的主觀臆斷,需要教師選擇科學的方法搜集反映教學效果的證據。進行教學效果檢測時可以采取當堂檢測的方式,及時了解學生掌握新知的情況。當堂檢測一般是在離下課5分鐘左右進行,因此,題目數量不要太多,題目難易度可仿照例題,這樣就能檢測出學生聽講的效果。如果一半的學生都沒學會,這時教師就要從教學方面找原因,進行反思,及時進行調整和補救,制定學生指導計劃和教學改進方案。
進行典型錯例收集,了解作業情況進行針對指導。通過典型錯例收集,積累學生作業中的共性問題,也是一種掌握學情的方法。學生典型錯例的收集,對于單元復習或全冊復習課的教學設計都能提供很好的學生問題實例,圍繞學生的問題去設計復習課將會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在進行典型錯例收集時,教師可將學生的典型錯例輸入電腦,復習課上可采取辨析改錯的方式對學生易錯處進行指導,這樣的復習課學生更感興趣。
進行檢測問題分析,了解問題成因進行及時補救。檢測也是了解學情的一個有力途徑,檢測后的問題分析更是對學生知識綜合掌握情況的一次學情分析,因此教師一定要做好檢測卷的質量分析。分析就要用數據說話。每次檢測后,教師可以進行錯題統計,將失分率高于30%的題目進行重點分析,制定補救措施,然后出幾道類似題進行補救練習,最終使學生能夠靈活掌握。
關注學生情感因素,了解學困生形成原因激發學習動機。對學困生進行學情分析涉及兩個因素:一是認知因素。了解學生在知識掌握過程中有哪些知識沒有掌握,并有計劃地進行輔導。二是情感因素。學生的情感因素是非智力因素,教師要分析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情感障礙有哪些,是學習方法不得當,還是厭學、畏難、緊張等,可以通過聊天、觀察、與家長溝通等方式探究原因。只有準確分析學生情感障礙的真正原因,教師才能制定有效的輔導策略,幫助學生克服消極情感因素,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何科學地進行學情分析,如何有效利用學情分析是非常值得我們研究和思考的。只有通過多種途徑分析學生的情況,教師才能找出問題背后不容易發現的原因,才能通過教學設計將其與教學內容和目標進行有機整合并轉化為教學素材,使課堂教學更有實效。
編輯 吳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