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博
(齊齊哈爾大學 音樂與舞蹈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一)美聲唱法的起源。美聲唱法(BEL CANTO)是十六世紀在歐洲文藝復新發源地——意大利的佛羅倫薩(FIRENZE)逐漸形成的意大利歌唱學派。同時, 在美聲唱法形成的初期,意大利的多數作曲者還是演唱者或者聲樂教師。故,較高的專業能力及表演素養為當時歌手應具備的基本素質。這些學者了解嗓音的天生因素,將不同層次,不同程度帶有情感的聲音作為他們創作的基礎;又了解要怎么樣才能發揮聲樂技巧的創作規律,所以,他們寫出的作品不但旋律優美又有很強的歌唱性。
(二)民族唱法的起源。民族唱法是我國民間形成的一種唱法,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不同朝代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改變,以及我國以及我國五千年來所形成的社會文明,政治體制,各地語言,風俗習慣對我國的民族唱法都有巨大的影響。《詩經》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反映出的是當時社會的風氣現狀以及社會關系。
(一)歷史文化差異。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本質上的區別還是于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的不同,中西方不同文化精神的不同也體現出了各自對美學、文化程度的要求。 美聲唱法核心為寫實主義,主要強調真、善、美內外的統一,同時也非常的重視認識藝術的價值,強調要再現藝術的、模仿、寫實。 因此,美聲唱法最講究的還是真實情感的流露,要正切的表達出民族情感; 而民族唱法受到傳統中華文化精神的影響,以重意為核心,重視所表現藝術價值,強調歌曲的抒情和言志。
(二)歌唱特點不同。美聲唱法:產生于17世紀的意大利。它演唱的特點在于演唱風格上音色非常優美,善于變化;聲部劃分也非常的區分嚴謹,音區和諧統一; 發聲方法非常的科學,同時音量也很龐大;氣息與聲音也一致,樂句的靈巧度和流暢度非常好。在文藝復興時期,歌劇的誕生是非常重要的,它促使美聲唱法不斷的完善。是世界公認的最科學歌唱方法。
民族唱法:是為民間藝術,根據漢語的發音、吐字、習慣而形成的一種自然生態的演唱形式,在此基礎上吸收了美聲唱法的精華.豐富了唱法技巧.民族聲樂的演唱聲音較為圓潤、咬字清晰、準確,演唱風格優美淳樸。
(三)呼吸的不同。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都要具有漂亮的音色和音質,而產生優美的音色和音質是證明是否正確運用氣息和控制氣息方法的結果。民族唱法運用較多的是丹田呼吸法,而在美聲唱法中運用較多的是胸腹式呼吸法,但是實質上兩種唱法的呼吸方法基本是相同的。 兩者都要求呼吸的位置要深,美聲唱法要求使氣息沉下來,方法大多有聞花香,嘆氣等等;雖然他們的提法不同,但是目的卻是相同的.美聲唱法采用最多的胸腹式呼吸法。而胸腹式呼吸法要求吸氣深,橫膈膜和胸腔要有很好的控制能力。呼吸在民族和美聲唱法中都是相當重要的,在民族唱法學習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么一句話:"氣沉丹田”,而丹田的位置在肚臍的下三寸。
(四)風格的共同性。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都以民族風格為共同的特征,在民族語言、民族氣質、民族習俗、民族精神、民族建筑等諸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共性特點。民族精神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兩種唱法的核心和靈魂。因為一個民族,沒有振奮和高亢的民族精神,是不可能在世界諸多民族中立足的。兩種唱法的種共性,被我們稱為民族化。
現如今的社會,大部分人群還是農民階級,受文化程度相對較弱,對聲樂藝術的接觸也相對較少,不同地方的民眾一般只能接觸和了解當地的民族民間風格的作品,所以對聲樂的審美觀價值取向還處于比較懵懂的狀態。所以,美聲唱法要想在我國得到全國民眾的接受和長遠的發展,一定要走進民眾,扎根于民眾,滿足大部分觀眾的需求,只有這樣我國的聲樂藝術才會有更大的發展。總之,不管是哪種唱法只有融合了民族文化,才能生根開花,長遠的發展,使我國的聲樂演唱藝術獲得更大的進步。
[1]張淑芳.歌唱藝術與訓練[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2001.
[2]潘乃憲.聲樂實用指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3.
[3]王如湘.歌聲求道[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1996.
[4]彭曉玲.聲樂基礎理論[M]. 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王容.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異同[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