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力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 舞蹈學院,山東 青島 250014)
作為山東秧歌中的典型代表,海陽秧歌是山東文化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海陽秧歌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元末明初的一些地方文獻中就有所記載。而海陽秧歌的成熟則是在清朝中期,雍正十三年在大篙衛設海陽縣。海陽舊縣城風城,依山傍水,海運方便,是當時海陽經濟文化的中心,這勢必就促進了民問藝術的發展。當地有這樣一首民謠:“鄉下秧歌進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進城,過日來了攆出城。”充分說明這種藝術形式在當時已經游樂較為深厚的群眾基礎。
海陽之名是因其地處渤海北方。由于當地交通條件較差,因此遺留下大量古樸的風俗習慣,為海陽大秧歌的沿襲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環境支持。海陽人勤勞淳樸的性格在海陽秧歌中也同樣有所體現,同時也融入了大量的時代內容,如抗日戰爭期間涌現出來的大量歌頌抗日過程中軍民團結的曲目,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與此同時,海陽秧歌憑借本身所具有的獨特魅力,成為當地群眾日常生活中不可獲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同樣是當地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的重點內容。
齊魯大地孕育了海陽秧歌,而孔子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禮儀性、文化性在這一藝術形式中也同樣有著突出的表現。因此,海陽秧歌在表演的過程中有著嚴格的流程和嚴謹的角色定位,這是海陽秧歌的一個鮮明特色。
海陽秧歌在動作方面也同樣具有自身的特色,簡單來說就是要求全身都“活泛”,就是說表演的過程中要求表演者身體靈活。動作要求具有內在的力量張力,通過呼吸來調動身體內在力量,通過腰腹力量來帶動全身的動作,并以此為基礎來控制動作的力度和動作的幅度。在實際的表演過程中,男演員講求“鋪身剎架”,而女演員則要求動作飄逸而靈活。這一特點是海陽大秧歌的主要要求。
與此同時,海陽秧歌在表演的過程中同樣也對各種類型的人物形象的塑造給予了足夠的關注和重視,善于從生活中探求舞蹈動作,從而能夠從多個角度還原動作形象,進而為真善美的歌頌提供支持。具體來說,海陽秧歌的動作特征主要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是我們在舞蹈教學過程中引入海陽秧歌訓練所必須重視的內容:
(一)三道彎。本文中所引用的三道彎主要是指人體中的頭部、腰部、胯部以及膝蓋部分在運動過程中所形成的S形狀,實際上這也是我國民族舞蹈中的共性體態。諸如東北秧歌、云南花燈等,三道彎都是其中的核心動作形態之一。而在海陽大秧歌中,三道彎的動作是保證女性表演者動作飄逸、姿態優美的重要前提,在實際的舞蹈練習過程中應給予足夠的關注和重視,這是培養學生身體柔韌性的有效途徑。
(二)腰部的動律。作為一個典型的農業國家,在我國的傳統藝術表演中非常強調女性表演者的腰部動作。可以說,我國廣大的人民群眾對演員藝術水平的評價,首先就是對其腰部的柔軟程度的評價。在很多民族舞蹈中,“擰腰”是非常常見的動作之一。實際上,這一動作主要是表演者身體“擰曲”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在很多民族舞蹈中經常出現的“大撲身”、“大閃腰”等動作也同樣是通過表演者腰部位置的改變來實現的,如擰、轉、旋、提等,都可以有效的帶動身體位置形態的大幅度改變。必須強調的是,腰部的動律實際上也同樣是保證舞蹈專業學生日常練習有效性的主要動作,因此在日常的練習過程中教師應對這方面的內容給予足夠的關注和重視。
(三)拉伸、飄逸的動態。正如上文中所介紹的,在海陽秧歌中對表演者的身體動作主要要求就是“活泛”,而這里所說的活法實際上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 “要渾身會說話”。在實際的表演過程中,通過身體各個部位的協調動作來引導全身的力量,可謂“以氣帶動,以內制外”,從而形成了海陽秧歌特殊“提沉”和極致“拉伸”特有的韻律和豐富內涵。這種動作的訓練要求舞蹈教師必須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只有真正意義上的掌握了呼吸和身體動作之間的內在聯系才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領悟程度。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海陽秧歌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融入了山東本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對其影響深遠,這在客觀上導致了海陽秧歌特殊的審美特征,因此在身體訓練方面也就有了獨到的作用。通過對海陽秧歌各種動作的分析我們可發現,這種藝術形式在實際的表演過程中要求表演者氣息和動作必須協調一致,從而保障了舞蹈的整體感。也就是說,這種藝術形式本身要求 “欲動先提”、“一動俱動”,因此如果能夠有效的應用于高校舞蹈教學中來,無疑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運動規律。而“提”、“裹”、“擰”等體態,同樣是通過對身體各個部分的調動來實現的,這顯然在學生對身體的控制方面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并能夠增強學生的舞臺表現力。下面將從這兩個方面加以分別論述。
(一)流動中對身體控制。首先,對動作節奏的掌控。這里首先要強調的是,在我國民間舞蹈中,節奏的作用被無限的放大了,不僅僅給予舞蹈本質的動率,同樣也是舞蹈風格的集中展現。不同的節奏表達了舞臺人物內心情感的變動、情緒跌宕起伏,是其內心世界的重要展現形式。動作和音樂的起伏、緩急、明暗,都是通過不同的節奏來實現的,而通過對節奏的把握來調整身體的每一個動作,則是所有的舞蹈從業者所必須掌握的技能。
其次,對情感的掌控。這里所說的情感控制實際上表現在對流動中情感基調的把握上。而在海陽秧歌中,不同的角色有著自己的舞臺語言和心理特點。如對狐貍精一角的展現上,就要在把握農村婦女質樸的心理特點的同時,展示狐貍精所應該具有的嫵媚情感。而這正是舞蹈專業學生所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因此在日常的練習過程中應給予必要的關注和重視。
最后,對氣息的掌控。誠如上文中所多次強調的,海陽秧歌中的氣息控制和身體動作之間存在密切的內在聯系, “欲動先提”就是其主要特點、而這里所說的提并不是簡單的說要表演者提高身體位置,而是指其體內氣息的提起。這種提能夠有效的帶動身體的延展,從而增強舞臺表現力。身體上下的延伸和左右的延伸,形成了海陽秧歌體態上的抻與探;而與之相對應的,為了保證在這種延展的過程中能夠有效的維持身體重心的平衡,增加了大量舞步的配合,其中較為典型的如追步、跳步等。實際上,氣息控制是海陽秧歌所有動作能夠被有效控制的基礎,而反過來,舞蹈動作也同樣要求有相應的氣息控制來加以配合海陽秧歌本身所具有的大氣蓬勃,本身就是氣息控制的必然結果,因此在舞蹈訓練過程中適當的增加海陽大秧歌的相關內容,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氣息掌握水平。
(二)極致的舞動。上文中已經對海陽秧歌氣息控制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論述,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可發現,所有的舞蹈動作基本上多事在身體極致狀態下完成的,這也同樣是海陽秧歌舞蹈動作的一個最為主要的特征?;旧希覈械拿耖g舞蹈都對腰部發力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但是海陽秧歌則具有自身獨到的特點。相對于同樣處于山東的膠州秧歌來說,海陽秧歌雖然同樣追求腰部發力,但是并不像膠州秧歌那樣強調自上而下的身體力量傳遞,而是強調出現肢體上突出的“點”。這種腰部的發力點向外無限延伸直至極限的特點是我們所需要重點把握的,也同樣是增強舞蹈學院身體柔韌性的有效方式方法。這種肢體動作中的極致,也同樣是對節奏和氣息的把握,在實際的舞臺上展現了明確的肢體“點”、“線”,并且彼此之間構成了緊密的聯系。同時,動作極致的程度上來說,海陽秧歌也略勝膠州秧歌一籌。這種情況下,在高校舞蹈教學過程中增加海陽秧歌的課程,能夠有效的提高舞蹈專業學生肢體表達能力,幫助他們更為靈活而有效的利用身體的各個部分,這對于其他類型舞蹈的學習所起到的推動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除此之外,海陽秧歌中肢體的極限運動同樣是增強舞臺情感表達能力的重要方式,能夠更為高效的宣泄出舞臺角色的情感。因此海陽秧歌中大起大落的動作也就不難理解了。海陽秧歌本身通過極致的動作來表達極致的情感,對于舞蹈專業學生深入的掌握情感表達方式、提高情感表達效果也同樣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因此是非常有必要引入舞蹈教學課堂中來的。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升,各種中華民族的非物質遺產的保護工作已經迫在眉睫,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在高校舞蹈教學中增加海陽秧歌課程的相關內容,不僅僅能夠起到提升學生的綜合舞蹈素養水平的作用,同樣也能夠有效的保護這種瀕臨滅絕的非物質遺產。
客觀上來說,海陽大秧歌在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已經瀕臨滅絕,尤其是大量青壯年為了經濟利益而外出打工,客觀上減少了海陽秧歌的傳承受眾,目前已經面臨著無人可繼的尷尬局面。而在高校舞蹈教學中適當的增加海陽秧歌的相關內容,則從根本上保證了這種藝術形式的繼承和發展。除此之外,在高校舞蹈課程中增加海陽大秧歌的相關教學內容,也同樣有利于這種藝術形式的發展。這是因為,高校舞蹈教師通常具有較高的藝術素養水平,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如果增加這方面的內容,必然促使他們對海陽大秧歌展開更為深入的專研。顯然,這是促進海陽秧歌適應新的社會環境、融合更多科學的舞蹈內容、增加更為專業的舞蹈理論的有效方法。
在當前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無以為繼的尷尬局面,同時我國的舞蹈教學事業的推進過程中也同樣需要融入一些具有練習價值的本土文化元素。這種情況之下,在高校舞蹈教學活動中適當的增加海陽秧歌課程,是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的,不僅能夠更好的幫助舞蹈專業學生掌握舞蹈技藝、提高身體素質,同樣也能夠有效的保證這種瀕臨滅絕的藝術形式的繼承和發展,因此在高校舞蹈課堂中增添海陽大秧歌的相關內容是非常有必要的。
[1]中國民族 民間舞蹈 集成 編輯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山東卷 [M].北京 :中國 ISBN中心 ,1998.
[2]張蔭松 .山東海陽秧歌[M].北京 :高等教 育出版社 , 2010:前 言.
[3]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4]羅雄巖. 中國民間舞蹈文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5]中國戲曲藝術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戲曲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秘書處編印,1987.
[6] 林友.在“傳統”與“現代”審美之間——淺談膠州秧歌的發展走向[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