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交往是兒童形成和發展個性心理特點、社會行為、價值觀和態度的主要方式。同伴交往在學前期就已經存在,進入小學后,特點更為鮮明:
1 與同伴交往的時間增多,交往的形式也更加復雜;
2 在同伴交往過程中傳遞信息的技能增強,可以用書面、口頭甚至肢體語言與同伴交流;
3 更善于利用各種信息來決定自己對別人所采取的行動,也就是說,他們更懂得“察言觀色”;
4 更善于協調與其他兒童的活動;
5 開始形成同伴團體。
從玩伴到友誼
同伴交往頻繁后,就可能開始建立友誼。友誼是一種來自雙向關系的情感,由雙方共同凝結;任何單方面的喜歡,都不能稱為友誼。如果一個小朋友說另一個小朋友是他的好朋友,但那個小朋友實際上很少跟他一起玩,根本沒有親密交往,他們之間則還沒有產生友誼。因為親密性是衡量友誼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
心理學家塞爾曼認為,兒童的友誼有這么三個發展階段(友誼發展具有個體差異,因而年齡有一定重疊):
第一階段(3~7歲):尚不穩定的友誼關系
兒童還沒有形成友誼的概念,之間還只是短暫的游戲同伴關系。對這個階段的兒童來說,友誼就是一起玩,朋友往往與實際利益以及時空上的接近相關聯,有時他們甚至會認為,朋友就是與自己一起玩、與自己住在一起的人。
第二階段(4~9歲):單向幫助階段
這個階段的兒童要求朋友能夠服從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順從自己的就是朋友,否則就不是。比如說某個小伙伴不肯跟自己分享一個玩具,他們就會說:“你不是我的好朋友,再也不跟你玩了!”但只要下次對方愿意分享,他又會不計前嫌,迅速和好。
第三階段(6~12歲):雙向幫助階段
這個階段,兒童開始能互相幫助,對友誼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不是很能做到“共患難”,彼此間仍具有明顯的功利性。一旦發現對方對自己沒有幫助,關系往往很快結束。
為什么是他?
友誼的產生,往往從一方被吸引開始。什么樣的小朋友會更受同伴歡迎呢?
一些調查和研究表明,影響同伴接納的因素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
行為特征有不良行為特征的孩子,肯定不受歡迎;因為跟這類孩子待在一起是一件危險的事情:誰知道自己什么時候就會挨揍呢?只有那些無明顯攻擊性、愿意分享的孩子,才會得到大家的喜歡。
能力和學習那些學習好、興趣廣泛、主意多、具有良好領導能力的孩子,往往能得到更多的認同和接納。他們有想法,懂得如何組織大家做游戲,能讓大家都玩得很開心,所以最終發展成好朋友的可能性更大。
性格特征如果你能力不好,但性格好,如幽默風趣、會照顧別人、為人隨和等,那么同樣能夠得到同伴的歡迎。“我喜歡他,因為他跟我爸爸一樣愛講笑話”,雖然聽起來有點幼稚,但這確確實實會成為孩子選擇朋友的標準。
身體特征此處“身體特征”主要指一個人的相貌。長得漂亮的孩子往往更受歡迎;另外,小朋友在“考察”同伴的外形時,還體現了一定的“補償心理”和“相似心理”。當問“你為什么跟他做朋友”時,一個小朋友回答“因為他長得很高” (這個小朋友是矮個子),而另一個小朋友則說“他的發型跟我的一樣”。
成人的影響所有的孩子對乖孩子普遍評價較高,愿意與他們交往。當問“為什么喜歡花花”時,許多孩子這樣回答:“她最聽老師的話了。”
直接接觸有共同愛好、能玩到一塊兒,是促成許多幼兒與朋友交往的主要因素,哪怕這種愛好很短暫。
被同伴接納對方能否接納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幼兒對伙伴的看法,尤其是那些性格內向、缺乏自信的幼兒,更在意他人是否喜歡自己。因此,有很多幼兒在回答“為什么和麗麗做朋友”時,會說:“她也和我做朋友。”
(選編自http://www.minifashion.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