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鵬
摘 要:為了履行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職責,高校應該將傳統文化精華融入教學。根據藝術設計教學的特點,文化傳承的內容可以分為文化精神與價值觀、傳統設計思想、傳統設計方法和設計元素等四個層次。在教學中要從藝術設計與傳統文化的契合點出發,梳理相關知識體系,針對性地組織文化傳承的內容,通過教學方法改革和教學任務設置來實現相關的教學目標,以時代和生活為導向,在不斷應用中促進傳統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文化傳承 藝術設計 設計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b)-0171-02
高等教育承擔著推動文化多樣性、做文化創新的先行者的重要使命,系統研究傳統文化、深入認識傳統文化精神、通過專業教學和學術研究促進文化的傳承是高校的重要職責。
1 文化傳承的價值和意義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民族精神的標志,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文化的學習、傳播、應用和發展既是高等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健全人格培養的重要內容。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文化傳承的內容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社會和時代認可的價值觀,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錘煉其文化品格。
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生活形態、價值意義、符號系統和社會規范,蘊含了民族的生存智慧,具有不斷自我調整、與時共進的品格,是藝術設計創造的源泉。在藝術設計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和內容是非常必要的。藝術設計廣泛涉及衣、食、住、行、用的各個方面,關系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資源的有效利用,關系到企業的生存與競爭能力。學習和借鑒傳統文化精華、發揚本土特色和優勢是每一個設計人員不可忽視的課題,藝術設計教學應該將傳統文化的學習、應用和創新納入到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中來,只有這樣才能將文化的傳承落到實處,同時,文化內容的融入能夠提升設計的人文價值,為現代設計開拓新的空間。
2 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文化傳承內容分析
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文化傳承主要指:設計思想和設計方法的傳承,而設計思想深深扎根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價值觀,以視覺的形式表現出來。相關文化傳承的內容在教學內容上的設置可以從文化精神與價值觀、傳統設計思想、傳統設計方法和設計元素等四個層次展開。
2.1 中國文化精神和價值觀
和合是中國文化價值的基本取向和核心精神,呈現了對人生的肯定,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自覺運用這一生存智慧,可以有效地解決當代人與自然沖突、人與社會對峙、人與人疏離等價值難題。中國文化的價值追求對經濟建設和人的發展具有啟發意義,應該成為大學教育的基礎內容,可以概括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自身的關系三個方面。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安身立命所必須思考的。當今世界面臨的生態失衡、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等問題越來越嚴重,工業文化的消極后果日益凸顯。中國傳統文化中敬畏天道的生態思想值得借鑒,天人合一的價值原則啟迪我們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協調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對人與社會的關系上,中國傳統的理想是以和為貴,在處理自我與他人的關系時要求謹守仁道,提倡有容乃大的寬容精神,是整個社會健康發展的基礎。
在對待人與自身的關系上,欲理合一是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基本原則。儒家文化的修身之道要求通過長期的自覺與自律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在個人欲望被過分張揚的今天,傳統的智慧引導我們走向身心和諧的自由境界。
在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中國文化精神在高等教育中的價值,同時要認識到優秀的文化傳統要與時俱進,進行創造性的現代轉化,融入民主精神、科學精神、競爭精神等現代理念,只有這樣,才能賦予傳統文化新的內涵與活力。
2.2 中國傳統設計思想
我國傳統的設計文化有著特有的創造理念、審美模式和造型規律,反應了中國造物哲學和藝術思維的獨特性。造物實踐是中國人體察天道人文的最深刻的基礎,以實用理性、經驗直覺、意象思維的方式,體現了經世致用、共生共榮的美學追求。
在藝術設計的教學中,中國傳統設計思想的內容可以從觀念、制度、器物等方面展開。其中觀念層從價值觀和審美出發,是對造物設計的要求和評價;制度層從形制要求出發,根據象征、禮儀確定式樣要求;器物層是對日常生活中實用型器的具體規定,包括:器皿、工具、儀器等。
中國傳統設計可以從天與人、道與器、理與氣、文與質四組辯證關系來進行分析。“盡人性以盡物性,盡物性以參天地之化育”是中國傳統設計的基本思維方式,建立天-人-物的和合關系是中國設計文化的最高理想。道器并重是中國傳統設計的重要規律;通過“載禮釋道”,維護社會秩序是中國傳統造物的基本功能。傳統造物講究“理”,要求造物符合物性和法度;同時也講究“氣”,對氣韻生動的追求是獨具中國特色的設計理念。文與質的統一要求做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功能與裝飾的統一。
中國傳統設計理論包括:造物觀念、歷史和風格演變等內容,其思想體系融匯技術和美學,形成了鮮明的、內在的觀念定勢,其豐富的內容和辯證的理論對于當今藝術設計和產品開發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2.3 中國傳統設計方法
中國傳統設計有獨特的造型規律、視覺定式和構形方式,反映了中國藝術創作和造型方法的獨特性。中國傳統設計講求“制器尚象”,注重心理意象創造,是對有形之物的超越。社會意義和祈福、辟邪等觀念的表達是傳統設計最顯著的構形意識。在設計方法上注重整體把握“意象”,強調特征融入觀念和情感;注重物與物、物與人的交感對應。
中國傳統設計以形象思維的方式,通過提取事物的理想模型,建立符號與傳達關聯,以類型化、程式化的設計藝術進行設計。這種方法以視覺經驗和審美理性為基礎,傳承各種典章制度和形制式樣,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穩定性,追求調和持中的理念。
中國傳統特有的設計方法還包括“造物應時”,強調設計隨環境變化,重視時間和節氣,因時而變,是動態的、整體的時空系統。天人合一的追求和時空一體的觀念的影響下,傳統設計講究物與環境的和諧,這種和諧既包括對自然環境的適應,也包括對人文環境的適應。傳統設計強調適應機制和調節機制,其多維、動態、有機的文化生態觀非常值得當代設計借鑒。
在造型、色彩、材料等設計方法上,中國傳統設計自成體系:在造形上綜合協調設計要素,對形狀變化與功能關系有著深刻的認識;在色彩上以五原色為基礎,用色具有強烈的象征性;在材料方面注重取材應時,因材施藝;在內部結構上追求秩序,空間規劃講求四方八位,注重方向和布局的趨勢;在構成上講求數理關系,對設計要素的大小、比例等有很多程式格律要求。深入領會和掌握這些設計原則和方法,能為創作具有文化內涵的產品提供有效途徑。
2.4 中國設計元素
中國元素是反映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被廣泛認同的典型形象和符號。中國設計元素凝結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也反應出現代人的情感和意識。中國設計元素主要表現在特有題材和典型圖案上,這種認知度高、代表性強的典型符號在設計中的應用能夠廣泛引起人們的共鳴。
中國特有的題材來源于傳統文化中獨具特色的觀念意識、倫理信仰和生活習慣,還包括特有的工藝技術、地方名勝、民風民俗、典故傳說等。中國傳統題材豐富多樣,是創造民族風格和本土化設計的重要素材,具有東方文明的獨特魅力。
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從傳統設計中逐步凝練出典型的圖形和紋飾,這些視覺圖像的形式構成、意境和寓意充滿了中國美的格調,是藝術設計取之不盡的創意源泉。
中國元素不僅指視覺形象,還包含了中國思維特有的文化概念。文化的內容通過符號系統實現溝通,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要求符號系統的不斷更新與再造。中國元素在當代設計中的應用并不僅限于傳統素材的模仿與拼貼,而要在深刻理解文化內涵的基礎上,融合現代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與當代生活聯系,通過合理轉化體現其文化價值。
3 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文化傳承的方法
在藝術設計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需要研究傳統文化的特點和構成層次,分析其與現代設計理論和實踐的契合點,通過教學內容的深度融合,落實文化傳承的目標。
3.1 文化傳承融入教學的方法
通過調查目前藝術設計教學情況、文化傳承的現狀,了解國內、外在設計教學中文化傳承的經驗和方法,分析教學內容與設計師素質培養的關系;通過對應專業的培養目標,尋找藝術設計專業和課程與文化傳承的契合點。
融入傳統文化的藝術設計教學應該建立在對文化傳承的優勢、內容、難點的深入了解基礎上,同時結合藝術設計教學的特點、方法和存在的問題來展開。根據藝術設計的知識結構,文化傳承的內容可以分為理念、方法和應用三個層次,對應這三個層次的特點,應分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實現相應的教學目標。
為了使專業教學與文化傳承有機結合,應該相應專業教學的要求,從藝術設計與傳統文化的契合點出發,梳理相關知識體系,針對性地組織文化傳承的具體內容。通過文化傳承內容的滲入,探索中國美學的獨特文化基因及其在藝術設計領域中應用和創新方法,構建我國藝術設計教學的理論體系。
通過目前的調研和嘗試發現,由于課時有限,在專業教學體系和課程設置上體現文化傳承存在很多困難,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是結合具體的課程,通過調整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任務的安排來進行。在不斷的嘗試和教學改革中,我們對教學效果和規律要進行細致的評析和總結,確保教學經驗不斷積累,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3.2 文化傳承融入教學的關鍵環節
在設計教育中融入文化傳承的理念和內容,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體現設計的文化價值是文化傳承的關鍵,也是難點。通過融入高校的專業教學,以時代和生活為導向,能夠促進傳統文化在應用中發展,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文化是認識和思維模式的反應,是藝術設計的本質和各要素之間的紐帶。深入到文化結構中探尋藝術設計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系統地解析藝術設計的根源和途徑,而不僅僅停留在符號和形式上;在藝術設計教學中把握中國文化和傳統設計的精髓,能夠提升本土設計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是藝術設計學科和專業發展的方向。
在應用中體現價值,在繼承中不斷創新,是設計教學的重要任務。發掘中華文明獨特的文化基因,為當代設計提供更豐富的精神資源,對高校更好地發揮教學、科研、服務社會和傳承文化的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杰,姜泓冰.提升大學的文化傳承創新能力[N].人民日報,2012-01-30.
[2] 彭修銀.東方美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 郭建寧.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發展中國先進文化[N].人民日報,2011-11-04.
[4] 張道一.設計在謀[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5] 梅映雪.傳統工藝造物文化基本范疇述評[J].美術觀察,2002(1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