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前進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稱“慈善事業”是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補充,十八大報告又強調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支持發展慈善事業”,這充分說明了我們黨已經把慈善事業擺在黨和國家的重要位置,是一項長期穩定的事業。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黨中央將慈善稱為事業的精神實質,提高對慈善事業的認識,推進有利于慈善事業發展的各種配套建設,努力發展好慈善事業。
按照經濟學理論,社會分配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以競爭為動力的分配,即根據能力大小決定收入多少;第二層次是以公平為原則的分配,即通過社會保障、社會福利進行再分配;第三層次是以道德為動力的分配,即有些人自愿把錢物捐贈給需要救助的一些人,也就是慈善事業。慈善事業是從慈愛和善意的道德層面出發,通過實際的自愿捐贈等行為和舉動,對社會的物質財富進行第三次分配。慈善事業也可以說是物質文明、制度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綜合體現。
我們贊美慈善,因為它是人類靈魂的呼喚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倡行與發展慈善事業的國家,慈善思想也源遠流長。先秦諸子與隨后的各家都對慈善有過精辟的闡述。儒家講“仁愛”,釋家講“慈悲”,道家講“積德”,墨家講“兼愛”,都蘊含著濟世救人、福利為民的人道理念和道德準則。
儒家的慈善思想來自儒學的“仁愛”價值觀,包括“民本”、“大同”、“義利”等思想觀念。民本思想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種民為邦本的思想,反映到社會慈善觀方面,就是主張君主要“惠民”,實施仁政。大同思想主張財富均分,反對貧富懸殊。“聞有國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一個安定和諧的社會,財富分配平均,人人才會和睦相處。義利觀認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真君子往往能在道德與利益之間做出選擇,進而超越眼前利益而成為道德的典范。受此熏陶,古代一些儒者都重義輕利,不言名利,孜孜致力于開展救困扶危的慈善事業。
佛教傳入我國后,形成了以善惡觀、慈悲觀為主要內容的佛教倫理思想,其勸善理論特別豐富。佛家行善的方法也有其特別的論述,諸如“修福田”、“布施”等。所謂福田,指行善有如農民播種于田,必有秋收之獲,即勸導世人多行善舉,多積功德,必將受報于后。所謂布施,又分財布施,施舍財物,濟人貧匱之苦;法布施,講授正法,破迷開悟;無畏布施,幫助他人免除畏懼,使之身心安樂等三種。慈悲觀是佛教教義的核心。“慈”含有純粹的友愛之情,“悲”為哀憐、同情之意。對于奉佛信眾,欲成圣佛,必須胸懷慈悲,以慈愛之心給人幸福,以憐憫之心去人痛苦。廣行善舉,為一切眾生造福田。
道家文化,諸如“清凈無為”的人生哲理及“賞善罰惡,善惡報應”等道德觀念,成為古代中國傳統慈善事業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思想源頭。唐代孫思邈提出:醫家須具備“人命至重,有貴千金”的醫德,還應當“志存救濟”,有慈濟救人的普愛之心。這種懸壺濟世的慈愛思想對后世設立惠民藥局、醫治所等慈善救濟機構頗有啟發,使民間善士施醫給藥的善舉頻頻可見。
在近代慈善界,大多數慈善家仍把思想基石建立在中國傳統“大同”“平均”等觀念之上,在表達他們慈善思想時仍使用這些傳統的詞語。但借鑒和融入了西方社會的若干理念,普遍認同西方的社會福利思想和制度,并要求學習和借鑒西方的制度和經驗。現代中國的慈善事業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基礎上的,其思想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及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深化而呈現出階段性特點,并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慈善思想。
我們傳頌慈善,因為它是中華民族的贊歌
翻閱我國歷史,許多慈善活動都是在官方的主導下進行的,為此,政府還特別制定了慈善制度和設置了許多慈善機構。例如:隋唐時期的倉廩制度,兩宋時期的福田院和居養院、安濟坊和惠民藥局,明清時期的養濟院和普濟堂,近代的育嬰堂和粥廠。
災荒賑濟:倉廩制度是備荒救災的根基和保障。古代歷朝在救災減害方面,有平糴制度(官府將豐年與災年各分成大、中、小三等,豐年由官府買入糧食,災年則由官府賣出糧食)和通糴制度。重視倉儲機構的建立,大規模興建“常平倉”,以備災荒賑恤之用,每遇災荒之年或開倉調粟或賑災恤患或減賦免役。地方官府和民間人士也采取相應的慈善救濟方式以解困危。制度完備從糧食入庫、儲藏、管理到賑災都有規則可循。在義倉大幅度發展的同時,常平倉也沒有完全廢止,在糧食歉收之年仍平糶給百姓。
施醫給藥:兩漢時期,醫療救濟事業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官方和民間的醫療救濟慈善行為已經常見諸于史冊,施醫給藥救治者甚眾。在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專門收容貧病者的慈善機構——六疾館,類似的慈善機構比較普遍地建立起來。魏晉時期不少僧徒研習醫學,而且醫術高明,并藉醫術在民間廣為宣教。當時民間患病者往往有賴佛寺的醫療救助,而且醫治痊愈的也很多。在瘟疫流行時,佛教徒往往走出寺門,到疫區進行救治。僧徒還興設“藥藏”以供應所需之藥品,行悲憫之心,并不向病人收取診費和藥費。兩宋、明清政府還設立一些恤病慈善機構,主要是惠民藥局。
恤老慈幼:在恤老方面,官府制定了法律上和禮儀上的若干規定,對無依無靠、無家可歸者進行安撫,組織和舉行一些尊老敬老的禮儀和慈善活動。在慈幼方面,主要是在災荒期間由官府出資為饑民贖子。民間慈善事業發達的另一標志就是一些官紳出私資,購置田產,設義莊賑濟和安撫貧窮不能自給的族人。義莊主要是適當供給一些日常生活及婚喪喜慶所需之物。義莊一般還設義學、義塾資助本族貧寒弟子入塾習業,對學習優秀和獲得功名者給予獎勵。義莊在一定范圍內發揮了慈善救濟的社會功能,是民間慈善活動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歷朝育嬰慈善機構的設立,對慈善育嬰事業產生了影響和推動。如慈幼局、慈幼莊、濟嬰堂等。
勸善修德:自古以來,我國就十分崇尚道德,并把道德作為治世之道和衡量一個人文明素質高低的首要因素。在我國傳統道德中人民普遍認為德莫大于仁,莫大于善。究其理論根源乃是儒家的以“仁”為核心的人本主義思想體系,這種思想體系實際上成了傳統社會中慈善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慈善意義上的恤老慈幼、扶貧幫困亦成了中國約定俗成的道德規范。佛教也倡導慈善,其慈善的核心是行善的功德論,有著濃厚的“修福”觀念。佛教徒在所進行的活動中,廣勸人們修善積德,講述佛教的因果報應,宣傳做善事的種種好處,勸導世俗大眾多做慈善事業。
我們獻身慈善,因為它是華夏文明的奉獻
如今,慈善思想發生了深刻變化,慈善意識得到普及,慈善事業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民間慈善事業得到極大的重視,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得以回歸。
1994年中華慈善總會創立后,民間慈善機構(包括省級和地方性慈善機構)紛紛建立,慈善活動也頻頻開展起來,慈善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期。隨著社會慈善意識的提升和募集方式的不斷創新與完善,為救助社會困難群眾、全面開展慈善事業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圍繞民生問題,以改善廣大困難群眾困境為基礎,以提升困難群眾自助能力為核心,開展了緊急救援、扶貧濟困、安老助孤、助醫扶殘、支教助學、公益援助等八大方面六十多個慈善項目,與團體會員共同搭建了遍布全國、規模巨大的慈善項目援助體系,惠及困難群眾數百萬人次,充分發揮了慈善事業對社會保障的補充作用。
如果說中華慈善總會構筑了愛心奉獻的“海洋”,那么我們臺州慈善總會則是一股涓涓細流,奔騰不息匯入大海。2009年,臺州市人代會決定將每年的5月15日設立為“慈善公益日”,使臺州市成為浙江省第一個以法定形式設立慈善公益日的城市。成功組織實施一系列具有重大影響的慈善項目和活動,切實讓困難群眾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社會關愛,較好地履行了黨和政府構建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必要補充職能。近五年來,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克服各種困難,以開拓進取的精神,大力弘揚慈善文化,積極推進慈善募捐和救助項目創新,努力加強社會公信力建設,保持了慈善事業穩定發展的良好勢頭。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市慈善總會共募集慈善款物10.76億元,撥出救助款物7.5億元,救助困難群眾40.07萬人次;其中市總會募集款物7765.89萬元,撥出救助款物5545.94萬元,救助困難群眾8.73萬人次。先后被中華慈善總會授予中華慈善先進機構獎、中華慈善突出貢獻項目獎,被浙江省政府授予浙江慈善獎(項目獎),被臺州市委、市政府評為全市慈善工作先進集體。幾年來,全市慈善總會在“5·15臺州慈善公益日”期間共募集慈善捐款1.55億元。圍繞“六助一賑”、公益事業及“十大救助工程”,對社會弱勢群體噓寒問暖,雪中送炭。助學:重點關注貧困學子,及時推出諸如“圓夢”助學工程;“新篁”工程;“新星”工程等資助活動,呵護他們的成長。助醫:是慈善救助的重中之重,急群眾之急,想群眾所想,積極協助政府排憂解難。諸如備受矚目的“尿毒癥患者”救助工程;“癌癥病人”救助工程;“明眸”工程等活動,獲得全社會的贊譽。助老:每年重陽節、春節期間,為各敬老院老人們開展“慈善嘉年華”系列活動,對敬老院實施“春暖家園”活動。助困:每年春節期間,對全區的困難群眾和職工進行慰問,還開展了“慈善救助卡”、“愛心彩電·歡樂奧運”活動。助孤助殘。自2010年開始,實施“精神病患者”救助工程,連續三年救助貧困家庭的精神病患者。開展針對孤殘兒童的送溫暖活動。公益事業:開展公益事業慈善資助項目,包括籌建敬老院、幼兒園、文化站、鄉村衛生院、道路橋梁修建、水利項目修造等等。專項賑災: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精神支援災區人民,得到了廣大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的熱烈響應,其中包括: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泥石流、四川蘆山地震的賑災款和物資。
2013年11月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中指出:“……完善慈善捐助減免稅制度,支持慈善事業發揮扶貧濟困積極作用。”吹響了全面推進慈善事業的號角,慈善事業的又一個春天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