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聶迎利 林少華 王興文

在天津的奶牛養殖界,提到天津神馳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徐練海,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僅僅是因為他的牛場規模大,牛養得好,更因為他是一個好人。2014年2月,在中央文明辦主辦、中國文明網承辦的“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中,徐練海再一次榮登誠實守信“中國好人榜”。日前,記者一行趕赴天津,對徐練海進行了專訪。從他樸實的語言中,對他的“好”有了切身的感受和體會。
從事奶牛養殖業的人都知道,這行又臟、又苦、又累,牛場經常會出現“人荒”,特別是在私人牛場逢年過節時。但是徐總卻很自豪地說:我這里沒有發生過這種情況,而且越到過年過節,人越多。這都緣于徐練海對員工的尊重和關愛。
一個牛場能夠留住員工,最重要的一點是待遇。許多老板在員工提出待遇問題時,都很不情愿,但徐總不同,他認為員工與老板談待遇問題很正常,因為與老板不同,員工只能靠固定收入生活,因此,員工向老板提出待遇問題時,老板一定要答復,因為再大的老板,僅靠自己的兩只手,也不可能干所有的事情。所以老板一定要維護員工的利益。以此為出發點,他制定了以下政策:
第一項政策,也是最核心的,就是讓員工認購奶牛。具體方法是:奶牛開始由公司出資購買,統一飼養管理,然后由職工認購,認購所需資金逐年在奶牛產生的利潤中扣除。奶牛每年產生的利潤扣除飼養成本以及認購款后,都歸認購員工;認購的奶牛所產的后代也歸員工。徐總說,這樣有助于穩定職工,調動其積極性。他還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公司成立時,第一批認購奶牛的普通職工的工資收入現在是每年5 萬元左右,但養牛產生的收入,2013年就有達到18萬元的(賣牛奶的收入)。對于制定奶牛認購政策的原因,徐總說:“當時我國的勞動保險業比較混亂,年輕的員工們,拋下父母,拋下孩子,把自己最美好的時間、精力最旺盛的時期都獻給了我和牛場,給我提供了很多幫助。我的財富積累得也越來越多,員工卻一天天變老。員工離開我之后,該怎么辦?以這個為出發點,我制定了認購奶牛的政策。我大致測算了一下,如果在我這里工作10 年,我開始讓他認購5 頭牛,在不影響他的收入和待遇的情況下,可能發展成幾十頭牛。如果員工不想在我這里干了,可以把牛賣了,錢可以自己拿回家。這是一個老板能夠給員工最好的保證。”為了保證管理的精細、成本利潤計算的準確和員工的利益,公司采用了亞達-艾格威的DC305牧場管理軟件包,員工可以隨時上網查看自己奶牛的情況:早、中、晚各產了多少奶,今天的產奶量比昨天多了還是少了,以及一個月、一年的產奶量。“因此,我的牛場的員工干活干得特別起勁兒,因為他們每天都在計算著自己的奶牛賺了多少錢。”
第二項政策,是公司在離牛場三四公里的住宅小區,購買了幾十套九十平方米左右、精裝修的住房。員工可以無償居住,如果員工在牛場連續工作10 年以上,這套房子就可以獎勵給員工。
第三項政策,每年分兩批組織員工免費旅游。公司鼓勵員工每年出去看一看,每次3~5天,放松心情,接受新鮮事物,回來后可以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但養牛人的思想很難轉變,一開始,公司組織員工免費旅游,員工都不愿意去,我很不理解,”徐練海說,“于是我制定了一項新的措施,旅游費用由公司負擔,不去參加旅游的員工在單位工作,不但沒有工資,平時在食堂可以免費吃的飯也要自己付費,以此鼓勵員工們都出去。”
第四項政策,節假日,包括春節,上班的員工除按國家規定支付工資外,每天還要給每位員工多補助100 元。另外,每年三十晚上我都要陪員工吃飯,然后才回家。
第五項政策,員工在執行公司制度或決策過程中的一些支出,公司給予補助。比如,業內普遍的做法是,牛場的工人每月除固定的基本生活費外(每人每月300元),其它完全通過績效發放,包括服裝是否干凈,每幾天洗一次澡,衛生區是否達到標準等,這樣才能調動員工積極性。徐練海表示,員工執行這些標準是要有付出的,因此,公司規定,員工所需的洗衣粉、洗澡用品等都由公司負擔。食堂調整食譜,會影響員工的就餐,公司提前10 天就補發一箱方便面,中間10 天再補助10 斤雞蛋,后10 天再補助火腿腸。“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緩沖。要先緩,再做;而不能先做,再緩,否則會有反作用。”

對于徐練海來說,光對人好還遠遠不夠,因為“牛”才是他的根本,“在奶牛養殖業,不能完全以人為本,要做到‘以牛為本’,要做到人配合牛,千萬不能讓牛配合人。”所以,徐總想方設法從各個方面讓牛過得更舒服。
夏季高溫高濕會使奶牛產生熱應激。2014年以前,徐練海只采用了物理降溫的方式降低熱應激,牛場每天的產奶量由30多噸下降到10 多噸,下降了近50%。意識到熱應激對奶牛的傷害,他開始增加了噴霧;2014年,又在日糧方面進行了調整,如在日糧中添加氯化鉀、小蘇打、復合酶制劑、微量元素鉻和硒、維生素等,使奶牛的熱應激得到了有效緩解,牛場的產奶量每天僅減少了幾噸。
粗飼料的質量對于奶牛的健康非常重要,為了讓奶牛吃得好,徐練海從來不吝惜。“目前國內牛場一般每天給每頭奶牛喂1.5 kg苜蓿,我們奶牛場現在喂3 kg。按牛場2 600 頭牛計算,每天就多出將近4 噸苜蓿。”
還有一件事情讓記者很感動,也能更真實地感受到徐練海對奶牛的“好”和“愛”。2009年,公司投資100 多萬元引進了德國韋斯伐利來的擠奶設備。在新設備安裝時,他想,如果自己是奶牛,擠完奶,一定會口渴,于是擠奶臺旁邊就誕生了專門安裝的飲水機。
徐練海1992年開始創業,先后涉足汽車運輸、橡塑制品、冬棗種植等,2000年,他進入了房地產業,2004年,他卻毅然放棄了干得風聲水起的房地產業,投入四五千萬元,在生他養他的土地上建設了一個能養5 000 頭牛的奶牛場。
許多人對他的舉動很不理解,但他的目的只有一個:“要把心態放平和,把牛場建起來,讓周邊的農民養牛。不求他們的回報,只求能夠帶動他們發展。人要有良心,我就是要干對社會拉動性大的行業。我通過了解發現,這個行業,老百姓既看得見,也摸得著,而且能有效益。”
在大多數人看來,房地產業對社會的拉動性大,徐練海也這樣認為,他說,從蓋一間房子到最后的裝修,大約需要400 家企業的產品。但他認為,養奶牛對整個社會的拉動性更大,特別是對農民和農村。“我自己就是農民,要多做對農民和農村拉動性大的事業。”
對周邊農民的拉動,主要通過種養結合,讓農民種植牛場所需的粗飼料。公司共流轉了4 000 多戶農民的土地,種植了8 000 畝苜蓿,17 000 畝全株青貯玉米,2 000 多畝燕麥。幾年來,公司每年的收購量達到了80 000 余噸。徐練海對農民也是從不打白條,規定只要是農民送來的東西,當時就要付款,價格公道,而且保留至小數點兒后三位。
公司實行種養結合,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徐練海在國外考察時發現,牛奶出現質量問題時,粗飼料的質量是重要原因之一。從那時開始,他就提醒自己,只要有能力,一定要把粗飼料的管控做到位,一定要實現種養結合,一定要保證生鮮乳的質量。在徐練海看來,提供優質安全的生鮮乳,是自己必須承擔的責任。他說:“如果是我自己喝奶,我可以不管,但是給老百姓喝的奶,就一定要管好。給老百姓帶不來太大的健康,也不能給老百姓帶來有害的東西。這是最基本的原則。而保證粗飼料的質量第一步,就在種植。所以地里的事情,都是我一個人說了算,沒有第二個人。”
可以帶動周邊農民,可以為消費者提供優質安全的牛奶,使徐練海愛上了奶牛養殖這個行業。他表示,自己在這個行業已經奮斗十年了,今后仍將不離不棄。
徐練海還熱心公益。他先后安置了50多名外來務工青年和下崗職工;村里路壞了,他協調進行修繕;社會需要,他踴躍捐款;村民遇到困難,他主動前往解燃眉之急;孤兒無人照顧,他無償出資,幫助他們完成學業,走向社會……
他也因此獲得了各種榮譽:2006年全國杰出青年農民、2008年度天津市勞動模范、2009年度志愿服務貢獻獎、2010年度全國勞動模范、2014年度“中國好人榜”……
面對這些榮譽,徐練海很淡定:人要有一顆平常心。我是幸運的,我的付出得到了社會的肯定,但有很多人,做了更大的奉獻,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但他們仍在默默地付出。與他們相比,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大差距,所以每次榮譽對我也是一種壓力,它們激勵我要做得更好!
因為愛而用心,因為用心而堅持,因為堅持而收獲,因為收獲而更加愛和用心。十年來,徐練海用自己一次次善舉傾訴著對鄉情的眷戀和對成長沃土的熱愛,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詮釋著對行業和社會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