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康元+張翠翠
摘要:本文對我國關于成本粘性的存在性和影響因素的文獻進行回顧。關于成本粘性存在性,從行業維度和企業性質維度進行文獻總結和分析;關于影響因素,主要從管理者角度進行總結。最后提出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我國未來可研究的方向。
關鍵詞:成本粘性 研究綜述 存在性 影響因素
一、引言
傳統管理會計中,成本性態是指成本與業務量之間的對稱關系,其一般模型為y=a+bx,把成本分為固定成本a 和變動成本bx,其中固定成本a被假設為固定不變,即在一定業務量范圍內不隨業務量的變化而改變。而變動成本bx與業務量x呈線性比例關系,與業務量的變化方向無關。而Noreenand Soderstrom(1997)的研究考慮了管理者的決策在成本支出中的作用,研究發現,成本的變化不僅受業務量變化幅度的影響, 而且受業務量變化方向的影響。Anderson,Banker and Janakiraman(2003)將成本在業務量下降時減少的幅度小于業務量上升時的增加幅度這一現象稱為成本粘性(cost stickiness)。這與傳統的成本模型中假設成本隨業務量的增減同幅度的增減變動有著明顯的差異,國內外的學者分別用實證的方法對這一學說進行了驗證,并且針對成本粘性的影響因素和經濟后果等內容展開了進一步的探索。由于成本的這種粘性現象,傳統的成本性態理論無法解釋,這使得對成本粘性理論的相關研究就變得很有意義。成本費用粘性理論對于改善公司成本預測、控制、分析等是一個新的視角,能科學地解釋和分析成本變化的原因,對提高企業的成本管理水平有很大的作用。深刻理解成本粘性對于企業成本管理、證券分析師盈余預測以及投資者決策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成本粘性研究現狀概述
1993年,Banker等人最早發現費用的增減與業務量非對稱變動,在對美國航空業的一次研究中發現其費用上升和下降的幅度與業務量變動的方向相關,雖然沒有正式闡述,但已經預告了企業存在費用“粘性”的可能性。相對于國外學者的研究,國內學者對于成本粘性研究的文獻比較少,是從費用粘性的研究開始的,然后被引入到成本粘性的研究中。我國關于成本粘性的研究始于2004年,孫錚和劉浩發表于《經濟研究》上的《中國上市公司費用“粘性”行為研究》一文,該文通過對1994-2001年我國292家上市公司的數據分析,證實我國的上市公司存在費用粘性。
根據表1可以看出,從2004年成本粘性被引入我國至今的11年時間里,關于成本粘性的文章僅102篇,尤其是2004-2008年的4年中,我國關于成本粘性的研究成果較少。從2009年開始,關于成本粘性的研究才逐漸增多。相比而言,同樣作為管理會計的研究領域,作業成本法的相關文獻有6 000多篇,僅2013年就有600多篇,其一年的研究成果就遠超成本粘性研究文獻的總數,更不用說標準成本法和目標成本法相關文獻總數都達到了10 000多篇。
由以上分析可見,成本粘性的研究成為我國管理會計的新領域,目前研究成果較少,與其他管理會計領域相比,僅剛剛起步。研究成果的稀缺,說明我國關于成本粘性研究不足的同時,更表明了其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和研究價值,需要廣泛和深入。尤其是我國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實證研究剛剛開始,更反映了未來關于成本粘性的研究在我國有更多的可能性。
三、成本粘性存在性研究綜述
較早的是孫錚、劉浩(2004)通過292家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研究了國內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的“粘性”行為,得出的結果證實了我國上市公司存在費用粘性,而且費用粘性強度比美國上市公司相比要大很多。孔玉生、朱乃平、孔慶根(2007)通過對我國927家A股上市公司的2001-2005年的數據測試發現:我國上市公司存在著成本粘性。雖然我國上市公司整體存在成本粘性,但在行業維度、企業性質維度上成本粘性的存在性存在差異。
(一)行業維度
劉武(2006)最早提出了成本粘性存在行業差異,并以滬深A 股上市公司為樣本選用1998-2005 年企業的年度財務數據,建立計量模型進行檢驗,研究我國企業費用“粘性”行為是否存在行業差異。結果發現制造業和信息技術業存在較強的費用“粘性”行為,而房地產業等行業的費用“粘性”相對較弱或不存在。
由表2可得,關于制造業、批發和零售貿易行業、信息技術業、房地產業、新能源行業、保險業以及水電煤氣生產及供應業等行業的成本粘性存在問題學術界已進行了相關研究,其中成本費用粘性存在性的研究對象多以制造業為主,而特定細分行業的相關研究較少。
關于房地產業,孔慶根(2007)認為房地產業的成本粘性較小;關于水電煤氣生產及供應業,他認為不存在成本粘性。
關于保險業,謝利人、王元建(2009)得出保險公司不具有成本費用“粘性”特征,而是隨著保費收入增加,成本費用增加; 隨著保費收入減少,成本費用也增加的結論。
關于批發和零售貿易行業,胡冰、葉芳言(2012)以2007-2011 年滬市A 股批發和零售貿易行業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探討批發和零售貿易行業的成本粘性行為。結果表明:批發和零售貿易行業不存在成本粘性。另外,孔慶根(2007)也得出批發零售和貿易業不存在粘性的結論。
關于新能源行業,唐建榮、孔鈺婷(2012)認為新能源行業上市公司存在成本粘性,且粘性程度為0.0995。
(二)企業性質維度
不同行業類別成本粘性的存在性有差異,企業性質不同,成本粘性的存在性也不同。
萬壽義、徐圣男(2012)將我國滬深兩市A 股上市公司按照實質控制人性質的不同,分為國有上市公司和非國有上市公司,分別對其2004-2010 年的財務數據檢驗后發現:我國國有上市公司和非國有上市公司的銷管費用均存在費用粘性行為;國有上市公司的費用粘性程度要高于非國有上市公司。
曹曉雪、于長春、周澤將(2009)利用2001-2006年企業的年度財務數據, 通過建立計量模型, 對中央企業樣本上市公司的費用粘性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樣本公司的費用粘性確實存在。
呂靜(2010)以2004-2008年5個會計年度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A股民營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探討我國民營上市公司的成本粘性行為。結果表明:我國民營上市公司存在成本粘性。
綜上,從行業維度和企業性質維度,可以發現我國目前關于成本粘性存在性研究的不足。首先,從行業維度看,根據我國證監會的行業分類方法,我國共有采掘業、農林牧漁業、房地產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水電煤氣生產及供應、批零貿易業、信息技術業、制造業9個行業。在9個行業之下,還有更多的細分行業。但關于成本粘性存在性研究,卻僅限于表2中的幾大行業。除制造業的研究較多之外,其他行業的研究寥寥無幾。可見,關于成本粘性存在性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其次,從企業性質角度看,《公司法》將企業劃分為:國有獨資、國有控股、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業和個人獨資企業等。對不同性質的企業成本粘性存在性問題也需要進一步研究。
四、成本粘性影響因素文獻綜述
在國內,邊喜春(2005)從理論方面對費用粘性的成因進行探討,認為費用粘性產生的原因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兼具,具體概括為三點:契約制度、效率觀和機會主義觀。萬壽義、王紅軍(2011)以管理會計學、經濟學等有關知識為理論基礎,認為成本粘性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公司成本的不完全性決策;成本粘性產生的直接原因是銷管費用的決策驅動性和成本沉沒性。江偉、胡玉明(2011)在其綜述中歸納為調整成本、管理者樂觀預期以及代理問題。
綜上,關于成本粘性的影響因素,筆者認為可以劃分為兩類,一方面是由于不同行業成本的結構以及特點決定的,如Anderson和Lanen(2007)認為,費用粘性受到行業性質的影響,如在制造業及工業行業中,固定資產比重大,可控成本少,從而費用粘性較大,而金融業的費用粘性相對較小;另一方面則是管理者行為的主觀因素導致的。主觀因素具體如下:
(一)管理者自身決策能力
孫錚(2004)總結的“效率觀”指出如果企業管理水平低下,經理人員并非不愿意,而是沒有能力根據情況的變化而對費用做出及時的調整,這時就會使費用出現“粘性”,也就是說由于經理人員的判斷能力不足會使得成本粘性在業務量下降初期較高,而之后將有所降低。
(二)管理者對企業未來預期
管理者對企業未來預期主要受兩方面影響:管理者的情緒和管理者是否過度自信。
Lerner(2000)以性質為標準,將情緒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其中,積極情緒是指正性的、樂觀的情緒,消極情緒是指負性的、悲觀的情緒。管理者的不同情緒影響著管理者對企業未來業務量水平的不同預期。積極情緒下,管理者對未來業務量持樂觀預期;消極情緒下,管理者對未來業務量持悲觀預期。當管理者預期未來業務量上升時,更愿意多增加生產能力,這將導致費用粘性的產生;而當管理者預期未來業務量下降時,愿意更多地減少生產能力,這又將導致費用反粘性的產生。
管理者過度自信使企業的成本粘性增大的原因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解釋:一方面過度自信的管理者一般會高估自己對于未來銷售業績的預期,當銷售出現下降時,過度自信管理者會對于未來的銷售過于樂觀,認為銷售下降只是暫時的,為了避免調整成本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不會及時調整成本,因此會導致較大的成本粘性。胡玉明等(2011)指出成本粘性的管理者樂觀預期觀點認為,管理者對于企業未來銷售量增長的預期更多是樂觀的。如果當前的業務量出現了下降,首先減少這些承諾資源會產生相應的成本,同時當未來企業產品或服務的需求量恢復時,企業又需要重新增加這些資源,因此減少這些承諾資源會導致更高的調整成本。管理者對企業未來銷售量的樂觀預期也導致了成本(費用)隨業務量上升和下降變動幅度的非對稱性,從而產生了成本粘性。另一方面管理者過度自信的公司往往會出現過度投資的現象,這使得在銷售下降時,管理者并非不愿意而是無法及時地調整長期投資,因此成本粘性會增大。
(三)管理者品質和立場問題
現代企業制度下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后由于投資者和經理人的目標不一致,引發了代理問題,經理人在自利動機的驅使下,會進行一系列的機會主義行為,諸如擴大企業規模、提高個人薪酬、增加自身控制的資源等。這一現象被稱為管理層的“做大做強”(Jensen,1986)。管理層存在“做大做強”動機的情形下,為了獲得高額的薪酬回報并最大化的增加所能控制的資源,業務量上升時管理層會增加過多的資源,而當企業的業務量下降時,他們會減少資源的使用,由此增強了企業的費用粘性,管理層的“做大做強”動機會增加費用粘性程度。但是代理問題既可能強化也可能弱化企業的成本粘性(Kama和Weiss,2010)。當業務量上升時,經理人員常常會積極地提高費用,尤其是增加管理層的薪酬,以及擴大自身控制的資源;而當業務量下降時,管理人員一方面不愿意降低自身的薪酬,另一方面也要為自身保持一定量的資源,從而減少對自己今后工作的影響,特別是在預算控制型企業中更為明顯。但是,由于管理者的業績評價薪酬通常與企業的盈利水平聯系在一起,管理者為達到一個短期業績目標,可能在業務量下降時,過度地減少各種資源,以保證一定的盈利;而當企業業務量上升時,他們會限制企業資源的增加,由此又會弱化企業的成本粘性。代理問題引發成本費用粘性也是西方目前的主流解釋。
五、結論及展望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成本粘性的存在性以及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但在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上仍有許多不足:(1)學術界關于成本費用粘性存在性的研究,研究對象多以制造業為主(占50%),而特定細分行業的相關研究較少。因此,關于今后成本粘性存在性研究應向特定細分行業發展,如物流業、航運業等;(2)不同行業的成本粘性水平不同,但關于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鮮有研究,且僅有的研究也只是文字分析,較為單薄,說服力不強,還需要結合實證研究進行探討;(3)我國不同性質的公司具有不同的成本管理行為,它們是否都存在成本費用粘性行為以及相互間是否存在差異尚待研究,現有研究只對中央企業及民營上市公司的粘性存在性進行了實證研究,其他性質企業是否存在粘性有待于進一步研究;(4)已有研究表明,行業的競爭程度會顯著地影響企業的成本費用粘性,完全競爭行業的成本粘性較小或幾乎沒有,如批零貿易行業,那么軍工、航天等不完全競爭行業的成本粘性狀況如何,國內尚未作出研究,需進一步研究;(5)關于成本費用粘性的影響因素尤其是主觀影響因素以及經濟后果方面的研究還較少;(6)研究樣本多是上市公司,適用于上市公司的結論是否同樣適用于非上市公司尚待研究,樣本選擇過于苛刻,會影響實證結果對實際情況的解釋力。因此,國內關于成本費用粘性仍需更加深入和系統的研究,以期形成系統化的成熟理論體系。
參考文獻:
1.Noreen E,Soderstrom N.The accuracy of proportional cost models: evidence from hospital service departments [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1997,2(1):89-114.
2.Anderson M C, Banker R D,Janakiraman S N. Are selling,general,and administrative costs “stick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3,41(1):47-63.
3.孫錚,劉浩. 中國上市公司費用“粘性”行為研究[J].經濟研究,2004,(12).
4.孔玉生,朱乃平,孔慶根.成本粘性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07,( 11) .
5.劉武.企業費用“粘性”行為:基于行業差異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6,(12):105-112.
6.孔慶根.我國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實證研究[D].江蘇大學,2007.
7.謝利人,王元建.保險公司成本費用“粘性”分析[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6):75-77.
8.唐建榮,孔鈺婷.新能源行業成本粘性行為及其驅動因素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2014,(2):70-74.
9.萬壽義,徐圣男.中國上市公司費用粘性行為的經驗證據——基于上市公司實質控制人性質不同的視角[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2,(04):79-86.
10.曹曉雪,于長春,周澤將.費用“粘性”研究:來自中央企業的經驗證據[J].產業經濟研究,2009,(1):40-46.
11.呂靜.我國民營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0.
12.邊喜春.費用“粘性”的成因及控制對策[J].價格月刊,2005,(12):82-83.
13.萬壽義,王紅軍.費用粘性成因的理論分析[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1,(04):83-86.
14.江偉,胡玉明.企業成本費用粘性:文獻回顧與展望[J].會計研究,2011,(09):74-79.
15.Anderson S W,Lanen W.Understanding cost management: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evidence on“sticky costs?”[Z].Working Paper,Rice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of Michigan,2007.
16.Lerner J S,Keltner D.Toward a model of emotion-specific influences on judgment and choice[J]. Cognition and Emotion,2000,(14):473-493.
17.李糧,趙息.公司高管樂觀預期對費用粘性的影響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6):64-69+76.
18.Jensen M C.The modern industrial revolution,exit,and the failure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J].Journal of Finance,1993,(3):831-880.
參考文獻:
1.Noreen E,Soderstrom N.The accuracy of proportional cost models: evidence from hospital service departments [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1997,2(1):89-114.
2.Anderson M C, Banker R D,Janakiraman S N. Are selling,general,and administrative costs “stick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3,41(1):47-63.
3.孫錚,劉浩. 中國上市公司費用“粘性”行為研究[J].經濟研究,2004,(12).
4.孔玉生,朱乃平,孔慶根.成本粘性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07,( 11) .
5.劉武.企業費用“粘性”行為:基于行業差異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6,(12):105-112.
6.孔慶根.我國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實證研究[D].江蘇大學,2007.
7.謝利人,王元建.保險公司成本費用“粘性”分析[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6):75-77.
8.唐建榮,孔鈺婷.新能源行業成本粘性行為及其驅動因素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2014,(2):70-74.
9.萬壽義,徐圣男.中國上市公司費用粘性行為的經驗證據——基于上市公司實質控制人性質不同的視角[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2,(04):79-86.
10.曹曉雪,于長春,周澤將.費用“粘性”研究:來自中央企業的經驗證據[J].產業經濟研究,2009,(1):40-46.
11.呂靜.我國民營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0.
12.邊喜春.費用“粘性”的成因及控制對策[J].價格月刊,2005,(12):82-83.
13.萬壽義,王紅軍.費用粘性成因的理論分析[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1,(04):83-86.
14.江偉,胡玉明.企業成本費用粘性:文獻回顧與展望[J].會計研究,2011,(09):74-79.
15.Anderson S W,Lanen W.Understanding cost management: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evidence on“sticky costs?”[Z].Working Paper,Rice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of Michigan,2007.
16.Lerner J S,Keltner D.Toward a model of emotion-specific influences on judgment and choice[J]. Cognition and Emotion,2000,(14):473-493.
17.李糧,趙息.公司高管樂觀預期對費用粘性的影響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6):64-69+76.
18.Jensen M C.The modern industrial revolution,exit,and the failure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J].Journal of Finance,1993,(3):831-880.
參考文獻:
1.Noreen E,Soderstrom N.The accuracy of proportional cost models: evidence from hospital service departments [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1997,2(1):89-114.
2.Anderson M C, Banker R D,Janakiraman S N. Are selling,general,and administrative costs “stick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3,41(1):47-63.
3.孫錚,劉浩. 中國上市公司費用“粘性”行為研究[J].經濟研究,2004,(12).
4.孔玉生,朱乃平,孔慶根.成本粘性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07,( 11) .
5.劉武.企業費用“粘性”行為:基于行業差異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6,(12):105-112.
6.孔慶根.我國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實證研究[D].江蘇大學,2007.
7.謝利人,王元建.保險公司成本費用“粘性”分析[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6):75-77.
8.唐建榮,孔鈺婷.新能源行業成本粘性行為及其驅動因素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2014,(2):70-74.
9.萬壽義,徐圣男.中國上市公司費用粘性行為的經驗證據——基于上市公司實質控制人性質不同的視角[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2,(04):79-86.
10.曹曉雪,于長春,周澤將.費用“粘性”研究:來自中央企業的經驗證據[J].產業經濟研究,2009,(1):40-46.
11.呂靜.我國民營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0.
12.邊喜春.費用“粘性”的成因及控制對策[J].價格月刊,2005,(12):82-83.
13.萬壽義,王紅軍.費用粘性成因的理論分析[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1,(04):83-86.
14.江偉,胡玉明.企業成本費用粘性:文獻回顧與展望[J].會計研究,2011,(09):74-79.
15.Anderson S W,Lanen W.Understanding cost management: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evidence on“sticky costs?”[Z].Working Paper,Rice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of Michigan,2007.
16.Lerner J S,Keltner D.Toward a model of emotion-specific influences on judgment and choice[J]. Cognition and Emotion,2000,(14):473-493.
17.李糧,趙息.公司高管樂觀預期對費用粘性的影響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6):64-69+76.
18.Jensen M C.The modern industrial revolution,exit,and the failure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J].Journal of Finance,1993,(3):831-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