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
慈善教育最開始的內涵是一種古已有之的慈善行為,指個人或社會團體出于仁慈善良、關愛幼者的慈悲之心,為因無依無靠或家境貧寒而失學的少年兒童提供的免費或部分免費的教育。1920年熊希齡創辦的香山慈幼院即為中國慈善教育的典范。除此之外,還包括為有特殊困難的殘疾人、重癥患者、下崗人員提供培訓等內容。隨著義務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社會對慈善的重視程度提高,慈善教育的外延開始逐步擴展,成為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即在具體的教化與實踐中營造慈善氛圍、樹立慈善理念、構建慈善文化和培養慈善意識,從而發掘人性之善,讓慈愛成為大眾文化。現代慈善教育包括正規教育中對善行的弘揚和專門的慈善學堂與培訓等。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無分于東西也?!比嗽谟啄陼r期,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思想觀念并不穩定,其品性和處世態度基本上是由社會環境和后天教育塑造的。在對少年兒童進行智力開發的同時,開展慈善教育,能夠推動其形成關愛他人的道德追求,增強社會責任感,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財富觀,從而提升人生道德境界。知識傳授與道德教化,對于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同樣重要。
一、中國中小學校慈善教育的狀況
在中國,慈善在許多中小學生的心里是獻愛心、助人為樂的代名詞。慈善教育表現為愛心教育,有慈善捐贈、公益活動、志愿服務、慈善講座等載體形式。自《慈善讀本》開始普及,中國慈善教育開始成為中小學校品德教育的重要內容。
1.《慈善讀本》
2011年11月8日,中華慈善總會在北京舉行 “慈善文化進校園”捐贈暨啟動儀式,先期在四川、甘肅、青海等省市捐贈111萬冊《慈善讀本》。此后,中華慈善總會將捐贈推廣到全國各地中小學,并與當地教育部門合作,制定慈善教育計劃?!洞壬谱x本》向中小學生傳達世界需要慈善的信號,教育他們慈善是每個人的責任,是一種真正的分享,需要關愛與尊重,鼓勵孩子們用愛心來召喚愛心,帶領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事業之中。各地中小學將《慈善讀本》作為素質教育的補充內容,滲透到思想品德教育課堂之中,培養孩子們的慈善意識。
2.慈善捐助
在中國的中小學校,每當大型自然災害發生,或者有學生及其家屬罹患疾病,學校都會組織慈善捐款活動,鼓勵孩子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廣東省汕頭市于2005年開展“小慈善家”活動,采取多種形式,動員教育學生發揚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奉獻愛心、助人為樂的精神,自愿將能節約的零花錢節約起來,捐作慈善資金。各?!靶〈壬萍摇被顒幽技馁Y金,統稱“慈善助學金”,由學校統一管理,存入銀行專戶,其中40%留學校,全部用于資助本校的困難學生和教師;60%上交汕頭慈善總會,其中50%回撥給各區(縣)教育局用于資助困難學生和困難教師,50%用于全市統籌資助特困學生、教師。四川省也積極在中小學校開展慈善捐款活動,如每年一次的教師工資一日捐、學生零花錢一日捐,及時向身患重病的人捐款等。
3.組織慈善活動
教孩子將愛心付諸行動,是香港中小學慈善教育最倡導的方式。在香港,幾乎每所學校都有各自的愛心公會或童子軍,定期地推薦中小學生去一些社會福利機構服務,如協助敬老院義工看護老人、照顧智障或失明人士或給低收入家庭的小孩補習。有的中小學校還會不定期地組織學生參與“賣旗”街頭慈善募捐活動。四川省眉山市的中小學校按照就近、方便、安全的原則,將社區、敬老院等場所作為校外的慈善教育基地,組織學生走出校園,開展慈善愛心傳遞活動。通過到社區開展慈善志愿者服務、到敬老院幫助孤寡老人等活動,讓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奉獻。
4.管理學生參與公益慈善活動的情況
在香港的一些中小學校,每位學生的檔案里都有一份愛心記錄本,記錄學生們參加過的各類社會服務。愛心記錄本并不是簡單的時間地點記錄,而是要具體到細節,如在服務中心有沒有受到義工培訓、服務的體會、服務對象的反饋等。愛心記錄本還會作為學生畢業時重要的考評依據。浙江省臺州市建立有效的評價考核機制,把學好《慈善讀本》列入到平時對中小學班級的考核之中,作為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評價和評選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等榮譽的條件之一。
5.鼓勵慈善思考
香港一些中小學校的校長會在每天的晨會上給全校學生做圍繞愛心奉獻等內容做15分鐘的演講,通過長期的灌輸影響孩子們。陜西省要求各市、縣(區)教育局、慈善協(總)會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慈善宣傳教育活動,通過作報告、講故事、征文比賽、愛心圖畫、主題班會等活動提高中小學生對慈善活動的認識,激發學生們扶弱幫困、助人為樂、幫助孤寡老人等慈善愛心行動的積極性。重慶市豐都縣于2007年10月22日至10月28日在全縣中小學校中開展“慈善愛心周”活動,通過開展慈善愛心宣傳活動、召開主題班會、撰寫慈善心得體會等方式,鼓勵中小學生進行慈善思考。安徽省馬鞍山市也于2012年3月開展“慈善文化進校園”征文比賽,鼓勵中小學生挖掘身邊的慈善故事,把自己對于慈善事業的看法、經歷和感受記錄下來,加深對慈善、慈善文化的認知和理解。湖北省武漢市也通過舉辦慈善征文大賽、愛心畫展,開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做有道德的中國人”慈善文化講座等形式,營造良好的慈善文化氛圍。
二、國外中小學校慈善教育的狀況
在國外,慈善教育是教育孩子們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已成為中小學教育的固定組成。美國等一些國家甚至從幼兒園起就注重開展慈善教育,讓孩子從小耳濡目染,教會他們做一個善良、有愛心、有責任感的人。
1.慈善捐助
美國的幼兒園會時常向家長發放募捐倡議傳單,鼓勵家長引導孩子參與到捐錢、捐物的活動中。這類慈善募捐多為長期行為,而非為應對特殊情況,募集而來的錢物用于捐助以非營利組織為主的兒童慈善組織。英國的學校也經常鼓勵中小學生為慈善組織募捐,培養他們從小形成良好的慈善習慣。
2.慈善拍賣
美國的幼兒園會讓家長把家中的物品捐出來,用于拍賣,拍賣所得的募款則全部用于捐助兒童慈善組織,如麥當勞叔叔之家(為病童家庭提供免費住宿)和幼兒閱讀基金會(為貧窮地區的孩子發放免費圖書)。整個慈善拍賣過程由幼兒園和自發組織起來的家長共同籌備,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加深了對慈善的感知。
3.組織慈善活動
美國的中小學校定期會全校停課一天,讓學生去做社區義工,參加公益慈善活動。親身參與志愿活動激活了學生的慈善意識,觸動形成了幫助他人的心理,加深了學生對社會的理解和認識,同時增長了知識和才干。此外,這類活動還使得鄰里氛圍更為融洽。在德國,家長們要定期帶著孩子到“養老院”、“貧民區”等地,鼓勵孩子們為老人洗衣服、打掃衛生,為生活相對貧困的人們購買禮物、接濟食物等,以此來引導孩子們關注弱勢群體、幫助弱小生命。大街小巷上還有很多“協管員”和老年志愿者,他們引導、教育孩子幫助盲人過馬路,為老人領路等。英國學校還普遍鼓勵中小學生飼養小動物,組織他們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及參加其他公益或環?;顒?,以培養他們的慈善之心和社會交往能力。
4.管理學生參與公益慈善活動的情況
在國外許多學校里,考試成績并不是評估學生素質的唯一標準,中小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參與慈善公益活動的表現也會被計入其綜合素質評價。美國學校對學生參與公益慈善活動有硬性規定(如Whittier Christian high school的學生必須做20個小時的義工才能順利畢業),并計入相應的學分。美國高校在錄取新生時,也將新生參加公益慈善活動的情況作為重要的參考指標,在其他學分相同的情況下參與公益慈善活動多的學生會被優先錄取。
5.鼓勵慈善思考
每學期開學的第一周,德國各所小學都要舉辦以“善待生命”為主題的大討論或作文比賽,優勝者將獲得校長和當地官員頒發的獎章和證書。多數英國的中小學校每周都會組織班級討論,選取一些社會上或者學校里發生的事情,讓學生們發表看法、共同討論,自己去領悟和判斷是非。
三、中小學校慈善教育的中外比較
由于國情、社會文化環境、慈善意識狀況和教育體系等不同,中外中小學校慈善教育在發起主體、主要方式、活動組織與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差異。
1.慈善教育發起主體
在中國,慈善教育是由中華慈善總會、民政部和教育部共同發起的,各地中小學校積極響應實施,先形成倡導慈善教育的大環境、再進行慈善教育的推廣。而在國外,慈善教育多由各中小學校自發開展,政府起到鼓勵、褒揚和支持的輔助作用,先有各學校的慈善教育實踐,由學校發散到家庭、社會之中,形成慈善教育的良好氛圍。中國現階段國民的慈善意識還較為薄弱,自上而下推動的方式效率更高,更符合國情。
2.慈善教育主要方式
中國一貫強調言傳與身教的結合,中小學校慈善教育以宣傳灌輸、鼓勵思考的理論教育為主,輔之以公益慈善活動。在日常課堂中,各學校以《慈善讀本》為教材,采用慈善征文、愛心畫展、主題班會等形式鞏固孩子們的慈善觀念;在實踐活動中,鼓勵中小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敬老助殘。而外國則是通過開展具體活動進行實踐教育,如慈善拍賣、定期組織慈善活動等等,在行動中對中小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培養良好的慈善習慣。
3.慈善教育活動組織
在中國,各地中小學校組織的慈善捐款多為大型自然災害發生或者學生及其家屬罹患疾病時的應急活動,日常性慈善捐款的組織較少;慈善活動也常常在“雷鋒月”、“慈善周”等時期進行組織,仍具備較強的臨時性色彩,難以鞏固慈善教育的效果,甚至只是“走過場”,達不到培養慈善意識的目的。而在國外的中小學校里,慈善募捐多為長期行為,支持兒童慈善組織的事業而非為應對特殊情況;慈善活動也是定期開展,成為了學生日?;顒拥闹匾糠?。
4.慈善教育活動管理
對于中小學生參與公益慈善活動情況的管理,中國的中小學校多采用軟性鼓勵的方式,即作為學生申請榮譽獎勵的條件。眾所周知,在中國目前的教育體系下,榮譽獎勵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成績掛鉤,成為“優等生”的專利。如此一來,這種軟性鼓勵的方式很可能會打擊部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難以起到促進慈善教育發展的作用。而國外對于中小學生參與公益慈善活動情況的管理已成體系,多對中小學生參與慈善活動和社會實踐的表現做出硬性規定,即作為畢業和升學的必要條件,對中小學生的影響程度較大。
四、小結
鄭功成教授指出,改良國民的慈善意識是發展慈善事業的基礎工程。培養國民的慈善意識、改變中國慈善事業的落后現狀,發展慈善教育是事半功倍的方式。從小培養少年兒童的善愛之心,調動其參與慈善事業的積極性,不僅能夠有助于少年兒童形成高尚品格,而且對于中國慈善事業未來的發展意義重大。目前,慈善教育在中國的中小學校已經開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活動組織臨時性色彩強、管理機制激勵性弱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