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mmy

“春捂秋凍”是民間廣為流傳的養生習俗,很多有經驗的家長表示,入秋“凍一凍”,孩子身體更好。但是兒科醫生卻表示,每年初秋都會出現一個感冒小高峰,大部分都是因為著涼引起的。
這“秋凍”還究竟要不要凍呢?
“秋凍”準確的含義是指,秋季到來之后,不要氣溫稍有下降就立即增衣,應循序漸進,通過適宜的涼爽刺激,達到鍛煉身體耐寒性的目的。但是,秋季以收斂為主,如果太敞開反而不利于人體健康;而且早晚溫差大,容易導致抵抗力下降,特別是小朋友,如果沒有及時添衣,就容易感冒。所以早晚要多備一件衣服,白天送孩子入園后,將多加的衣物除去即可。
“秋凍”只是讓皮膚接受外界的寒冷刺激,但是對于內臟,秋凍萬萬不可。從保護脾胃角度來說,愛吃冷食、瓜果、冷飲的孩子,入秋后要注意節制了,否則,會讓本來就處于虛冷狀態下的脾胃更加虛弱。
即使是外部皮膚,有三個部位也不能輕易受凍:
不能凍肚子。因為肚臍沒有皮下脂肪,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容易被寒邪侵襲,一旦受涼,腹痛腹瀉在所難免。
關節不要受凍。如果在陰冷、潮濕的天氣著短褲、裙子,會出現發涼麻木、酸痛不適等癥狀。
腳也不能凍。因為腳是人體各部位中離心臟最遠的地方,“腳冷則冷全身”,一旦全身發冷,就容易感冒。夏天還好說,入秋之后,孩子光腳的次數要盡量減少。
孩子天生怕熱,雖然已經入秋,但還是會經常嚷著好熱,要求開空調,或者喜歡睡在涼席上。這時家長就要多費點心,在保證涼爽的同時,避免著涼:在空調環境中,記得給孩子穿上長衣長褲,避免孩子直接坐在地板上;晚上睡覺時,空調盡量不要吹整晚;在清晨時分,要記得再給孩子蓋多點。
入秋之后,最好撤去涼席,以免誘發咳嗽、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患,尤其是咳嗽可能會發展成為燥咳。
平常易氣短、食欲不振、手腳冰涼、脾胃不好經常腹瀉的孩子,因為脾胃已經不和,不適合秋凍;有慢性支氣管病、哮喘病等病史的孩子也不宜,因為一旦著涼,很容易舊病復發或使病情加重;有的孩子,一到秋冬就經常感冒,每個月1~2次,醫學上稱為“易感兒”,這類小孩也不能秋凍。
但這三類孩子,可以從夏末開始,養成用冷水洗手、洗臉的習慣,這也有助于提高耐寒能力。
南方秋涼遲,日間溫差變化不大,入冬仍不甚寒冷,故不必過快添衣,可適當延長“秋凍”時間。北方則不同,說冷就冷,晝夜溫差大,因此切勿盲目去“凍”,以防感染風寒。