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惠彬
摘 要: 環境和發展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是給子孫后代留下青山、綠水、藍天,還是給子孫留下金山、銀山,是我們一直討論的問題。對中學生進行環保意識教育,幫助中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觀念,增強中學生積極參與環保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是地理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鍵詞: 地理教學 環保意識 環保教育
環境和發展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給子孫后代留下青山、綠水、藍天”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直接關系著地球上60多億人的命運,因此,環境保護成為新世紀的主題,好的環境需要靠全世界的關心、愛護。青少年時期所受的教育對于一個人環境保護觀念的形成至關重要。充分發揮初中地理教學德育的作用,積極對中學生進行環保意識教育,幫助中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觀念,增強中學生積極參與環保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是地理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在長期的地理教學實踐中,就環保意識教育方面進行了如下總結。
一、基于目前普遍認同的“關于環境的教育,在環境中的教育,為了環境的教育”的環保教育模式,明確地理教學在學生環保意識教育方面的目標和任務。
地理教學內容包含大量“關于環境”的知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中學環境教育大綱中,有一半以上的內容與地理相關,例如人口、資源、環境及其相互間的關系等內容始終包含于地理教學中。在實際地理教學中,要培養中學生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等。
地理教學應幫助中學生提高環保意識,使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的環保觀。同時,地理教學能夠幫助環境教育成為“為了環境的教育”,向學生闡釋“人—地關系”,培養他們的全球觀念,使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積極投身環保事業。
中學階段是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關鍵時期。通過環保意識教育,學生明白保護環境應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通過環保意識教育,學生逐漸形成對世界現狀的危機感,激發對自己、對國家、對世界的責任感,自覺地思考環境與生存的聯系,分析環境問題產生原因及解決途徑等。通過環保意識教育,學生把自身與整個世界緊密聯系起來,樹立全球意識,同時認識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為全人類的共同利益而奮斗。
二、充分挖掘現行初中地理教材中能夠進行環保意識教育的內容。
新課程標準把環保、人口、可持續發展等作為地理教學的重點,把人類生活的地理環境、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作為核心內容,樹立學生人與自然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培養學生關注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因此,通過地理教學,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顯得十分重要。中學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內容應以課本為主要依據,現行中學地理教材蘊含著豐富的環境教育內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知識教育內容。
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講述社會、經濟、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闡述環境問題的起因、現狀和解決辦法,揭示人—地關系發展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
2.道德教育內容。
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人類需要一種新的發展理念,即“可持續發展”。人類必須樹立“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新型環境道德觀念。環境道德是共產主義道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環境道德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
3.行為教育內容。
學生并不是不懂環境知識,主要的問題是知識與行為脫節,不按照懂得的道理做。行為教育要求學生成為大自然的優秀管理員,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主動地參加環保宣傳教育活動,投身環保事業。
三、嘗試地理教學方法的改革,有效加強中學生環保意識的教育。
1.通過設計爭議性問題開展討論,培養中學生的環保意識。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復雜的,許多事物的存在既對人類的發展有益,又可能有潛在的危害??茖W技術是把雙刃劍,讓學生認識到這點是非常重要的。環境問題的存在往往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不同階層的人對同一環境問題也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設計爭議性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討論,讓他們通過內部看法的沖突,深入理解環境問題,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如前一時間惠安海域所發生的赤潮現象,就是因為沿海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中造成的海水富營養化和海水污染。
2.重視開放性教學,加強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的多方面才能。
所謂開放性教學,就是指環境教育中利用一些開放性教學材料,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課本,沒有固定格式的結論,而是由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搜集、閱讀文字資料、實地調查問題現狀等學習活動,使學生得出恰當的結論。教師要根據一定的科學原理引導學生討論所得結論的合理性,但不必統一到事先準備的結論上。因為環境問題本來就存在多種解答方法,例如汽車的普遍使用是人們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特別是在一些大城市里面,但是汽車的尾氣排放,卻是溫室效應的主要根源。冰箱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但是冰箱釋放的氟氯烴卻能造成臭氧層空洞。
通過開放性教學培養中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也是對學生進行如何利用信息資源來學習和探索的過程。學生不掌握這個過程,就無法做到真正理解生活中的環境問題,環保意識的提高也無處談起,因為真正使學生信服又理解的知識是學生自己參與學習過程后獲得的。
3.充分利用各種實踐活動,將環境知識轉化為環保意識。
環保意識的培養是一切環境保護和改善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積極組織環保實踐活動,會促進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形成。實踐活動能讓學生通過課外實踐活動掌握觀察、分析環境問題的能力和解決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的基本技能。因此,在教育中,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踐,引導學生具體問題具體解決,用所學知識嘗試解決具體的環境問題。endprint
(1)把地理知識與周圍看得見、摸得著的環境緊密聯系起來。
如在教學“地球上的大氣”這一章時,要求學生根據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熱、刮風、下雨等現象,特別是經常影響本地的臺風、寒潮等災害性天氣,使學生知道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產生的環境問題,人類只有認識自然規律,趨利避害,按客觀規律辦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結合參觀訪問,增加感性知識,深化理性知識的學習。
如在教學工業“三廢”的危害及治理的內容后,帶領學生到惠安城南工業區考察,參觀華潤涂料廠的污水處理設備,并聽廠領導的介紹。學生對工業“三廢”的治理過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獲得環保的技能知識,而且在親身的感受中潛移默化地提高環保意識。
(3)結合春游,讓學生在大自然中體會環境保護的必要性。
如2013年初一、二年級學生到崇武、青山灣春游,我就緊緊抓住這個機會,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思考討論:“崇武古城”旅游業的現狀、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讓學生知道崇武、青山灣旅游區位于惠安縣東南部,三面環灣,北靠文筆山脈,旅游區內還有被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的八大海岸線”之一的崇武古城等,是一個集濱海風光、歷史文物、民俗風情、石雕藝術于一體的特色旅游風景區。
(4)結合當地政府的重點工程或環保熱點問題激發中學生“學環保、講環?!钡膭訖C。
如在惠安縣青嶼(無人居住島)開展封島栽培,實施封閉式管理,禁止在以島嶼為中心的一定范圍海域進行人為采捕和其他海洋開發活動。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委托省水產研究所在青嶼周邊海域進行海洋資源本底調查,將根據調查結果選擇適宜的魚、蝦、貝、藻類進行底播放流增殖,以保護島嶼周圍的海洋生物資源,恢復漁業資源。又如2014年惠安鮑魚養殖戶鮑魚大量死亡,最大的原因是赤潮,赤潮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地增殖造成的。海水富營養化是赤潮發生的物質基礎和首要條件,由于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營養物質在水體中副集,造成海域富營養化。此時,水域中氮、磷等營養鹽類、鐵、錳等微量元素及有機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進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赤潮造成的慘痛教訓,對此問題深有感受,思考得特別深,不但宣傳保護環境的意義,而且對相關的水文、氣候知識有較深的理解,有效地接受環境教育。
參考文獻:
[1]泉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泉州灣河口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的通告(泉政[2004]8號).
[2]特別的崇武(上、下卷).
[3]保護蔚藍海洋實現永續發展.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