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夙嵐
時代果然變了。老牌演員劉曉慶在外貌上依然扮著嫩,而她的那句“做人難,做女人更難,做名女人難上加難”早已流傳了幾十年,讓不同年代的名女人們反復引用。不過現在這句話的“女”字似乎要改成“男”字了。
好吧,說說性別歧視。中國女性做為男性附庸的歷史,確實有數千年之久,其間還有許多殘忍而血腥的事例。譬如說眾所周知的戰國時的“英雄”荊軻,他之所以愿意舍身刺殺秦王,也因策劃人燕國太子丹送給了他兩條美人手臂——荊軻在觀舞時無意中說某美貌舞姬的手臂美極,太子丹立馬就將那位倒霉的舞姬的手臂給剁了下來放在盤子上送給荊軻。而荊軻居然感動得涕泗橫流,決定以命相許。總之當時男人的邏輯相當混亂,對女人尤其是美人的殘忍,居然成為了某種意義上的“投名狀”。從此小事可見,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里,女人之于男人,就相當于某個物件,該舍就得舍,該割就得割。
至于中國古代歷史上對于女人的種種要求,包括“三寸金蓮”、“三從四德”、“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等等,再加上種種苦情事例,可以寫上一系列厚厚的書。所以,曾經我也以為,中國社會中仍然存在的性別歧視,只能是男性對女性的歧視。在高中時代寫作文時,我還“大聲疾呼”說,三八婦女節的存在,其實就是性別歧視的一個旁證;當某一天不再設婦女節,女性才有可能與男性站在同一層面上。
但現在,我才發現,在如今這個突變的時代,做個男人比女人難太多了。很多明目張膽的口號、白紙黑字的文章,都令人瞠目結舌。譬如說,某門戶網站上掛了N久的口號及文章“男人不買房,就是耍流氓”,我一看到就想,這門戶網站對于男人的要求,敢情比丈母娘還要嚴苛啊。你不買房,準丈母娘至多是不將女兒嫁給你,還不至于罵你流氓啊。
還有某篇高轉載率的文章《中國男人配不上中國女人》,許多人在微信微博朋友圈轉得得意洋洋、義正辭嚴。不少人將“配不上”論證得擲地有聲、滴水不漏。我尋思:這些轉文章并深贊的人若是男人,他們難道反省的精神那么到位,不惜將自己搭進去?轉載的若是女人,她們就沒有父親兄弟、沒有兒子侄子么,那她們在論證“男人配不上女人”的時候,難道也將自己抽離出來了?總之,哪個男人都不是從石頭里蹦出來的,他的品位品格等等,不都與身邊的女人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么?憑什么他們就要獨自去承擔“配不上”的惡名?而且,憑什么你就說他“配不上”?你若真是水做的女人,你去找個碗就好了,還要男人做甚。
更讓我震驚的,是某個以做公關活動見長的大型期刊社,用了三年的時間做了三期損男人的封面專題:“男人沒了?”、“如何裝一個男人?”、“丑陋的中國男人”。其在“丑陋的中國男人”這一期里更是總結:中國在進步,但中國男人的進化顯然要慢得多。好吧,這言下之意也包括,中國的進步主要歸功于中國女性這“半邊天”,男人還在“進化”的路上踏步呢。原來,社會對于男性的歧視才是真歧視,什么不堪的話都可以大聲說出且堂堂正正印出來,那么網絡再添磚加瓦轉載一下鞭策一下,又有什么稀奇。反而對于女人,若將性別因素強調得太露骨,女人們是可以告上法庭的,所以也就沒有那么多“通俗易懂”的難聽說法。
男人之難,因此難上加難。對于種種玩笑貶低,成功男人與普通男人,都只有裝作不在意地一笑帶過。因為男人得“宰相肚里能撐船”嘛;對于“買房子”的“社會需求”,只好打落牙齒往肚里吞,只能拼了命地去攢錢啊,若他因此影響了形象與風度,卻又得落下“配不上中國女人”的名聲,進退維谷又與何人說;此外男人還得要成功啊,不成功你有臉說自己是男人么;上當了傷心了碰壁了,男人你好意思哭么,自古以來咱們都“男人有淚不輕彈”啊。于是,不止是中國男人而是包括全世界的男人,在同等條件下,其平均壽命普遍短于女人。
時代劇變,也包括男色消費漸漸流行。而這個“男色”不僅僅是“色”,還包括與“男”字有關的一切貶損調侃與精神消費。身為暖男,就說你不夠男子氣;宅在家里,就會被冠以“食草男”;家境不好,人們側目你是“鳳凰男”;家境太好,成功只因你是“富二代”;好不容易成為了“王石”,在家做頓紅燒肉也因“笨笨”而被分享至天下皆知……唉,新時代的男人真的是左右為難啊。
男人與女人,其實從來不是對立面。若說中國男人與女人真的要學什么,我覺得可能得學學皮特與朱莉的相互包容,淡然面對人性的多面與復雜,在艱難時要相互信任與扶持,也要相信只要善與愛足夠多,誰都可以成為對方的男神女神。簡而言之,如果你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好男人或沒有好女人,那一定是你自己出了問題或者直白點說就是太偏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