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5月份開始,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簡稱SHIBOR)便呈現出不斷上升的勢頭,雖然6月份的“錢荒”年年有,但今年尤其嚴重。
受近期銀行“年中考核”以及市場資金面緊張的“錢荒”等因素影響,銀行季末攬儲壓力陡增,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亦愈發走高,創出年初以來最高水平。
最近,多家銀行的高收益理財產品扎堆上市。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這是一個極好的“撿便宜”的機會。
只不過,“撿便宜”的同時,也要睜大眼睛,選擇保本保收益類產品,才是王道。
銀行上演“搶錢”戲
最近一周,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飆升5%至8%高收益產品占比高達17.51%,為年初以來最高水平,高收益產品為30天左右,無1至3個月及6個月以上品種,如此高收益,即便在理財產品井噴的2011年6月也未曾見過。
近期市場受到錢荒的影響,不少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明顯攀升。
今年年中對于銀行來說壓力又陡增,由于銀行間資金面緊張局勢已歷史罕見地持續了將近20日,銀行季末攬儲壓力也愈發增大,理財產品收益率隨之創下新高。
據統計,新發行個人銀行理財產品預計平均收益率4.58%,較前期上升19基點,較節前一周上升29基點。按收益區間看,5%至8%高收益產品占比高達17.51%,為年初以來的最高水平。
銀行業內人士坦言,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大部分都在4%左右。近期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無論是發行額度還是發售頻率,都比5月高出很多。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從不足5%一路飆升至6.8%左右,有些銀行的產品甚至高達7%。這么高的收益率,即便是在理財產品井噴的2011年6月底也未曾見過,當時理財產品年化預期收益率最高的也就在6%左右。
銀行目前面臨資金緊張局面及季末攬儲的雙重壓力,對手握現金的民眾和企業而言則是一次“撿便宜”機會。
目前,不少短期理財產品收益率超過6%,如平安銀行一款預期最高收益率達到6%,委托期僅31天。招商銀行一款30天的理財產品起點30萬收益率為7%,100萬起更可以達到10%。
據統計,截至6月27日,本月總共有57款收益率超過6%的理財產品發行,其中45款集中在24日之后發行,投資對象也主要為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收益率最高的為泉州銀行24日發行的“海西源泉”人民幣個人理財產品(2013040期),收益高達7%,期限為31天。
不過,目前收益率有明顯提升的主要是30天左右的銀行理財產品,而1至3個月以及6個月以上期限的品種收益率沒有給出積極響應。
為何“搶錢”
自今年5月份開始,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簡稱SHIBOR)便呈現出不斷上升的勢頭,雖然6月份的“錢荒”年年有,但今年尤其嚴重。
近來,中國銀行間市場的“錢荒”問題愈演愈烈,市場流動性頻頻告急。
但今年以來貨幣供應快速擴張,今年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遠高于全年13%的預期目標,貨幣供應量屢創新高,目前已經突破百萬億元大關。中國貨幣信貸存量繼續維持在高位,似乎得不出發生“錢荒”的結論。
既然宏觀和微觀都未表現出需要大量資金的跡象,金融市場為何會產生資金緊張的局面,到底是誰缺錢呢?其實是金融機構自己缺錢。
近年來,商業銀行隨心所欲擴張自己的業務規模,金融機構的錢并沒有放在實體經濟中,而是過度集中在房地產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這就造成了目前的“錢荒”。
簡單來說,大量資金在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操作之下,通過杠桿投資和期限錯配套取利差,資金在各個金融機構間循環往復獲取利潤,“影子銀行”也就應運而生,積累了大量的金融風險。
中國銀行業經過此次流動性極度緊縮的教訓后,相信會明白保持流動性資金充沛的重要性。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利率市場化改革,預計影子銀行的規模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壓縮和收斂。
當然,對銀行報以樂觀情緒的人會認為,政府無論如何也不會讓銀行業出大事,如今的風險也許兩三年以后就可能會被包容過去。但實體經濟在這期間將遭受巨大的沖擊,這樣付出的代價太過昂貴。
6月29日,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2013陸家嘴論壇上表示,目前,銀行流動性緊張問題已開始緩解,總體看,市場流動性并不存在緊張。他介紹說,截至6月28日,各銀行的備付金達到1.5萬億元,超過正常要求一倍以上,存款準備金也在20%左右。
“銀行的便宜”不好撿
多數銀行業內人士認為,受近期銀行間資金緊張等因素影響,不少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發行短期、超高預期收益率理財產品。但隨著銀行資金面緊張、“沖時點”等因素消退,目前這種長短期理財產品收益倒掛、短期產品利率高企的局面到7月就會改變,超高預期收益率難以持續。近期升幅較高的短期理財產品,屆時預期收益率會出現較大幅度下降。
資深投資人士提醒,結構性理財產品風險較大,建議普通投資者選購投資起點在10萬元以下、預期年化收益率高于5%的非結構性理財產品。而且,不同風險等級資產的投資比例浮動范圍太大。
例如,某款32天預期年化收益率為6.2%至6.4%的理財產品,其產品說明稱“投資貨幣市場、同業存款比例為20%至100%,其他資產為不高于50%,同時,以上投資比例可在0至20%的區間內浮動。銀行業內人士稱,這意味著其他資產實際的投資比例可最高至70%或最低至0,如果70%投向信托等高風險資產,這款產品潛在的風險較高。
銀行理財客戶經理建議,投資者在選購理財產品時要注意募集期、起息日和到賬日。近期很多銀行發售高收益率理財產品是為了應對6月30日的銀行年中考核,很多產品跨月發行,起息日在7月1日或以后,募集資金在存款賬戶內,都可以算作銀行的存款額。但是對投資者而言,募集期過長,將拉低資金的實際收益率水平。
據了解,目前1個月以內超短期產品以及3至6個月期限的品種在最高預期收益率上,銀行均給出收益率溢價,高于往月水平,投資者可以適當參與。然而,1至3個月期限以及6個月以上品種在收益率方面均較前幾個月沒有明顯優勢,不推薦投資者購買。
銀行搶錢,險企受傷
資金市場利率走高,銀行體系鬧起“錢荒”。部分銀行近期推出了預期收益率高達7%的短期理財產品,對以走銀保渠道銷售為主的分紅險、萬能險形成不小沖擊。
“銀行將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定得很高,保險產品在銷售時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尤其是銀保渠道。基于目前銀行業‘錢荒、攬儲的形勢,銀行往往會優先推薦銷售自己的理財產品,推銷保險產品的積極性不高。”最近,一家中小保險公司戰略部總經理已經明顯感覺到了來自市場的壓力。
“不同的客戶有不同的需求,也有不少注重保障或有避稅需求的客戶選擇保險產品。”中國銀行某營業網點的一位客戶經理說,但總體來看,多數客戶還是更看重單純的投資回報。
對此,國泰君安分析師彭玉龍認為,理財產品收益率上升對保險產品銷售存在負面影響,但這種沖擊是短期的,沖擊效果如何目前還難以判斷。
而一家大型保險公司負責產品開發的負責人也認為,沖擊只是暫時的,隨著6月30日這一半年存款考核時點過去,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會下降,而保險產品仍將按照正常節奏銷售。
事實上,今年銀保渠道一直沒有走出低谷。根據一份同業交流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市場排名前九的公司中,除生命人壽和太平人壽依托激進產品保持年累計規模保費持續增長勢頭外,其他7家公司年累計規模保費增長均為負值。但銀保系保險公司渠道優勢仍然十分明顯,中郵人壽、工銀安盛、建信人壽和農銀人壽前5個月年累計規模保費分別增長123%、2564%、39%和74%。■
(據《證券時報》、《中國證券報》等相關資料整合) 受近期銀行“年中考核”以及市場資金面緊張的“錢荒”等因素影響,銀行季末攬儲壓力陡增,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亦愈發走高,創出年初以來最高水平。
最近,多家銀行的高收益理財產品扎堆上市。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這是一個極好的“撿便宜”的機會。
只不過,“撿便宜”的同時,也要睜大眼睛,選擇保本保收益類產品,才是王道。
銀行上演“搶錢”戲
最近一周,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飆升5%至8%高收益產品占比高達17.51%,為年初以來最高水平,高收益產品為30天左右,無1至3個月及6個月以上品種,如此高收益,即便在理財產品井噴的2011年6月也未曾見過。
近期市場受到錢荒的影響,不少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明顯攀升。
今年年中對于銀行來說壓力又陡增,由于銀行間資金面緊張局勢已歷史罕見地持續了將近20日,銀行季末攬儲壓力也愈發增大,理財產品收益率隨之創下新高。
據統計,新發行個人銀行理財產品預計平均收益率4.58%,較前期上升19基點,較節前一周上升29基點。按收益區間看,5%至8%高收益產品占比高達17.51%,為年初以來的最高水平。
銀行業內人士坦言,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大部分都在4%左右。近期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無論是發行額度還是發售頻率,都比5月高出很多。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從不足5%一路飆升至6.8%左右,有些銀行的產品甚至高達7%。這么高的收益率,即便是在理財產品井噴的2011年6月底也未曾見過,當時理財產品年化預期收益率最高的也就在6%左右。
銀行目前面臨資金緊張局面及季末攬儲的雙重壓力,對手握現金的民眾和企業而言則是一次“撿便宜”機會。
目前,不少短期理財產品收益率超過6%,如平安銀行一款預期最高收益率達到6%,委托期僅31天。招商銀行一款30天的理財產品起點30萬收益率為7%,100萬起更可以達到10%。
據統計,截至6月27日,本月總共有57款收益率超過6%的理財產品發行,其中45款集中在24日之后發行,投資對象也主要為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收益率最高的為泉州銀行24日發行的“海西源泉”人民幣個人理財產品(2013040期),收益高達7%,期限為31天。
不過,目前收益率有明顯提升的主要是30天左右的銀行理財產品,而1至3個月以及6個月以上期限的品種收益率沒有給出積極響應。
為何“搶錢”
自今年5月份開始,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簡稱SHIBOR)便呈現出不斷上升的勢頭,雖然6月份的“錢荒”年年有,但今年尤其嚴重。
近來,中國銀行間市場的“錢荒”問題愈演愈烈,市場流動性頻頻告急。
但今年以來貨幣供應快速擴張,今年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遠高于全年13%的預期目標,貨幣供應量屢創新高,目前已經突破百萬億元大關。中國貨幣信貸存量繼續維持在高位,似乎得不出發生“錢荒”的結論。
既然宏觀和微觀都未表現出需要大量資金的跡象,金融市場為何會產生資金緊張的局面,到底是誰缺錢呢?其實是金融機構自己缺錢。
近年來,商業銀行隨心所欲擴張自己的業務規模,金融機構的錢并沒有放在實體經濟中,而是過度集中在房地產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這就造成了目前的“錢荒”。
簡單來說,大量資金在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操作之下,通過杠桿投資和期限錯配套取利差,資金在各個金融機構間循環往復獲取利潤,“影子銀行”也就應運而生,積累了大量的金融風險。
中國銀行業經過此次流動性極度緊縮的教訓后,相信會明白保持流動性資金充沛的重要性。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利率市場化改革,預計影子銀行的規模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壓縮和收斂。
當然,對銀行報以樂觀情緒的人會認為,政府無論如何也不會讓銀行業出大事,如今的風險也許兩三年以后就可能會被包容過去。但實體經濟在這期間將遭受巨大的沖擊,這樣付出的代價太過昂貴。
6月29日,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2013陸家嘴論壇上表示,目前,銀行流動性緊張問題已開始緩解,總體看,市場流動性并不存在緊張。他介紹說,截至6月28日,各銀行的備付金達到1.5萬億元,超過正常要求一倍以上,存款準備金也在20%左右。
“銀行的便宜”不好撿
多數銀行業內人士認為,受近期銀行間資金緊張等因素影響,不少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發行短期、超高預期收益率理財產品。但隨著銀行資金面緊張、“沖時點”等因素消退,目前這種長短期理財產品收益倒掛、短期產品利率高企的局面到7月就會改變,超高預期收益率難以持續。近期升幅較高的短期理財產品,屆時預期收益率會出現較大幅度下降。
資深投資人士提醒,結構性理財產品風險較大,建議普通投資者選購投資起點在10萬元以下、預期年化收益率高于5%的非結構性理財產品。而且,不同風險等級資產的投資比例浮動范圍太大。
例如,某款32天預期年化收益率為6.2%至6.4%的理財產品,其產品說明稱“投資貨幣市場、同業存款比例為20%至100%,其他資產為不高于50%,同時,以上投資比例可在0至20%的區間內浮動。銀行業內人士稱,這意味著其他資產實際的投資比例可最高至70%或最低至0,如果70%投向信托等高風險資產,這款產品潛在的風險較高。
銀行理財客戶經理建議,投資者在選購理財產品時要注意募集期、起息日和到賬日。近期很多銀行發售高收益率理財產品是為了應對6月30日的銀行年中考核,很多產品跨月發行,起息日在7月1日或以后,募集資金在存款賬戶內,都可以算作銀行的存款額。但是對投資者而言,募集期過長,將拉低資金的實際收益率水平。
據了解,目前1個月以內超短期產品以及3至6個月期限的品種在最高預期收益率上,銀行均給出收益率溢價,高于往月水平,投資者可以適當參與。然而,1至3個月期限以及6個月以上品種在收益率方面均較前幾個月沒有明顯優勢,不推薦投資者購買。
銀行搶錢,險企受傷
資金市場利率走高,銀行體系鬧起“錢荒”。部分銀行近期推出了預期收益率高達7%的短期理財產品,對以走銀保渠道銷售為主的分紅險、萬能險形成不小沖擊。
“銀行將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定得很高,保險產品在銷售時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尤其是銀保渠道。基于目前銀行業‘錢荒、攬儲的形勢,銀行往往會優先推薦銷售自己的理財產品,推銷保險產品的積極性不高。”最近,一家中小保險公司戰略部總經理已經明顯感覺到了來自市場的壓力。
“不同的客戶有不同的需求,也有不少注重保障或有避稅需求的客戶選擇保險產品。”中國銀行某營業網點的一位客戶經理說,但總體來看,多數客戶還是更看重單純的投資回報。
對此,國泰君安分析師彭玉龍認為,理財產品收益率上升對保險產品銷售存在負面影響,但這種沖擊是短期的,沖擊效果如何目前還難以判斷。
而一家大型保險公司負責產品開發的負責人也認為,沖擊只是暫時的,隨著6月30日這一半年存款考核時點過去,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會下降,而保險產品仍將按照正常節奏銷售。
事實上,今年銀保渠道一直沒有走出低谷。根據一份同業交流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市場排名前九的公司中,除生命人壽和太平人壽依托激進產品保持年累計規模保費持續增長勢頭外,其他7家公司年累計規模保費增長均為負值。但銀保系保險公司渠道優勢仍然十分明顯,中郵人壽、工銀安盛、建信人壽和農銀人壽前5個月年累計規模保費分別增長123%、2564%、39%和74%。■
受近期銀行“年中考核”以及市場資金面緊張的“錢荒”等因素影響,銀行季末攬儲壓力陡增,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亦愈發走高,創出年初以來最高水平。
最近,多家銀行的高收益理財產品扎堆上市。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這是一個極好的“撿便宜”的機會。
只不過,“撿便宜”的同時,也要睜大眼睛,選擇保本保收益類產品,才是王道。
銀行上演“搶錢”戲
最近一周,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飆升5%至8%高收益產品占比高達17.51%,為年初以來最高水平,高收益產品為30天左右,無1至3個月及6個月以上品種,如此高收益,即便在理財產品井噴的2011年6月也未曾見過。
近期市場受到錢荒的影響,不少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明顯攀升。
今年年中對于銀行來說壓力又陡增,由于銀行間資金面緊張局勢已歷史罕見地持續了將近20日,銀行季末攬儲壓力也愈發增大,理財產品收益率隨之創下新高。
據統計,新發行個人銀行理財產品預計平均收益率4.58%,較前期上升19基點,較節前一周上升29基點。按收益區間看,5%至8%高收益產品占比高達17.51%,為年初以來的最高水平。
銀行業內人士坦言,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大部分都在4%左右。近期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無論是發行額度還是發售頻率,都比5月高出很多。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從不足5%一路飆升至6.8%左右,有些銀行的產品甚至高達7%。這么高的收益率,即便是在理財產品井噴的2011年6月底也未曾見過,當時理財產品年化預期收益率最高的也就在6%左右。
銀行目前面臨資金緊張局面及季末攬儲的雙重壓力,對手握現金的民眾和企業而言則是一次“撿便宜”機會。
目前,不少短期理財產品收益率超過6%,如平安銀行一款預期最高收益率達到6%,委托期僅31天。招商銀行一款30天的理財產品起點30萬收益率為7%,100萬起更可以達到10%。
據統計,截至6月27日,本月總共有57款收益率超過6%的理財產品發行,其中45款集中在24日之后發行,投資對象也主要為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收益率最高的為泉州銀行24日發行的“海西源泉”人民幣個人理財產品(2013040期),收益高達7%,期限為31天。
不過,目前收益率有明顯提升的主要是30天左右的銀行理財產品,而1至3個月以及6個月以上期限的品種收益率沒有給出積極響應。
為何“搶錢”
自今年5月份開始,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簡稱SHIBOR)便呈現出不斷上升的勢頭,雖然6月份的“錢荒”年年有,但今年尤其嚴重。
近來,中國銀行間市場的“錢荒”問題愈演愈烈,市場流動性頻頻告急。
但今年以來貨幣供應快速擴張,今年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遠高于全年13%的預期目標,貨幣供應量屢創新高,目前已經突破百萬億元大關。中國貨幣信貸存量繼續維持在高位,似乎得不出發生“錢荒”的結論。
既然宏觀和微觀都未表現出需要大量資金的跡象,金融市場為何會產生資金緊張的局面,到底是誰缺錢呢?其實是金融機構自己缺錢。
近年來,商業銀行隨心所欲擴張自己的業務規模,金融機構的錢并沒有放在實體經濟中,而是過度集中在房地產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這就造成了目前的“錢荒”。
簡單來說,大量資金在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操作之下,通過杠桿投資和期限錯配套取利差,資金在各個金融機構間循環往復獲取利潤,“影子銀行”也就應運而生,積累了大量的金融風險。
中國銀行業經過此次流動性極度緊縮的教訓后,相信會明白保持流動性資金充沛的重要性。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利率市場化改革,預計影子銀行的規模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壓縮和收斂。
當然,對銀行報以樂觀情緒的人會認為,政府無論如何也不會讓銀行業出大事,如今的風險也許兩三年以后就可能會被包容過去。但實體經濟在這期間將遭受巨大的沖擊,這樣付出的代價太過昂貴。
6月29日,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2013陸家嘴論壇上表示,目前,銀行流動性緊張問題已開始緩解,總體看,市場流動性并不存在緊張。他介紹說,截至6月28日,各銀行的備付金達到1.5萬億元,超過正常要求一倍以上,存款準備金也在20%左右。
“銀行的便宜”不好撿
多數銀行業內人士認為,受近期銀行間資金緊張等因素影響,不少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發行短期、超高預期收益率理財產品。但隨著銀行資金面緊張、“沖時點”等因素消退,目前這種長短期理財產品收益倒掛、短期產品利率高企的局面到7月就會改變,超高預期收益率難以持續。近期升幅較高的短期理財產品,屆時預期收益率會出現較大幅度下降。
資深投資人士提醒,結構性理財產品風險較大,建議普通投資者選購投資起點在10萬元以下、預期年化收益率高于5%的非結構性理財產品。而且,不同風險等級資產的投資比例浮動范圍太大。
例如,某款32天預期年化收益率為6.2%至6.4%的理財產品,其產品說明稱“投資貨幣市場、同業存款比例為20%至100%,其他資產為不高于50%,同時,以上投資比例可在0至20%的區間內浮動。銀行業內人士稱,這意味著其他資產實際的投資比例可最高至70%或最低至0,如果70%投向信托等高風險資產,這款產品潛在的風險較高。
銀行理財客戶經理建議,投資者在選購理財產品時要注意募集期、起息日和到賬日。近期很多銀行發售高收益率理財產品是為了應對6月30日的銀行年中考核,很多產品跨月發行,起息日在7月1日或以后,募集資金在存款賬戶內,都可以算作銀行的存款額。但是對投資者而言,募集期過長,將拉低資金的實際收益率水平。
據了解,目前1個月以內超短期產品以及3至6個月期限的品種在最高預期收益率上,銀行均給出收益率溢價,高于往月水平,投資者可以適當參與。然而,1至3個月期限以及6個月以上品種在收益率方面均較前幾個月沒有明顯優勢,不推薦投資者購買。
銀行搶錢,險企受傷
資金市場利率走高,銀行體系鬧起“錢荒”。部分銀行近期推出了預期收益率高達7%的短期理財產品,對以走銀保渠道銷售為主的分紅險、萬能險形成不小沖擊。
“銀行將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定得很高,保險產品在銷售時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尤其是銀保渠道。基于目前銀行業‘錢荒、攬儲的形勢,銀行往往會優先推薦銷售自己的理財產品,推銷保險產品的積極性不高。”最近,一家中小保險公司戰略部總經理已經明顯感覺到了來自市場的壓力。
“不同的客戶有不同的需求,也有不少注重保障或有避稅需求的客戶選擇保險產品。”中國銀行某營業網點的一位客戶經理說,但總體來看,多數客戶還是更看重單純的投資回報。
對此,國泰君安分析師彭玉龍認為,理財產品收益率上升對保險產品銷售存在負面影響,但這種沖擊是短期的,沖擊效果如何目前還難以判斷。
而一家大型保險公司負責產品開發的負責人也認為,沖擊只是暫時的,隨著6月30日這一半年存款考核時點過去,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會下降,而保險產品仍將按照正常節奏銷售。
事實上,今年銀保渠道一直沒有走出低谷。根據一份同業交流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市場排名前九的公司中,除生命人壽和太平人壽依托激進產品保持年累計規模保費持續增長勢頭外,其他7家公司年累計規模保費增長均為負值。但銀保系保險公司渠道優勢仍然十分明顯,中郵人壽、工銀安盛、建信人壽和農銀人壽前5個月年累計規模保費分別增長123%、2564%、39%和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