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尚
從初中語文教學的創新實踐來看,教師對初中語文進行教學創新嘗試,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自覺性,使學生主動探究語文知識。
一、利用導語激趣的教學模式創新探究
我在教學語文版九年級(上)王維的五言律詩《使至塞上》時,引用古典《紅樓夢》里香菱的一段話:“‘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同時結合香菱對該詩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評價,使學生急于探究香菱形容的情境,從而使得通過學生對該詩的探究,強化學生對該詩的認識,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該詩所描摹的意境。此外,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語文實踐在教學中進行開頭方法嘗試,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講笑話、設置懸念等來激發學生對語文教學的興趣,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參與語到文知識的探究活動中來,達到有效語文課堂學習的目的。
二、插上“多媒體”翅膀的教學模式創新探究
在語文寓言和小說教學中,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設置一定的語文情境,借助情境,巧妙地切入課文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領略到語文的別樣魅力。通常來說,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使課文中的情境更加多樣化,不僅可以借助畫板、音像材料,還可以制作專門的多媒體課件,供學生加深對課文情境的理解。
例如,在教學語文版八年級上的小說《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時,我將電視劇《水滸傳》中有相關的影視資料下載到語文課堂上放映,讓學生通過影視畫面更加生動了解名著《水滸傳》中綽號“花和尚”的魯智深的精彩表現及其嫉惡如仇的鮮明性格,從而加深對魯達這個人物的了解,也從中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水滸傳》中108名梁山好漢的人物形象的濃厚興趣,真正達到語文自主學習的目的。類似的方法同樣適用于其他的古典名著的小說選段,如語文版七年級(上)節選自羅貫中《三國演義》的《空城計》和節選自吳承恩《西游記》中的《美猴王》。
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的教學創新模式探究
在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初中學生對某些問題往往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教師與其無力地“守護”所謂的“師者權威”,不如鼓勵學生去打破條條框框,大膽去質疑。因此,可以根據語文課堂教學的安排,對課文中的難點和重點借助質疑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對難點和重點進行自主探究。通過學生對教材質疑,可以促使學生拓展相關知識點,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很多學生從質疑中受益。
例如,我在教學語文版九年級上魯迅的《孔乙己》時,課文中有:“孔乙己是站著喝灑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已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通過讓學生對這些句子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學生從中理解了魯迅先生刻畫這個人物形象的創作意圖。首先學生通過對孔乙己站著喝酒的質疑,弄明白孔乙己是個窮腐的讀書人;再借助對“沒有孔乙己別人也還照樣過”的理解,明白孔乙已是個可有可無的小人物;經過對上兩句的理解,從而明白魯迅先生之所以會說“大約的確”是由于孔乙己這樣的小人物是沒有人去關心他的死活的,只能從他很久不到酒店推斷出他的確死了。這樣,經過課堂的層層大膽質疑,學生就能真正理解重難點。
四、鼓勵學生改編課文的教學創新模式探究
在教學創新嘗試中,很多教師認為要想創新,就要徹底拋棄以前的教學方法,這樣往往就會害怕創新不能產生好的效果,從而對創新產生怯懦心理,不敢大膽進行創新嘗試。我認為借助學生對課文的創新改編,促使學生對課文形成新的認識,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創新,它可以在鞏固學生對課文認知的同時,又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例如,在教學語文版七年級(下)馬致遠的曲《天凈沙·秋思》時,首先在形式上讓學生自由組合這首曲中出現的意象,通過文字轉化成可見的畫面,把這首簡短的元曲改編成優美的散文;其次在表現形式上,有的學生通過對暗淡意象“枯藤老樹昏鴉”、“ 古道西風瘦馬”濃墨重彩地刻畫,從而渲染“斷腸人”的悲傷情感;有的同學則反其意而行之,緊緊抓住“小橋流水人家”、“藤樹纏繞”、“昏鴉歸巢”的溫馨畫面,與“斷腸人”在“古道”牽著“瘦馬”吹著“西風”形成鮮明對比,從而襯托“斷腸人”的悲傷情感。因此,通過改編課文的教學創新嘗試,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另辟蹊徑,體驗語文的趣味。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