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立新
(宜興市全正紫砂陶藝品有限公司,宜興 214221)
制作宜興紫砂壺器的原料,主要為采自宜興地區山巖里、夾雜于甲泥陶土中、蘊藏量較少、統稱為紫砂泥的紫泥、綠泥和紅泥等。優質紅泥稱為“朱泥”,采用紫砂朱泥為原料制作的“朱泥壺”,尤其是500㏄以上容量的中、大件壺,因其原料存儲量少、成型制作難度大、燒成工藝要求高,故尤顯珍貴。
“大紅袍”作為優中之優的朱泥,色澤被譽為紫砂“中國紅”。大紅袍“云意壺”(見圖1),鮮紅的色彩使人激情澎湃,勁健的造型形態令人鼓舞,氣勢撼人心魄,肩部、蓋面雕鏤貼塑的云意繚繞,富有祥瑞的韻味,無論是使用還是欣賞都能讓人產生舒心怡情、陶性冶情的美感享受。
圖1 云意壺
“云意壺”的通體材質均為朱泥中純正的優質泥,燒成后色澤鮮紅亮麗,有一種“艷似朱砂、溫潤如玉”的天然質感美。也只有這種得天獨厚、在特定地質條件下天然形成的朱泥原料,才能出現這種神奇的色彩效果。于是,這種優質朱泥就被業內人士奉若至寶,冠之以“大紅袍”的美名,這是因為其紅得潤正、紅得燦爛、紅得細膩、紅得華澤,能給人以愉悅心靈的視覺美感,與自古以來就形成中華民族的“紅色崇拜”一脈相承。因此,朱泥作為紫砂泥的一種,紫砂“大紅袍”的色彩完全可以用“中國紅”來形容。
追根溯源,紫砂“中國紅”的色彩崇拜可上推至遠古時代。原始社會的人類,生活及生存條件極為艱難,除受到饑餓的困擾,還時常遇到猛獸的襲擊、疾病的折磨以及天災人禍等因素的威脅。原始社會的人類,把吃得飽、穿得暖作為生存最基本的企求,于是他們首先發現了紅通通的火,當火在熊熊燃燒能給人以溫暖時,漁獵到的其它生物的肉經火的烘烤,原來血腥的味道也變得美滋滋起來。距今1.8萬年前的山頂洞人,通過紅色的火焰,使他們發現了使人興奮的紅色,他們以紅色象征吉祥喜慶,并作為吉祥色彩的崇拜色相,被以耳濡目染的方式代代相傳。古代先民認為紅色能避兇求安,點燃起紅紅的火能給人溫暖,在居住的山洞口或搭建的棚門口將火點燃,能驅趕猛獸、防止遭襲。見到圍捕獵狩到其它動物鮮紅的血,讓他們倍感興奮,看到自然界盛開紅艷艷的花朵也感到特別美,采摘下來編織成圈戴作頭冠、或掛在頸脖間炫耀等等。時至今日,中國人對紅色更是情懷獨鐘。紅色,代表著熱烈、溫暖、吉祥,也代表著興旺、正義、高貴等,情緒高漲時可用激情似火來贊賞,春光明媚的景色可用萬紫千紅來形容,用紫泥制成的砂壺,色彩紅里透紫、紫得發紅,自然就讓人一見鐘情產生喜歡的念頭。探究其由,紫砂壺之所以受到世人喜愛,色彩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而紅潤溫澤的朱泥壺,因其色彩如紅霞、似朝暉般燦爛,愈越顯眼、奪目,當然就更受追捧,被人們奉為至寶了,這與中國人對“中國紅”吉祥崇拜的深厚感情休戚相關。
“云意壺”因其材質特性,使得成型制作和燒成難度都較大,而要想通過造型組合呈現出“勁”與“健”的形態美感就更不易。從紫砂歷史上留傳下來的朱泥經典款式看,大多是光素器小品壺、水平壺之類的,壺身容量低,嘴、把、鈕細瘦小。“云意壺”分別從成型工藝與燒成兩方面入手解決其難題,使體積容量增大,勁與健凸顯,且讓燒成的成品率提高。
采取通常的光素圓形器打泥條、圍身筒拍打成型的工藝技法時,因其泥質的特殊性,顆粒近160目(紫泥顆粒一般為40目),細膩得近乎“漿糊”狀,人們常以“細如滑脂”來形容。盡管朱泥可塑性好,但因其泥質分子細微,拍打時受到外力的作用,隱存于泥段中的水分子就被擠壓出來停留在泥片表層面。如在此時圍身筒拍打成型,結果只能是越拍打越稀軟爛弱,沒有骨力支撐;如等待晾干過頭,則又會起酥開裂。因此,“云意壺”在打泥片時,需憑經驗和手感,晾到一定程度再拍打身筒,打身筒還不能一次就完成,當表面層水分子聚集較多時,就得停手等待一會讓其揮發。由此看來,朱泥,尤其是“大紅袍”泥成型時,坯體干濕度恰如其分的把握,是成型成功的一大關鍵要素。
由于“大紅袍”泥的三氧化二鐵(Fe2O3)含量高達40%(一般朱泥超不過20%,紫泥至多10%左右,本山綠泥只有1%上下),而影響耐火度和燒結溫度的三氧化二鋁(Al2O3)成分,“大紅袍”泥則最低,同時由于顆粒細,分子排列堆積緊密,容易受熱、易于燒結,燒成時窯溫需控制在1020℃左右,一般朱泥壺燒成溫度為1050~1100℃,紫泥壺則需高達1200℃以上。另外,“云意壺”所用的大紅袍材質,泥性甚嬌,收縮比率高達20%,預熱時間就得延長,因為它在燒成結晶的過程中比較活躍,特別是在千度以上高溫時反應尤其劇烈。因此,“大紅袍”朱泥壺需專窯獨燒。針對“大紅袍”高結晶度泥質的特性,控制好預熱,確保收縮正常;控制好溫度遞增的步驟,確保燒結反應正常,是燒成成功的一大關鍵要素。
“云意壺”燒成后的容量達530㏄,壺身顯得圓潤飽滿、大度豪邁,高頸挺直,克平蓋覆于壺口平整貼切,底設三枚如意形足,使得整器氣勢升騰。“云意壺”的色澤燒成后容光煥發、特別紅潤,是“勁與健”的映襯,而“勁與健”最突出的體現是其造型形態的特征:粗壯有力的“曲形嘴”昂揚,碩大的“珠形鈕”珠圓玉潤,帶“上飛”的環把粗細比例反差巨大,彰顯力和勢,這是何道洪大師創造的“何氏風格”的一大特色。在創作大紅袍“云意壺”的過程中將此引用,既是對“何氏風格”的繼承與弘揚,也是對這一特型組合的一種新的嘗試。因為“云”的舒卷飄動,產生的是單一柔美的“意”,現通過嘴、把、鈕與圓形壺身流暢自然的過渡,密切結合,渾然一體,方又顯出別具一格、剛柔并濟的“云意”美感。
大紅袍“云意壺”的造型裝飾以“祥云”的形式呈現,豐腴的壺肩上貼塑一道條幅形通轉連續的如意卷云紋,古樸典雅。微隆的蓋面上貼飾六朵團云圍繞著珠形鈕,與壺肩的如意云紋上下呼應。繚繞的祥云和樸雅的如意互相映襯,共同營造出氣韻生動“瑞氣涌”的吉祥韻味。
整件作品以大紅的色調、祥云如意的圖案渲染“云意”,詮釋著自古以來人們祈求吉祥的寓意。云,本是由小水珠等聚集形成的空中懸浮物,在古代它被賦予了很多神秘的色彩。《易經》有“云從龍,龍起則生云”之說。古人憑云色察吉兇,每當風暴來臨前疾飛翻滾的黑云為“惡云”,晴空萬里白云悠悠,清晨的紅日噴薄欲出,朝霞把天上的云朵染得五彩繽紛,均為“祥云”。古代的什物,多飾以卷曲的云頭,代表著吉祥之氣、喜慶之象。在紫砂壺的造型藝術中,也多有以“云紋”作為造型和裝飾的經典作品,如清代陳白康創的“如意云紋漢方壺”、近代朱可心創的“云龍壺”等。南齊畫家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指出:“應物形象,氣韻生動,隨類賦彩,骨法用筆,經營位置,傳移模寫。”“云意壺”借鑒著這種思想,旨在以“大紅袍”強烈的色彩“隨類賦彩”,以“云意”去“應物形象”,以“祥云與如意”去“傳移模寫”,醞釀出“祥云繚繞、瑞氣涌動”的美的韻味,以求更好地開發和拓展吉祥色彩與圖案在壺藝創作中本有的藝術價值與文化意義。
綜上所述,在紫砂壺的造型設計中,將“中國紅”的色彩元素與“瑞氣涌”的祥云形象完美融合,不僅能使作品增色加彩,更能增添傳統文化氣息、豐富美學欣賞內涵。
[1]史俊棠.紫砂研究(第三輯)[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周泳,汪璇,邊秋娟.傳統性元素在現代首飾設計中的應用[J].寶石和寶石學雜志.2004(3):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